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在五四前被称为“闲书”,地位很低,地位高的是“文”。“文”是用来论时势、讲道理的,文以载道嘛,直到五四后,小说被赋予了“改造国民性”的重任,才出人头地。小说之所以会超越“文”迅速崛起,与其天生的亲民性是分不开的,小说不会绷起脸来讲道理,而是它讲故事给你听,在闲恬中自得体会。
《儒林外史》的马二先生可谓是书中为数不多的正能量人物,虽然本人沉迷于科举不能自拔,却并不迂腐,也没有一般读书人的冷漠与势利。在十五回中,他虽险被人当做骗人的托,却在骗子暴毙后仍帮忙后事处理,看到落魄的同道后辈,不仅免费指点文章,还送钱送衣,助其回家尽孝,休学。
马二先生真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好人,身体力行的实行孔孟之道。
知行合一的好人,信奉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他们在内心中认同,在生活里力行,认为做了好人就会有好的回馈。但令人遗憾的是,社会在很多时候并不按照价值高低来运行,价格的高低反而更起作用。君子喻义,小人喻利,现实主义和机会主义总是大行其道,相比较熊掌和道义,鱼和生命更容易引起共鸣。
好人,几乎就是伤害的同义词!
这位马二先生为着朋友免受横祸,几乎将自己的所有积蓄送给恶吏;因为有几分薄名,就被人骗来当托,差点害人害己,他的好几乎都成为伤害自己的利器。好人不易做,善事不轻为。
做好人,这是一条最艰难的人生道路,注定会与伤害为伴!,
前一阵,被外媒舆论炒作的沸沸扬扬的某航空公司的警示通告,本意是航空公司为了乘客的安全而善意的提醒,却被公然扭曲成种族歧视。这则警示通告,与小孩被经常告知晚上不要出门的社会准则有着同样的作用,小孩涉世未深,能力有限,深夜外出会发生许多不可测的意外,乘客初到外国,人生地不熟,风土人情两不知,作为提供服务者给予善意的提醒,既是其义务,也是本分,有什么可惊诧的呢?
或许又有许多鸡蛋挑骨头主义者认为,哪里都有好有坏,不能以偏概全,打翻一船人,不能搞绝对化。这话确实没错,世间的事确实很少绝对,大家对事物的判断都是基于概率,并不是说晚上出门就一定会出意外,但是晚上出意外的概率大于白天也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的正常国家,经常会针对国外的某一突发事件,对本国公民发出出行警告,提醒本国公民注意防范危险,这算不算一种歧视呢?
过去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现在是,人人都有一颗玻璃心,易破易碎。想要做好人的人千万要小心,不要让你的“好”敲碎了别人的玻璃心,敲碎了,那就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