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兴奋的报名参加了网易的PM的微专业,以为自己会努力学习,没想到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拖延到了第二年,12月19日第二章开的课,直到1月8日才开始写笔记,罪孽啊!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拖延症啊!
其实,PM的第一章是个选修,名字叫做《产品经理之道》,等到有时间的时候再写吧。
下面开始《需求挖掘与分析》的笔记:
1.如何获取需求
PM有三种能力:产品定位与分析 、(?)、(?)
产品定位与分析的能力包含:需求分析、用户调研、市场分析。
需求从哪来?
需求/功能是一个低门槛的东西,比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每一个人都可以对需求做评价。
需求第一大获取来源是自己
--比如扎克伯格,他想给大学内的女生评分,选出漂亮的妹子,让大家都知道
有可能你自己是你自己负责产品的典型用户或重度用户,你自己的需求就会比较靠谱。
但是需求不能仅仅从自己(自己是重度用户)来提出,因为自己是片面的,假如你是一个音乐狂热爱好者且是一个PM,你就会了解狂热爱好者的需求,但是无法了解普通大众的需求。
那PM如何了解大众需求?
-去聊天(从身边的朋友/熟人开始,不断的去找他们聊,了解他们的需求)
-去观察(在生活中多观察,在任何场景,任何时间,观察一些细节的东西,不断的积累经验和知识能给挖掘出大众需求)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示子遹》陆游(北宋)
如果你想真正的做好一个PM,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和捕捉并不在学习这些书籍和教程之中,而是在生活中不断的观察和揣摩才能获取用户的需求。
那PM如何观察日常生活?
时刻保持敏感的心态,怀疑、质疑的态度,说白了就是要有吐槽和表扬的心(我是这么理解的);不断的给自己提问题,可以发现部分痛点和需求的一个办法。
培养出这种习惯,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细小的问题得时候,就不会忽略它。
eg:在移动互联网的手持设备上,有一个导航比较流行,是抽屉式导航。在抽屉式导航刚刚很火的时候,很多内容型的app,比如新闻、社交,都会把抽屉式导航放在app里面。有一个现象:用户在拥挤的公交或地铁上,无法空出双手来操作手机,所以只有单手能操作手机。但是在大屏手机上,很难去触碰到导航的左上角。即下图
如果用户想切换内容的时候就会特别不方便,如果你是PM的话,此时此刻就应该观察到这个痛点并且思考:抽屉式导航是否适用于这些产品,在这个场景下是否试用,如何改进?
思考此类问题多了之后,就能锻炼这种能力,能够快速感知到问题。
日常生活学派:研究日常生活领域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正常人可能会认为已经存在的东西和事务习以为常,但是PM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思考,做一些奇怪的事情。
原研哉(Kenya Hara,1958年06月11日-),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中的设计》有个概念:日常的东西,通过设计的角度去理解会产生多种层次,先不认识它(对它产生一种陌生感),再从最根本的地方去定义这个东西;
那PM如何处理来自用户的需求?
用户:产品的用户、你的同事、你的领导和上司、老板。他们都会对你的产品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反馈,这个时候需要衡量这些意见和反馈。
eg:怎么应对来自老板的奇葩需求?
--要把老板和上司也当成用户,不要有职级上的一种区分,所有人都是你的用户,所有的用户都需要PM去尊重,一视同仁;
--遇到用户提出的需求时,不要马上当成一个功能来做,首先要弄清楚需求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在汽车没有被发明之前,有的人需要一个跑得快的马车,但是最终实现出来的是一个汽车,这才是背后的动机。
--需要有一个开阔的胸襟,容纳别人的意见才不会在工作中非常的苦恼,因为PM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经常遇到意见相背的人,工作的心情可能会不太好。
2.如何分析需求
需求千千万,怎么找到靠谱的那个?
常规的需求分析方法有哪些?
经典方法:
角色:提这个需求的人的角色是什么(比如网易云课堂的一个老师提需求,他的角色是老师),他的原因和动机分别是什么?
场景:每个需求都有一定的场景(在一个咖啡厅聊天,咖啡的应用场景就是社交;如果在家里煮咖啡,咖啡可能就是一种饮料)
路径:用户提出一个需求,如何实现需求的完整性(即把用户提出的需求完完全全的满足,而不是满足提出的需求中的一部分)
eg:怎么应对来自老板的奇葩需求? 重新回到这个问题,用上述的角色、场景、路径来描述
当PM不满意老板的需求,告知假如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用户角色,在这样的一个场景下,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老板提出的需求可以用假定的角色去反驳。让老板认为PM和老板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共同去解决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分享:支付宝的AA收款
大部分用户可能是在用了移动手机&支付宝app之后接触到的该功能
实际上,app收款这个功能在五六年前的PC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但很多人不知道,意味着这个功能在当时是失败的。
常理来说:aa收款大家都会用到,为什么当时会失败?(按照什么角色?什么样的场景?通过怎样的路径去实现?)
角色:
1.一帮朋友去娱乐、吃饭,偶尔性会有AA制的情况出现;
2.兴趣团体的某一员,比如足球队,经常一起踢足球,会有费用产生,产生AA的需求;
3.相对固定的团队,人数比较多。比如班长收集班费;
场景
情形1:【朋友聚会】
角色:朋友之间
场景:社交场所--->家里(PC端付款)
路径:询问朋友的支付宝账号 --> PC端输入 --> 发起AA收款请求
总结:场景切换多,步骤复杂
情形2:【社团活动】
角色:兴趣团体
场景:社交场所--->家里(PC端付款)
路径:询问朋友的支付宝账号 --> PC端输入 --> 发起AA收款请求
总结:人员较固定、PC端保存的账号可反复使用
情形3:【收班费】
角色:大群体
场景:社交场所--->家里(PC端付款)
路径:询问全班的支付宝账号 --> PC端输入 --> 发起AA收款请求
总结:虽然人员较固定,但是一次输入40个人的支付宝账号,累成狗
为什么只能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智能手机普及了之后,AA收款的功能有更多的人使用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每个人的手机里面都有通讯录 ,现在的app收款不需要去询问每个人的支付宝账户,只需要用知道对方的手机号就可以实现AA收款的功能。
场景和路径都变的更简单了,所以使用的人数增多了
课外作业
为“AA收款”功能找到一个用户、场景、路径都非常贴合的需求,然后设计出对应的功能:
自己最常用的经历
用户:我和同事共4人,较固定的四人组
场景:工作日的中午,中餐不想在食堂吃,想去外面炒菜吃
路径:吃完后,一人买单。在支付宝群里面(四人已建支付宝群)发起AA收款,其他3位付款。
3.如何做需求决策
以“音乐app中的发现音乐”的需求做需求的穷举和抓重点的案例。
发现音乐::
主动发现:用户主动的去搜寻一些音乐
被动发现:熟人推荐、意见领袖(比如电台DJ/音乐杂志)、随便听听、关联推荐
穷举完之后就需要发现重点
一个产品是几乎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所以需要根据一些策略和优先级来发现重点。
在音乐市场上,已经有非常多的人在做搜索、新歌排行榜, 且已经很成熟。
熟人推荐、意见领袖已经有人在做,但是不够深入。比如QQ或QQ空间中的音乐分享;在虾米、豆瓣有人在做意见领袖。
随便听听、关联推荐也有人在做,但是是比较小众的需求,比如豆瓣FM(文青都知道)
抓完需求之后,怎么组织需求?
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以上这么多需求,不可能全部满足,所以要如何抽象出一种通用功能帮助用户发现内容?(需要PM去思考、决策)
两种思路:打碎、重组;
打碎:如果内容是完整的,把完整的内容打成碎片
重组:如果本身内容是碎片化的,把它组织在一起
对于音乐而言就是重组的问题
重组会使用到:列表和标签(给音乐打标签)
网易云音乐是一个UGC的产品,所以让用户主动的创建音乐列表(而不采用打标签的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