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此地,抑或彼生彼地
——读胡宝林散文集《此生此地》有感
杨动力
1
在朋友圈看到宝林说他的《此生此地》再版了,我倍感高兴。
高兴之余是愧疚,一直想写点读后感的,既是对宝林的鼓励,也是同窗共鸣吧。一直磨蹭至今,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前年春节我们几个同窗好友聚在石鼓山下的一家茶水坊里,共叙友情,闲话家常,宝林给我们同学一一赠送了他的新作《此生此地》,题名并希望同学正之。
面对宝林的呕心沥血之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想此良辰美景,盛世乐事,又欣赏同窗佳作,真可谓大快朵颐之至了。
2
揣着散着墨香的《此生此地》,我骑着单车穿梭在宝鸡的夜色里,看霓虹灯闪烁下的车水马龙,渭河两岸的现代都市早把当年的村庄吞噬了,看不见一点点炊烟袅袅的样子。
我不禁心生一丝惆怅,生活在这繁华都市的宝林不知此时也有同感?回家后把书交给了妻子,告诉她咱们的小师弟出书啦!
谁知妻子连看几篇后,竟然爱不释手,并不停的啧啧称奇!“太好啦!太棒了!宝林把咱们许多人心里想的,嘴里却说不出的感觉简直写活了!写神了!写绝了!……”
奇文共赏之,于是,当时我们一家人就一块回味起宝林同学的乡愁来,听妻子念叨“疙瘩”,“把自己活成名人”,岳母也连连点头说好,仿佛自己村子里人和事也一一浮现在眼前了。
这个春节里酝酿的乡愁,堪比西凤酒还香醇吧!
3
说真的,我最头痛的是读书,哪怕再经典的书我都怕读。可是同学的书,我还是因情所至,非读几篇几页不可的。
更何况我读宝林的《此生此地》,就像打牌的人并不在意手中的牌势如何,而在于看对方打牌人的言行举止神色咋样?
换句话,我与其读宝林的书,不如读宝林的人。由文生意,读文见人。
实在的说,宝林的乡愁生发地“雍峪沟”,他的此生此地,我再熟悉不过的了。我每逢节假日,总喜欢骑着车子在宝鸡周边的南山北原渭河平原里跑个无数回,汗流浃背也在所不辞。我不知道我的自虐是为什么?现在读了《此生此地》,似乎有了答案,那就是浓浓的乡愁啊!
无论在旭日东升里,还是夕阳西下时,无论阴晴风雨里,我看着一幢幢一片片一群群的钢筋混凝土拔地而起,随之许多庄稼村庄不见了,人们也随之顶着滚滚浓烟在雾霾里谋生活去了,这时我和宝林一样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
川原的窑园厦房,即便是许多新修的乡村别墅大都空荡荡的,特别是许多闲散塌败的村小学校,门可罗雀……这可是当年村民集资血汗钱,汇集起来的希望摇篮呀,也是村子里最凝聚人文气息的地方,充满儿童欢声笑语的地方——现在荒凉的无可比拟,只有瓦楞的草菲经风吹拂,似乎诉说着什么……
衰老的农人在村口等待外出务工求学的子孙们归来,伸长脖子望穿秋水,最终无望的叹息声消失在暮霭里,无奈地回家拾掇冰锅冷灶和灰尘厚积的土炕。村子在迅速的一个接一个的消失,当年生养我们的地方“此生此地”不知哪儿去了?
我在骑行里看到的乡愁无一不在宝林的《此生此地》里活灵活现,宝林是个多么细心多么有爱心的人。
4
人就是这么矛盾的活着——“娃,去外边的世界闯荡去,过噶城里人的生活……”孩提时父母这样激励孩子,其实就是催促孩子向往彼生彼地。孩子们也怀揣梦想,终其一生都在彼生彼地的路上奔波。可是一旦离开了生养他的此生此地后,客居他乡,就像断了根的树木庄稼,总觉得灵魂深处寂寞难耐!乡愁魂牵梦绕,久久不能散去。艰难的在彼生彼地挣扎着谋生活,哪怕面带微笑,心灵深处的孤寂是无以言表的!
文学的永恒母题——童年、母爱、故乡,在宝林的作品里都可一一读到,并且有他独特的感触和富有张力语言的描述,可以直击你灵魂的深处。
2017年5月4日
胡宝林: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宝鸡市作协理事。作品刊于《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南方周末》《中国财经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华夏散文》《散文家》《湖南散文》《秦岭文学》等报刊。获第二届丝绸之路青年散文大赛银奖、第六届秦岭文学奖等。
散文集《此生此地》2016年初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第二届丝绸之路青年散文大赛首届乡愁散文论坛曾予以研讨,受到评论家的好评。2017年再版。2017年5月28日,《此生此地》2017版首发签售会在西安成功举行,全国近30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另著有励志西游系列作品《悟空是个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