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了一遍《活着》,依旧为真正书写生活的故事深深感动的同时,这次更加注意《活着》的创作手法及深刻意蕴。
《活着》写的是生活,作者余华在小说中表达出对生命的见解 :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这句话诠释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那个时代里,苦难的命运一次次降临福贵一家,即使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世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这也并没有将福贵打倒。在福贵身上从来看不到绝望的影子,年老后的福贵更是看淡生与死,离与恨。经历过苦难生活的洗礼,福贵俨然淡然于世了。
当然,生活之中应该没有那样巧合与戏剧化的人生,我不敢断言。毕竟艺术本源于生活,而生活本身,即是平淡却真实的。
初看《活着》实体书,我也有过那样的疑惑,为什么主人公亲人会一个个先他离世,真的有那么戏剧化的巧合吗?现实生活中应该少见的,未免有些故作的嫌疑。
仔细想来,其实戏剧化只是作者为了向我们展示一个“活着”的故事、向我们诠释真正的生活,因而将一个时代的苦难集中融入福贵的人生罢。
《活着》是以第一人称叙述口吻展开,语言十分朴素,却更对应了主人公上时代农民的角色,显得尤为真实。
对于《活着》的创作手法,余华在序中表示写作过程中十分纠结,而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小说便流畅展开了。余华曾这样解答他人对福贵苦难的一生的见解,是“生活”还是“幸存”?余华说 :
“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由此可解释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福贵一生的深刻用意。第三人称,纯粹是他人书写福贵一生,带上他人的看法,读者眼中福贵的一生却更多是苦难。 而用第一人称,是福贵自己回忆一生,有苦难亦有幸福快乐,从中给读者展现一个曲折却处处深意的“活着”的故事,更无形中传递对生命的淡然与豁达乐观之心态。 生活并不只是某一面。 生活不正是如此,平淡是主色,时而平坦,时而曲折,而其中酸甜苦辣,才构成生活的全部。
理解好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的联系与其中深意,我想这对写作亦十分重要。
这里还要借用下余华在序中写下的真实感想,对于热爱写作的我们来说,实在具有思考意义。
“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批判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所以我觉得,即使《活着》并没有很美的语言表达,也不如诸子百家之作更高深绝伦,但仅从它表达的对生命的深刻含义,也能称它为一部高尚的作品了。
我们要为了什么而写作?写作是为了什么?
这是每个真正热爱写作事业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每个写作者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自是有不同的见解。
而我只想说,我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写作真实人性光辉与阴影的写作者,只为了心灵而写,追随自己的理想事业。
一个伟大的作家,应该是服务于社会进步事业的作家,是为社会奉献自我的作家。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并不只是为了实现自己个人的理想,作品更应包含社会意义,为了人类进步事业而前进。这是我最敬爱的路遥先生告诉我的。
真正的写作,不是为了谋取金钱利益,也不是为了实现并满足自己个人想成为作家的欲望需求,而是立足于广大社会生活,关注广大人民以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发展。伟大的作品,不仅会受到大众欢迎,还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作家的终极使命,是为人类进步事业作斗争。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我心灵最深处亦有着这样的理想。尽管现在的我力量还太渺小,甚至没有独立面对现实的能力,生存可能是个问题,需要更长的路来探索。但不要忘记自己心灵最深处的声音,我想去奉献,哪怕只是一点点。
这是一个写作者该有的觉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