离国考开考还有不到30天了,很多人一开始都是抱着试试的态度,或者为以后的省考练手,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但是,他们又都抱着会考上的幻想,实际上每天没有投入多少时间,一天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什么我们越学习,就感到越迷茫?
大多数人都在表现自己勤奋,起码从内心来讲,是排斥学习的。学习比不上看一档综艺节目来得轻松,时间过得也会更快。以前,我总是追求读书的数量,而忽视了读书的质量。很多书只是看个大概,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或者深度思考究竟是什么,我却从未真正思考过。在今天,“不求甚解”是会害死人的。
我见过很多爱读书的孩子,他们也总是喜欢晒自己一周或者一月读了几十本书。但真正爱读书的人是不会拿这些东西来炫耀的。我问过他们读过的书里某个问题,他们总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很难回答我的问题。我意识到,其实我们大家都一样,盲目追求读快书,却忽视了沉淀才是最重要的。
复习国考也是一样,如果你没有一个总体的规划,每天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是很难有所提升的。许多人自感自觉能力差,就报了粉笔公考的680元的学习包,可是,直到今天,开课已经很久,却依然躺在手机里纹丝不动。此时,我一点也不回避心灵鸡汤,如果心灵鸡汤能让自己满血复活,为什么我们不天天喝一碗呢?
从零散的学习中,是很难弄清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的,当然,从小学到大学,很少有老师给我们给予指导或者灌输,知识体系该如何架构?他们只是在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给予我们以知识,即使那些知识我们已经掌握很久了。从来没有人从一个更高的层面,给予我们更专业的指点,我们零零散散学的那些东西,最多只是堆砌起来,在朋友圈炫个技巧而已。
在面对“考试”“培训”时,我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参加,只是隐约觉得,参加总比不参加好吧。其实,我们忽略了培训的关键,我们所要填补的是自己的短板,而不是自己的所长(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迪系部队”,查找“如何做一个深度思考者”一文)。这种盲目的参加考试和培训的方式,看起来好像很努力,到头来只不过做了很多无用功。本质上,这是一种逃避,而不是真正的努力和勤奋。
我们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你以为你这样盲目的学习方式,适用于“一万小时定律”吗?答案不言而喻,当然不适合。“一万小时定律”是在你了解自身优缺点的基础上,刻意地练习,加强自己的长处,训练自己的短板,可能七千个小时足矣。我们看问题总是看到表面,却忽视了背后的真相。谣言就是这样,口口相传,却从未到达过每个人的内心。所以说,流言止于智者。
最后的三十天,不长不短,不如先放下手中的工作,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然后一步一步地来复习,一考而过,也许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