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乱世学艺
洛阳虽处于伊、洛、瀍、涧四水交汇之地,看似水路发达,但通向洛阳的水路条件却对船运方面并不友好。
后经历汉、隋唐时期的多次治理,洛阳漕运得以维持,但通行依旧不便,以至于在隋代之时,朝廷还专门为之开辟了一段漕渠,引谷、洛之水,达于黄河。
这就使得去洛阳的漕运通道需要先到黄河,然后再沿着开凿的漕渠进入洛阳,而黄河在华夏的历史之上,可是出了名的不稳定,一旦黄河泛滥,漕运船只进不了黄河水道,便只能弃舟上岸,依靠缓慢、效能低下的陆地运输,穿山越岭向着洛阳进发。而让洛阳城城防方面引以为傲的山川环卫,则成了外界向京师运输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在唐末时期,天下主要粮食倚重于东南,而东南之地此刻却是吴国、吴越等国领土范围,脱离于后唐政府控制范围之中,因此后唐主要依靠的粮仓只有三个——河北、河南、河东南部,其中河南之地在后梁政府的农耕思想经营之下,已经成为了实际的产粮大区。
大规模运粮,漕运是最为合适的运输方式,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看到,沿着大运河走向,河北的漕粮如果想要南下洛阳,正好经过魏州,而河南诸州的漕粮西运洛阳则必经汴州,而这两个地方恰恰是后来,导致后唐李存勖朝廷崩亡的两个关键点。
魏州叛乱,导致李存勖坐卧不宁,而本来准备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叛逆,却在半途听到李嗣源已经率领叛军进入汴州,直接让李存勖等人被迫改变策略,回军退守洛阳。是时,李嗣源已入于汴。帝闻诸军离散,精神沮丧,至万胜镇即命旋师。
漕运路线被人掐断,京师粮草根本动摇,这让本已深陷蜀地叛乱泥潭、捉襟见肘的后唐朝廷,陷入了混乱和绝望之中,最终在兴教门的一片叛军喧哗声中,这位传奇帝王殒命于流矢之中,走完了其传奇的一生。
李嗣源率领叛军进入洛阳,为了表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他拒绝了臣子们的建议,继续以大唐正统自居,然而自李嗣源开始,后唐便只守正统,不再以恢复旧山河为目标,奉行休养生息,努力发展的政策,这也使得后唐在唐明宗时期虽然也定都洛阳,但在安定、守成的时期也能勉强凑合过去。
然而五代时期其他王朝就没有后唐那么多心理负担了,后晋、后汉、后周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对自身实际有利的汴梁作为都城,而自后唐以后,历代王朝都城再也没有西顾洛阳,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唐庄宗的定都,最终成为了洛阳在王朝都城中的最后绝响。
赵涟漪的祖先恰恰就是沙陀李氏的后人,算起来也是后唐的王室之后,一直定居在洛阳城,直到后周都是洛阳城大户人家。后周是很短命的一个朝代,从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国,定都东京开封府,到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一共只有10年时间,却经历了三个皇帝,可见当时有多混乱。
战乱不息,百姓生活自然不得安宁,洛阳城也是屡经战火。李家逐渐凋零,直到赵涟漪父母亲在一次兵乱中丧生火海。
救火的人只从废墟里找到一个不满周岁,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女孩。碰巧这是李家的邻居,也姓赵,给孩子起了名字叫赵涟漪。
养父赵存禳是个读书人,也是贫困潦倒,从来没有结过婚,和赵涟漪的生父生前是好友,也是棋友。赵涟漪的生父叫李明勋,常常会在赵存禳面前讲述自己曾经也是大唐李氏后裔。只不过严格而言,已经不能算是李唐后人,而是后唐沙陀李氏之后。
在赵涟漪很小的时候,赵存禳就开始教她读书,也告诉了她关于生父的事情。动乱的生活,再一次让幼小的赵涟漪遇上灭顶之灾。
一年大旱,洛阳城外饿殍遍野,饥饿不堪的灾民涌入洛阳城,到处都是打家劫舍的事情发生。一夜灾民冲进了赵存禳家里,抢光了他家的存粮,还杀死了赵存禳。赵存禳在最后关头,把只有四岁的赵涟漪放进了干枯的水井。赵涟漪第二次意外逃生。
第二天,赵涟漪自己从枯井李爬出来,赵存禳早就死了。这时候碰巧有个逃难的草桥班子,就是走乡串户的杂耍班子路过,好心的班主收养了这个小姑娘。知道这个叫赵涟漪的小姑娘居然识字,变下了一副功夫来培养,渐渐的赵涟漪成为了一个小戏子。
十年过去以后,赵涟漪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这个草桥班子在收养了赵涟漪不久之后,就离开了洛阳去了开封。开封早在战国时期,开封就成为了魏国的都城,不过那时候的名称叫“大梁”。
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秦将王贲水淹大梁城,大梁城破魏国灭亡。此后直到五代时期,后梁定都于此,改称开封府,接着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此。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依旧定都于此,称东京开封府。
开封的第一次发展高峰,是惠王的迁都大梁,给战国时期的开封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当时的大梁号称是以“三十万之众”,守“七仞之城”;当年的魏王更是“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乘夏车,称夏王”,俨然以天子自居;魏王所修建的丹宫“华丽冠于一时”,成为那个时代诸国最为豪华的建筑;鸿沟的开通,使大梁成为“诸侯四通,条达辐辏”,常年出入“大贾小商之地”;魏王所铸造发行的“大梁布”,沟通了诸侯国之间的货币联系,堪称当时的“国际货币”
……凭借着这些闪耀的光环,大梁城成为当时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也使历史上的开封首次昂首跻身于中华名都之列,初步显露了它在华夏古都发展史上的应有地位。
从此,“梁”、“大梁”、“夷门”等被作为开封的别称长期使用,发生在大梁城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也穿越了时空,千古传颂,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
在五代时期,除去后唐以外,其余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是定都于开封。这就使得世称东京汴梁的开封府,变得异常繁荣。不过汴梁的称呼是北宋之后。
汴河是黄河水系的组成部分,隋代大运河中的通济渠即由汴河故道改造而成。大运河开通之后,汴河成为联系中原和江南的大动脉,尤其在北宋时期,汴河“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全国各地的“财赋”“百货”源源不断地运抵东京,保障了东京城的物资供应。
开封府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了中原最重要的水陆码头。也就必然使得百业兴旺于此。
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继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汴京富丽天下无”、“东京梦华”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