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昆仑策网,瞭望智库微信号
2022-01-14。
改革初期,中国花费天量资金大规模购买外国设备,而这些设备并没有达到起初设想的结果。巨大资金浪费造成后来经济不振。
1980年代实施“拨改贷”后,国有企业再无资本金投入,这大大加重了它们重构资源的困难。
1985年,机械工业部的直属企业全部下放地方,下放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改革计划体制,增加企业的自主权,实际上,企业并没有从政府的直接控制下独立出来。反而因为“产权明晰”让政府成为“老板”,厂长经理负责制也被取消。
企业情况好是地方政府的财产,情况不好时就被当作“不良资产”卖掉,而不管情况好不好,它们都有可能被当作“招商引资”的诱饵。
1990年代后半期是“以市场换技术”的鼎盛期,引进外资变成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标准,鼓励企业与外商合资成为政府的政策导向。
外资不会因为中国政府给点优惠政策就流入,只有在看到有利可图的市场机会时才会进入,而这种市场机会是以中国是否在该领域存在现有工业为前提的。因此,收购中国企业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在政府愿意廉价出卖企业的条件下。
领导希望合资后,企业能有大发展,甚至向国家交更多的税,员工工作得到稳定,我们也成为装备制造企业里的一个骨干企业——领导肯定是这样想的。但这只是一厢情愿。
老外并购是要消灭竞争对手,重新进行战略布局。合资后国企就成为它的装配厂,你期待的产值大发展没有可能。外资布局上把它的总部作为主体,被合资国企只是一个棋子,国企这么多年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想得到更多税收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一定告诉你前3年亏损,5年之内休想盈利。为什么?因为它要买国外的零备件和配套件,借此把所有的利润全部卷走,让你亏损。你怎么可能增加税收呢?销售收入上不来,利润上不来,所得税、增值税你都收不着。
你想获得更多的技术,把自己的研发中心做起来——不可能。你这里不是研发中心,你是服务基地或者装配基地,核心技术给他们国内企业不给你,你怎么可能发展。
最后是人员安置,它就要一点人,其余大部分人都推给政府,政府那头儿什么也没得到,还背了这么大包袱。
老外并购中国骨干企业目的,就是消灭中国在这个行业领域的竞争能力,进而实现对此行业领域的垄断。
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年那一轮“激进的”国企改革,即私有化和去工业化,包括把骨干企业卖给外资。重创了当地的工业基础,是后来经济不振的重要原因。
举几个例子:
沈阳凿岩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沈阳风动工具厂)是“一五”时期的“156项”之一,于2003年被卖给了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公司,从此这个中国历史最久、亚洲最大的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骨干企业就在中国消失了。
沈阳电缆厂也是“一五”时期的“156项”之一,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电线电缆制造企业,主要产品共7大类,70个系列,440个品种,4万多个规格,21种主要产品获国家、部和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经过私有化之后,现已难寻踪迹。
沈阳高压开关厂据说卖给香港商人了,今天也找不到下落。
沈阳原来是中国三大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之一,现在已算不上了,因为骨干企业大多消失了。其中最负盛名的沈阳变压器厂曾经被地方政府执意卖给外资,最后由民营企业新疆特变电工收购。今天,新疆特变电工生产的大电网变压器比西门子和ABB加起来还多,但这份荣誉已经没有沈阳什么事了。
沈阳电缆厂也是“一五”时期的“156项”之一,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电线电缆制造企业,主要产品共7大类,70个系列,440个品种,4万多个规格,21种主要产品获国家、部和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经过私有化之后,现已难寻踪迹。
沈阳高压开关厂据说卖给了香港商人,今天下落不明。
沈阳原来有两个知名的电机厂,大电机和小电机。为了卖它们,政府直接与外商谈判,根本不征求企业的意见。
2017年11月1日的《科技日报》报道,中国连高端一点的螺栓都需要进口,以此来“勉诫”中国人需要保持谦卑的态度。但如果知道了中国的标准件骨干企业是怎样消失的,就不会对中国今天还需要进口螺栓感到意外。
沈阳标准件厂曾经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标准件企业,其前身是机械工业部于1953年在沈阳建立的中国第一个生产紧固件的大型专业企业——沈阳螺钉厂,后来机械工业部还在该厂设立部厂双重领导的标准件研究所,但这个企业今天已经消失。
事实证明,国有企业的转变和强大要靠内生动力。内生变化动力源自它以自主开发的产品夺取被外国企业主导的市场的努力。从生产工厂到创新企业的转变,推动以全体职工为载体的组织能力的成长。
事实雄辩的证明,许多拥有自主发展权利的国企,最终以不断的技术和市场突破跻身世界前沿。而被合资控制的国企,外资拿走了国企的人才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其国内市场及无形的品牌价值后,这些被合资国企也彻底退出了其所在行业领域,外资则实现了对市场的垄断,从而攫取最大利益。
国有企业是中国工业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主要载体。我们看到的那些民营企业,都是继承了老国企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坚持实施一些国有企业的好做法而成长起来的。至于那些经历过改革并能够坚持自主创新的国有企业,其生命力更可能超出一些人的预期,其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在技术积累的长期性和技能基础的集体性方面所具有的历史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