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婵婵妈病了,在本地一家街道医院住院,住了很多天也没查出什么问题,仅仅是重复的输液,因为为输液,婵婵妈手上已经满是针眼,却不见病情有所好转。
亲戚朋友们都纷纷建议赴省城治疗,可婵婵爸却说“治病就跟孩子读书上学一样,有的孩子在县城的高中依然考上了北大清华,有的孩子却在省城上学却连本科都考不上,所以在哪里治都是治,未必在县城就治不好”。
听了这么一番话,我当时沉默了。
我一直觉得求医和求学完全是两个概念的东西,求医更注重的是外界的诊疗技术,当然也有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因素,但从一般角度来讲,医生和医院的因素首先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次才是病人本身,比如,因为医疗技术的诧异,可能A医院会精确诊断出得了什么病,从而才能正确的对症下药,而B医院因为错误的诊断了病理方向,那么继续治疗只可能会加重病情。求学则完全不同,不管在什么样的学校,至少在如今相对公平的高考体系下,我们及时不能受到那种名师的教导,但因为如今信息的大爆炸,我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较好的学习资料,加之自身的勤奋,所以即使在偏远的地区,依然能够考上一所不差的学校,而在省城读书的人并非是因为老师教导不利,很有可能跟自身的学习程度有关。
02
今天早上,我听了《得到》里面关于刻意练习的讲解,原来很多以前我们认为是天才的人都跟当初刻意练习有莫大的关系,某7岁便已经开大型音乐会的演奏家,据说他在4岁便已经付出了比常人多很多倍的乐器练习,这个还不止,该小孩的父亲就是一位有名的音乐教师,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汇总在一起,这个小孩肯定会成功。
很多人都知道10000小时专家理论,说是一个人在一个领域里练习10000个小时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有的人就会质疑,明明很多人很勤奋很刻苦为什么还是成绩不理想呢,这里呢,时间确实没问题,只是方法有问题,刻意练习,书中说,就是有目的的带有思考性的在一个领域里练习,同时带有反馈,不断打破以往的舒适区,这样的情况下,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专家。
据说,后来婵婵妈还是被送到了省城的医院,很快就诊断出了病症,经过手术和临床治疗,渐渐的恢复了健康。
03
县城的医生固然不能说是庸医,只能说因为种种客观因素和自身造诣的影响,在一些疑难杂症上会出现偏颇,即使出现偏颇,作为病人也不会知晓个中缘由,而求学不同,因为对书本的学习加之各种联系资料的查阅,即使老师讲错了,也会自我修复,就像刻意练习中的10000小时原理一样,可能有的人在高二的时候已经自学完成了高中三年的学习,考上理想的学校了,但类比于某些错误的诊断,可能诊断上很久也不会痊愈,因为最初已经关闭了成功的大门。
10000小时,听起来简单,豪言壮语的,真正坚持下去的人,少,真正能够保持有目的性思考并且不断挑战舒适区的人,更少,正因为少,所以物以稀为贵,这些人,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