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K歌的成就体验创新
作者:黄巧巧,班级:工设1603,课程:交互设计方法,指导:余永海。
选题围绕许多不会唱歌的人们学歌、K歌或录歌时易受挫的问题,也是针对“全民K歌”、“唱吧”这类K歌App的体验问题,展开的用户体验分析和交互设计创新。该选题的目标用户为以基本上只是在自己的社交关系链里自娱自乐,喜欢唱歌但不擅长唱歌为核心的年轻人。
一、选题介绍和基本分析
全民K歌的slogan:你其实很会唱歌!
从slogan可以知道全民K歌的核心功能是以提供高质量的唱歌用户体验,来鼓励用户创造更多内容,扩大用户基数,使更多不会唱歌的用户爱上K歌。
全民K歌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全民K歌基于好友关系链,迎合用户的K歌需求,并通过好友间的互动、分享而形成闭环体验的熟人社交K歌应用。熟人社交K歌应用,意味着用户的歌声能够自由地在好友中间分享。
最大量的用户是属于消费型的用户,他们往往只是在平台消费内容,却很少产出内容。
擅长唱歌的人毕竟少数,对于新手或是爱好唱歌却不擅长唱歌的人来说,他们常常选择不发布作品,只供自娱自乐。这类用户在APP中的活动区域有限,以K歌页面和好友动态为主;发掘的功能局限,以K歌、搜歌、欣赏好友作品为主。用户分层时,此类用户属于最低层的消费型用户。由于基数庞大,如何提升此类用户的使用体验,促进用户深入发掘功能,从而提升用户粘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用户主要的使用功能来说,K歌时的打分评等级等等功能设置对于他们来说反而很可能导致挫败感等消极情绪产生;并且,对他们而言,发布作品不是必须的一环,往往只能收听他人作品,无法获得他人的关注。因此提升此类人的学习兴趣、成就体验以及社交体验十分重要。
App出现前,人们的常见活动情境?
本次选题的目标人群是不擅长唱歌的歌唱爱好者,他的们常见活动情境有:
1.听到了好听的歌曲,跟着一起哼唱;
2. 特殊场合,需要在大家面前唱歌,预演一番,提前练习,至少能有一首拿得出手的歌;
3. 聊歌时与朋友产生共鸣。
4.哼歌时或是突然想到一段很熟悉旋律,但却想不起歌名、旋律或是歌词时,询问朋友。
5.某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引发“大合唱”。
6.跟朋友去KTV时,听到自己会唱的歌,跃跃欲试,抢过话筒跟朋友一起唱;
7.好奇自己唱歌水平究竟如何,唱歌时录音,自己听。
8.好奇社交圈里有没有擅长唱歌的朋友,或者好奇某个朋友唱歌水平如何。
9.朋友聚会或者是亲人团聚,找个KTV唱唱歌。
10.想唱给别人听,但碍于自己唱的不好,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唱,只能小声默唱。
11.突发奇想,不会唱瞎唱,放飞自我。
本质上,人们想要获得什么情感体验?
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的唱歌活动,首先最期望获得的是唱歌兴趣体验,然后是成就体验,还有自我、社交、、审美、理智、好奇等体验。
兴趣体验:出于对唱歌或歌曲的爱好,用户渴望从中得到兴趣体验。对歌曲的爱好可能是对歌手、歌词、旋律、编曲、歌曲内涵等等的共鸣、偏好或欣赏。对唱歌的爱好可能是由于歌唱能帮助更好地体会歌曲情感,抒发个人情感等等。
成就体验:唱歌的每一个阶段都能产生成就感。在学会一首新歌时,能够获得成就感;在练歌时,唱得一次比一次顺畅也能得到成就感;录歌时,尽力去演绎自己理解的歌曲能够产生成就感;每一次回顾录音时,对作品自我认可时也能够获得成就感。什么样的歌曲适合我唱,怎样学歌更有趣、更高效,练的时候没人告诉我我的方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录歌时我应该注意些什么,录好的歌我不想给所有人听,又不想单独私发,能不能和朋友圈一样设置权限;这是现有APP忽视的地方。
社交体验:不难发现,擅长唱歌的人往往在社交上更占优势。一方面,首先作为听众,我们渴望听到美妙的歌声和情感,获得审美体验,难听的歌声不受待见情有可原;其次作为歌者,歌声是传递情感的工具,此时歌曲就充当了社交的桥梁,建立与欣赏者的社交。另一方面,志趣相投的人们容易产生共鸣,关注同一个歌手,喜欢同一首歌曲,观点相近的人,惺惺相惜。全民K歌立足于歌唱,用户自然都热爱音乐,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交就更理所应当,水到渠成了。
自我体验:
自我认可:学歌的速度比以往更快了;练歌时比唱得越来越顺利,以前唱不了的音能唱了,唱不准的情况变少了;录歌的时候节奏卡得更准了,得分更高了;回顾录音,对自己的歌声感到满意了;如此就会产生对自我的认可。
他人认可:此类用户发布作品频率非常低,甚至从来不发,也就得到无法来自好友或陌生人的认可。外界的认可大部分来自于歌曲等级评分,单句得分等等系统自带的评分功能。在这一点上,提高自我体验大致有三种思路:
1)组织听众,以抱团的形式,互相鼓励,促进用户发歌,以他人的期待和包容(唱不好也没关系,没人会取笑)来促使用户迈出发歌的第一步。
2)设置歌曲提示、跟唱等功能、通过教学等各种方法,让用户不断完善自己最擅长的歌曲,从而完成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作为代表作,也能成为用户的个人名片。
3)为用户挑选最适合、最匹配个人能力和爱好的歌曲,使他们能够轻易取得高分,建立自信。
审美体验:K歌时,歌曲本身会带来审美体验。在收听好友或时关注用户的作品时也能够得到审美体验。
理智体验:学会一首新歌,学会唱歌的方法,能够在练习之后唱对一段旋律都能获得一种探索的快乐。
好奇体验:好友又唱了什么歌,关注的用户有没有发布新作品,偶像的新歌伴奏是否发布了,最近热度最高、翻唱度最高的作品是哪些,我唱过的歌曲有没有比我唱得更好的用户,我唱的不好的地方大家会有一样的问题吗,他们又是怎么处理这首歌曲的等等,这些都是现有APP忽视的地方。
重新定义:全民K歌APP
全民K歌APP包含三方面内容:
全民K歌App可能是好友抱团进步的K歌版微信群聊——小唱团,或者私人成长歌单,或者K歌教练,或者都是。
小唱团:微信群聊是在好友圈的基础上更亲密的团体关系,在亲密的朋友面前我们可以撒泼打诨,放飞自我,走音跑调就更不是问题。组织起听众,抱团进步,聊天,求教,相互指点,发布作品、相互交流。在彼此面前炫耀成绩,夸赞、调侃对方,将K歌变成团体活动,获得归属感,提升自信与兴趣体验。
私人成长歌单:通过算法,根据音高跨度与用户能力的匹配程度,进行歌曲筛选,为其打造专属于个人的K歌曲库。满足用户歌曲喜好的前提下,同时保证用户快速掌握、轻松K歌。最大限度降低用户在点歌时遇到歌曲太难,唱不上去低不下来,或是歌曲不熟悉又难学等等产生挫败心理的几率。让用户一步一步地获得成就体验,培养起用户的兴趣和自我体验,产生用户粘性。同时,歌单应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根据用户新的学习、点歌、评分记录等等更新歌单。用户不断进步,相应的歌单也在成长刷新。由简单到困难,循序渐进。另外,用户每天K歌心情,每次的目的不同,最好准备不同分类的定制歌单供其选择。
K歌教练:系统提供各种K歌模式,提供歌曲备注模式,调动好友,互相帮助;给予隐藏奖励和隐藏任务,促使用户产生好奇和兴趣继续探索APP的功能,设置特殊成就,授予勋章,提升成就体验,逐步提升歌单难度,逐步提高用户的K歌水平。
二、发现问题:调查现有解决方案的情感体验问题
1. 现有App方案的活动情境。
从全民K歌这一应用来看,主要的活动情境有:
(1)K歌情境:听到或想到某一首歌,突然想唱,搜一下歌曲伴奏,开始K歌。发生频率高,重要。情感体验:兴趣体验较好,审美体验有,好奇有,成就有,社交无。
(2)自我欣赏情境:自己欣赏自己录的歌曲。发生频率高。情感体验:审美有,成就有,好奇无,社交无。
(3)练歌情境:要表演或者和朋友去唱KTV,想要找几首歌曲提前练习一下。发生频率高,重要。情感体验:理智有,审美有,好奇无,成就有。
(4)听歌情境:想知道朋友们是否发布了新歌,关注的用户是否唱了自己喜欢的歌,听听他们唱的歌。发生频率高,重要。情感体验:社交有,好奇有,审美有,体验有,成就感无,唤醒水平高。
(5)猎奇情境:
1)排行榜:每一首歌都有排行榜,好奇其他人唱得如何,但很难找到好听的,因为排名靠前的大多数都是刷礼物刷上去的。发生频率高,重要。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有消极情感,好奇体验差,社交无。
2)直播间:目前的直播间或是歌房开设权限仅对VIP用户开放,内容质量良莠不齐,进入直播间或歌房的都是陌生人,唱得好的更是寥寥无几,审美体验差。
2. 逐类分析情感体验。
(1)生存体验:几乎没有。
(2)好奇体验:发生频率很高。
其中积极的好奇感存在,唤醒水平高。消极的失望感也存在,唤醒水平高。
好奇感在K歌情境,猎奇情境和听歌情境中发生。K歌情境中的歌曲推荐,可靠性较好,发生频率低。听歌情境中主要听的是自己社交圈里的朋友唱的歌,可靠性好,发生频率低。猎奇情境中消极的失望发生频率高。
(3)成就体验:发生频率很高。
其中积极的成就感存在,唤醒水平高。消极的挫折感也存在,唤醒水平高。
K歌情境中,如果选择歌曲难度较高,超出能力范围,消极的挫折感发生频率高。练歌情境中也容易产生挫折感。自我欣赏情境中,消极的挫折感和积极成就感发生频率高。
(4)兴趣体验:发生频率很高。
(5)自我体验(自信、自尊、自豪和自爱):发生频率很高。
(6)依恋体验:几乎没有。
(7)归属体验:几乎没有。
(8)影响力体验:几乎没有。
(9)审美体验:发生频率很高。
美感和厌恶感都有。
(10)道德体验(赞赏、荣誉、幸福):几乎没有。
(11)理智体验:发生频率较高。
3. 提出体验的创新目标。
选择最值得改进的情感体验问题,形成这次交互设计创新的目标:
(1)成就体验:人们总是急于求成。首先,人们通过兴趣驱动主动学歌。而最终的作品让自己感到满意则是人们学歌、练歌过程中的主要动力。但假如尝试几次后,累积的消极的挫败感大于积极的期待感时,人们就会放弃练习,甚至退出APP。所以如何提高人们的成就体验是提高K歌软件用户粘性的关键所在。
(2)兴趣和自我体验:热爱唱歌但不擅长唱歌的人在用户群中占比可观,他们把唱歌作为兴趣,花在唱歌上的时间就会比较有限。但是兴趣被认可时能产生更强大的动力,唱歌对他们来说就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所以提升APP的自我体验,建立这类用户的自信、自豪感非常重要。
(3)社交体验:全民K歌的性质是熟人社交K歌应用,而熟人社交是它脱颖而出的杀手锏,但实际上目前APP的社交体验还存在不足。
分享自己作品和收听他人作品是一种社交体验,但对于一个不擅长唱歌的人来说,发布作品不是必须的一环,所以他们往往只能收听他人作品,无法获得他人的关注。这一人群所获得的社交体验与擅长唱歌的人的社交体验相比差了很多,更不用说亲和、归属等情感体验了。
从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旅行的途中朋友们一起唱歌、KTV里合唱同一首歌时,我们不会考虑唱得好与坏,同时能产生都有强烈的亲和、归属等情感。说明暂且不论结果,合唱的过程中,与朋友的合作和互动是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社交体验的。同时,当兴趣、关注的人事物发生交集时,话题就被打开了,社交自然而然发生了。
(4)好奇体验:唱歌唱的是情绪,每日心境各异,为你挑选出最符合当下心境的歌曲。身边或许还埋没着一些很会唱歌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我们还没发觉他们的闪光点。
(5)影响力体验:每个人学歌、练歌都是在实践,学习需要实践和回顾总结,提供你的经验,分享你的感受与故事。
三、寻找思路:选题的活动分析
成长型私人歌单APP属于K歌的活动,具体的活动有很多,按K歌活动的主体和流程,比如突然想唱歌,比赛、表演前需要练习等等;好友聚会,唱K之前找歌列歌单,起哄让朋友露一手或是被起哄,有会唱的歌就抢麦或一起唱,插嘴吐槽或者是给别人应援打call,观看歌手live以及MV,让好友中擅长唱歌的朋友教自己唱歌,或是分享自己的唱歌经验,k歌结束后回家时聊歌,以下将从看、聊、学、写、做和玩六方面对活动进行分析,分析动机和情感体验。
1、活动分析:动机和体验
(1)突然想唱歌(玩、学)听见了喜欢的歌,或是脑海里突然浮现的一段旋律就会不自觉地哼唱出来,询问身边的朋友是否听过,进而搜歌甚至学歌,或者无所事事时想要唱歌,也可能是心情低落或快乐时想借由唱歌发泄、抒发情绪等等.
动机:自娱自乐,希望身边的朋友跟自己产生共鸣,想回忆起歌曲的名字,想宣泄情感,打发时间,享受音乐等等,甚至没有原因。
期望:主要是唱歌的兴趣,成就,好奇,以及归属体验。
(2)练歌(做、学):与一般的随便唱唱不同,带着比赛、表演的任务或是要公开展示时进行K歌活动时,或是想要有一首拿得出手的“成名曲”、“代表作”时需要反复地练习特定的一首或几首歌,将作品不断完善。
动机:把歌曲唱得更好,想要更好地展示自己、证明自己。
期望:主要是自我体验、成就体验。
(3)分享自己的唱歌经验(写)当有了自己的“成名作”“代表作”之后,对这首歌一定会有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在唱法上的经验、技巧,这些都是能够用来与大家分享的知识经验。
动机: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同时,假如自己的总结被他人肯定或对他人有所帮助时,会让分享者产生被需要,被认同的自信。
期望:影响力体验,成就体验,自我体验。
(4)与好友一起唱歌(玩):
外出旅游的时候,大家喜欢在车上一起唱歌,这时往往让人感到十分快乐。或是朋友聚会或是吃饱喝足以后,约到KTV一起唱歌。
动机:消磨时光,交流感情,发泄情绪,享受K歌房优质音效,展示自我等等。
期望:高兴欢快的、情深义重的哥们或闺蜜友情,包括亲和、归属等交友体验,兴趣体验,自我体验等等。
(5)找高手(学、做、看):喜欢一首歌我们往往会想要学会唱它,自学简单的旋律歌词以后,还有细节的处理,唱歌的方法,情感的理解等等方面,甚至有的部分吼不上去,低下不来,可能需要看教学视频或者向更厉害的人求助。通常我们会先找好友中的高手指导自己,一对一,手把手。
动机:想提高自己唱歌的水平和技巧,结识相同兴趣的朋友。
期望:成就体验,社交体验。
(6)看歌手Live或MV(看):在K歌房里,当其他朋友在唱歌时,我们会看屏幕上相关歌曲的MV或是歌手Live,这是很常见的情境。
动机:想要了解歌曲的含义,看故事。
期望:主要是审美体验,也有好奇体验。
(7)起哄让朋友露一手或是被起哄(玩):平时唱得特别好的或不怎么唱歌的,活动中还没唱过的朋友通常会被大伙儿起哄,催着点歌唱,这在好友聚会中是很常见的场景。
动机:好奇别人唱得如何,想听擅长唱歌的朋友的歌声,把机会给朋友,协调平衡聚会中每个人的心理,增加参与度和交流。
期望:好奇体验,社交体验,自我体验。
(8)抢麦(玩):好友聚会时有时别人点的歌其他人也会或很想唱,其他人就会抢麦。
动机:虽然是别人点的歌,但出于对歌曲的喜爱非常想唱,不想错过。
期望:兴趣体验,社交体验。
(9)插嘴吐槽或者是给别人应援打call(做、聊):听别人唱歌听到唱得不好的地方就会想要吐槽,相反,别人打动你的时候也会希望给他鼓励和赞赏。
动机:想吐槽或是想鼓励,没有原因,找到与自己看法一致的声音时会感觉找到了“组织”。
期望:道德体验,归属体验。
(10)跟朋友聊歌(聊)歌曲背后的故事,歌词,旋律,填词人,作曲者,演唱者,不同歌手同类型的歌曲,同一个歌手的不同类型的歌曲等等都可以作为话题,每个人的兴趣和知识面都可以作为谈资。随机副本。
动机:与相同兴趣的人们分享,也可以了解到别人所知道的。
期望:写的体验目标为成就和自我体验等。聊的体验目标为亲和、归属体验、社交体验等。
2、初步确定活动目标和体验目标
经过对K歌的活动分析,全民K歌App活动中值得创新的主要活动为:
1、纯K(玩、做)活动,体验目标为兴趣、成就,好奇。
2、练歌(做、学)活动,体验目标为自我体验、成就体验。
3、学习小组/群聊(写、聊)活动,体验目标为影响力体验,成就体验,自我体验、归属体验等。
四、体验创新:新App的功能设想
针对每一项活动目标,展开具体的功能设想。
(一)纯K(玩、做)
纯K的体验目标是兴趣体验,成就体验和好奇体验。下面一起分析创新的模式和具体功能设想。
1.好奇体验
(1)常见生活情境一:完成任务后,想唱歌放松心情
做完作业或完成工作后,有空闲的时间,突然想高歌一曲,于是打开了全民K歌APP,但却没有想好要K的歌曲。所以就刷刷好友动态,新发布的歌曲中有没有我也喜欢的,或是在首页最近热度最高的歌曲直接开唱。
分析:心血来潮地想唱歌分为两种,一种是听到喜欢的歌曲,有明确目标歌曲的K歌,另一种只是想唱,但没有选定歌曲。这种突然的K歌清况,目标歌曲可能难度较大,熟练度不能保证,并且用户也很难选择到在能力和喜好上都适合自己的歌。
思路:用户点选关键词(歌曲标签),筛选曲库,生成符合当下心境的歌单。
(2)常见生活情境二:影视作品或综艺节目中听到了很棒的歌
看电视剧、电影时我们总能听到非常打动你的插曲、主题曲等等,但却无法及时地知道歌曲的具体信息。我们会非常好奇“这首歌叫什么”,“歌词写了什么”等等。
分析:当我们“先入为主”地将歌曲的情感和故事建立影视作品上时,当我们把人物的故事主观地“绑定”在一起时,我们每当唱起这首歌就会联想到相应的影视剧,回忆起当时的心情,看电影时的伙伴,所以唱歌是很好的记录方式,是回忆。
思路:与视频播放器的播放记录关联,根据用户最近关注的电视剧,综艺等等,推送相应歌曲。也可根据歌曲反向推荐影视剧。
(3)常见生活情境三:喜欢的歌手出了新歌
作为粉丝,偶像或是喜欢的歌手出了新歌当然是听新歌、唱新歌来表示对歌手的支持,不然怎么能称作是合格的粉丝?
分析:对歌手的支持和期待、好奇驱使我们去听歌、学歌、唱歌,一般喜欢的歌手推出的歌曲质量会比较有保障,符合个人喜好的可靠性更大,好奇的积极体验更能够保证。
思路:新歌打卡,粉丝认证,授予勋章。
2.兴趣体验:
(1)常见生活情境一:歌唱类综艺改编歌曲带来新意
在家里看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蒙面唱将等音乐类综艺节目时,受其影响,萌发了想要唱歌的冲动,点开K歌软件模仿节目中歌手的情绪和处理来唱歌。
分析:就看到歌手在台上的表现,我们常常会受到感染,当看到电影片段时,我们也常常有共情心理,产生想要宣泄的情绪,进一步激发了唱歌的兴趣与渴望。
思路:推送通过与歌曲相关的歌手LIVE、综艺节目、电影片段等等给用户引导、铺垫,更好地酝酿情绪,激发歌唱的兴趣与动力。
(2)常见生活情境二:朋友之间的共同话题
某首歌,朋友都会,就自己不会唱,就会想要去学一下。
分析:为了跟朋友有共同的话题,出于对朋友审美的信任和了解,所以会对这首歌产生兴趣。
思路:小组成员歌单共享,从好友歌单中“偷歌”,抢先唱。
3.成就体验:
(1)常见生活情境一:歌曲太难受挫
唱歌的时候发现点的歌,有的地方高不上去、低不下来。一首歌唱得“支离破碎”让人感到生气。
分析:所点歌曲难度过高,无法顺利完成,易让人产生挫折感。
思路:设置歌单分级,提供练唱歌单。
(二)练歌(学、做)
练歌的体验目标是成就体验和自我体验。下面一起分析创新的模式和具体功能设想。
1.成就体验
(1)常见生活情境一:跟唱
我们小的时候,学唱歌总是一句一句跟着老师唱,这时我们往往能够唱得准音,跟准节奏。当我们在刚开始练歌的时候,对于大多数没有音乐基础的人来说,要迅速掌握音准、节奏是非常困难的。假如是外语歌还需要念对歌词(连读等等),如果花费时间过长,也会让人产生厌倦感与挫折感。
分析:让普通用户能够唱出好听的歌(至少超出个人原有的水准),就要用最原始的方法,让用户模仿学习。把每首歌需要注意的难点、(气息点、换气点等等)标注在相应段落,就相当于把每一个考点都列在试题边上,让同学有解题思路,引导着用户先做到:唱得正确。
思路:通过一句一个提示(备注),或是一句、几句跟唱的方式,手把手地教。
(2)常见生活情境二:得分不如朋友,不甘心
学习的难度最好是层层递增、循序渐进的。再顺利完成难度较低的歌曲后再挑战更高难度的作品会更加轻松、有效。通过阶段性的肯定和认可,提升用户的成就体验。同时也能够产生好友等级之间的比较,出于不甘心的心理,激励用户继续提升自己的等级。
分析:根据学习进展,提供与能力相对应的成长阶梯。将学习过程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成就可视化。通过成长性的成功感,让人逐步产生自信。提供用户的等级评价的仪式感,增强自豪感。
思路:设置挑战歌单,提供系列歌曲的成就,挑战带有特殊标签的歌曲,有机会获得特殊成就,比如相应的称号。比如完成了粤语歌20首,授予“粤语情歌王”的称号;授予”欧美diva”称号。
设置歌技能力学习提升任务,不同唱法,如真假声替换练习及相应技巧使用较多的歌曲等等,每种技能提升有独立的成就和称号。
(3)常见生活情境三:努力过程中的惊喜——隐藏奖励
当我们努力地写作业,父母会突然送来热牛奶,作为犒赏。当我们努力练歌时,朋友递来一瓶水,也会让人感到温暖。
分析:意料之外的成就奖励会给人惊喜。
思路:练歌时长达到一定时长或是歌曲数目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触发隐藏任务或是隐藏奖励。
2、自我体验
(1)常见生活情境一:得到他人肯定
唱歌给别人听,受到了他人夸赞就会感到被认可,就会产生自豪感。并且在朋友、兄弟姐妹等等非常亲近的人面前唱歌不觉得害羞、拘束。
分析:每次完成K歌时,如果能获得积极评价,就会产生自豪感。跟谁比:对于本次目标用户,平时不擅长唱歌的人来说,获得普遍大众的认可较为困难,索性就在自己水平上下的用户群体或是好友圈子里寻求优越感。结果呈现:要将歌艺可视化,要有仪式感,要能展示出来,要有表扬,让自己觉得很了不起。
思路:1.学习小组模式,模仿微信中的群聊(我命名为小唱团)自行邀请好友,更容易亲近,也不怕感到不好意思,害羞,能够更易获得优越感。2.成长进步模式:成就需要得到记录和可视化,比如每周更新,小组前几名通报表扬,得分最高作品鼓励公开,但仅在小组内(组外人员受限,视用户意愿而定),获得本周优秀歌手称号。
(三)经验总结分享(写、看)
体验目标为影响力体验,成就体验,自我体验、社交体验等。
1.影响力体验:
(1)常见生活情境一: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做了很久或是反复做了多次后,就会做出经验。这就是具有特异性、个性的经验总结。
分析:小唱团中(上述提到在类似微信群聊的学习小组),因为大家的水平、喜好差不多,这种经验总结往往就是学渣的生存手册了。
思路:用户有权利为歌曲添加注意事项(类似批注或弹幕),可设置为仅某某可见,或是仅好友可见、公开等等权限,在歌词滚动时显示。或是给歌曲添加“名片”“标签”,通过用户间点赞、转发、搜索等进行传播,获得影响力。
2.成就体验
(1)常见生活情境一:当我们发现自己社交圈子里有一个非常会唱歌时,我们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当面请教,当然也可能是兴高采烈地咨询、求教于他/她。但从被求教者的角度来看,个别咨询效率过低,要是能写一个歌曲攻略,就能够广泛传播了。这种人一般要么是某种曲风(如爵士、R&B、摇滚)方面的高手、要么是某种唱法技巧方面的专家。他们写出的经验总结是具有普遍性、共性的。
分析:具体功能设想:建立第一次创作激励模式,尝试给歌曲写备注。
思路:给定模板,写作工具,提供咨询查询链接,或是推荐他人对相同歌曲的经验总结等等。
3.自我体验:
(1)常见生活情境一:当学习小组——“小唱团”中水平相近的朋友获得了进步,我们也会感到自信。
分析:鼓励人们在学习小组这个小圈子里公开成就,发布作品,互相竞争打擂,甚至炫耀(进步)成绩。
思路:当用户获得比以往更高的分数时,在小组内发布系统公告,告知所有小组成员,炫耀他的进步。
(2)常见生活情境二:给别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能够产生自尊体验,但人们有时会羞于向陌生人表达谢意。
分析:他人因为创作者的备注,练习歌曲有进步时,能够反馈“某某在查阅了您的经验总结后从73分唱到了92分!”,创作者就能够体会到帮助到了他人的自尊与快乐。
思路:设立信息自动反馈模式,练歌者跟着作者做的备注K歌后,若歌曲分数提升,系统自动生成信息反馈,告诉作者。同时,系统也可提示练歌者,是否答谢作者,可进行答谢或甚至建立社交。
4.社交体验
(1)常见生活情境一:我们完成任务后,总是会对其做一个总结,可能是在心中回顾一遍,也可能是写日记一般记录下来。我们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时,朋友的点赞数往往比单纯地分享一首歌曲时要多得多。这是因为朋友们认可我们付出的努力,表示的一种赞赏。
分析:鼓励好友发表,类似起哄,让他/她说说感想。
思路:代表作发布后,通过“求教”、“起哄”,邀请他/她做备注,写感想。
(四)总结:新APP的功能模块,设计想法和体验目标
1、App名称:全民K歌App。活动定义:为所有爱唱歌的人提供高质量的K歌服务,既能尽情K歌,也能有效学歌,提升对歌唱的兴趣及歌唱水平。
2.用户卡片:
3.情感体验目标:兴趣体验,成就体验,自我体验,社交体验,好奇体验。
初步规划:“纯K”,“小唱团”,“练歌”,“歌单”,四个模块,初步设想如下:
4.功能模块1:“纯K”模块。设计目标:
(1)K歌前:通过选中关键词(标签)定制歌单,也可直接进入K歌,该系统自动基于听过的歌曲及好友K过的歌随机播放,一键切歌,也可进入歌单推荐看到别人整理好的歌单。与音乐播放平台同步更新上架歌手的最近专辑,设置热搜榜单,均设有“好友圈”范围内筛选的功能。
(2)K歌时:选择独唱或合唱,可自行降调,调速;可自行选择,播放MV、影视片段等等,也可不选择,唱歌的途中可选择暂停,可以选择保存草稿,下次K歌时可选择草稿继续完成,也可重新K歌。
(3)K歌后:系统评等级,可截取片段重录、添加音效,可截取片段发布、提供调音工具,对声音进行美化,添加MV、视频,添加歌词动效。根据K歌类型和数量,获得粉丝认证或是不同的K歌勋章、称号。
体验目标:提升审美体验,好奇体验等。
5.功能模块2:“小唱团”模块:。设计目标:成立”小唱团“学习小组,类似微信中的群聊,邀请好朋友,共享歌单,鼓励成员在小唱团内发布作品,点赞督促,每周结算,小组前几名通报表扬,得分最高作品鼓励发布,获得称号及权限,比如更改唱团名称等等。个人取得进步时,系统公告,告知小组成员。用户可以在这里分享、讨论、交流经验、互相帮助、共同提升等等。
同时也可以从好友的歌单中“偷歌”,抢先唱。
体验目标:增进社交体验和兴趣体验。
6.功能模块3:“练歌”模块。设计目标:
(1)用户通过“求教”向好友发送请求,同时附上自己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现有作品,好友通过用户自我总结以及用户作品判断他的问题所在,在相应段落做“备注”,与写弹幕流程相同,非常方便。用户在K歌时可切换K歌模式,选择“”备注模式“,可以筛选系统自带备注或是某一位对其备注了的好友用户,根据备注进行练歌。避免错误的重复,及早了解歌曲难点并加以练习。用户得到了他人的帮助,而对其备注的用户又能够帮助他人,获得道德体验,“一劳永逸”,也是产生内容的一种形式。
(2)当用户在练歌模块练习,歌曲的前半段得分超过了百分之八十的用户时,此时系统解锁了该歌曲的一些隐藏任务,跳出“继续唱吧!代表作的诞生!”。隐藏任务也可以是歌曲附加提示,有助于我在解决大部分基础问题之后进一步的提升歌曲的完成度,比如说,此时的延长音要慢多少拍,假如用户做到了,即刻基于更高程度上的奖励(加倍),用于拉开与其他用户之间的分数差;同时这也有助于用户成长为第二层的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发布自己的作品。
体验目标:增进成就体验,道德体验和社交体验。
7.功能模块4:“歌单”模块。设计目标:
(1)设置“当下心境”模块,根据此时此刻的地点,事件,心情等等关键词选择生成最匹配用户当下心境的歌曲,利于用户抒发情感,释放情感,更加人性化。
(2)设置“练歌歌单”模块,根据用户在平台上的K歌、听歌记录,对用户唱歌能力做评估,分级(但不显示);推出最适合用户练习的歌单并且随着用户K歌得分、喜好不断地进行更新,难度一级一级递增,帮助用户逐渐建立自信,提升水平。
(3)设置“挑战歌单”模块,提供系列歌曲的成就,挑战具有特殊标签的歌曲,能够相应地获得特殊成就,用户也可以给歌曲添加“名片”“标签”。
(4)设置“粉丝考核歌单”模块:关注歌手后,粉丝考核模块通过“粉丝认证歌单”来检验用户是否确实为歌手粉丝,提高粉丝门槛,提高粉丝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设置“歌曲打卡”模块,进行授予勋章。
(5)设置“随心唱”模块:类似网易云音乐的“私人FM”,直接开始K歌,不点歌,直接推送,一键切歌。歌曲来自于个人歌单,好友歌单,以及听歌记录中次数较高的歌曲等等,提升好奇体验。
(6)设置“更多”模块:以一般的分类方式分类,内容既有系统整理的歌单,也有用户整理的歌单。
体验目标:自信体验,成就体验,归属体验,好奇体验。
五、情境故事:功能模块的交互设计
围绕体验创新的思路,重新构建活动情境,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回避消极因素,并通过故事讲述出来。
(一)情境创新
1. 纯K的主要情境
(1)定制情境:
我是一名大三的工业设计的学生,平时功课挺忙的,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就在刚刚我做完了下节设计调研课的PPT,身心俱疲,想要找点活动来放松放松。室友们也十分疲惫,没有人想跟我出门,我只好打开了全民K歌,首页为“动态”,在下方导航栏选择“点歌”,进入“点歌”页面,在“当下心境”模块中,选择关键词:“雨”、“疲惫”、“寝室”,“热饮”,点击“确定”。稍等几秒,生成了一张歌单,下滑展示。大多数是我听过的歌曲,还有几首是最近蛮火的歌。
我在苏打绿的《被雨困住的城市》旁边点了“+”,显示“添加成功”,同时出现歌曲信息和简介,我了解到,吴青峰还写过同名散文《被雨困住的城市》 ,这是吴青峰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所写的序。还附上了文章的链接。看了故事之后,我愈发觉得这首歌跟我产生了共鸣,“被雨困住的城市,有我像只金鱼游动”,我无比渴望将我此刻的心情唱出来。
文字交互流程:打开APP>进入首页,即动态页面>下方导航栏选择“点歌”,进入“点歌”页面;在“当下心境”模块里,选择关键词>点击“确定”>在生成的歌单里选择“K歌”或是“+”>选择了“+”后跳出“添加成功”,“歌曲信息和简介”以及其他链接。
(2)求教情境:
脑海里突然闪现我前几天听的《被雨困住的城市》的旋律,实际上,自从上一次唱过这首歌之后,它已经在我脑中开启单曲循环模式了。刚好暂时手头空闲,我抑制不住想要唱歌,于是我打开APP,进入首页,即动态页面,我发现有一个好友前两天发布了这一首歌,听听看他唱得怎么样。点击作品,进入作品展示页面,我观看着他制作的MV,听着这首歌,感叹他唱得太棒了!怎么样才能跟他一样,唱得这么动听呢?于是我点击“求教”,在出现的页面中填写“问题说明”,同时选择好自己想要求教的作品发送给好友,点击“发送”,等待好友的回应。
文字交互流程:打开APP>进入首页,即动态页面>点击好友发布的新作品,进入“作品展示”页面>点击“求教”>在页面中填写自己想要求教的问题>选择好自己想要求教的作品发送给好友>点击“发送”。
(3)备注模式情境:
好友接受了我的请求并对我的作品做了批注,于是我跃跃欲试地再次点开K歌页面,点击在页面右上角“K歌模式”,选择“备注模式”,页面中出现了对应每一句的备注,都是好友在我之前作品中出现的问题的批注,我跟着备注,更正原来的问题,也发现之前没有注意的细节。
文字交互流程:进入K歌页面>点击在页面右上角“K歌模式”>选择“备注模式”>K歌结束后跳出页面,选择是否答谢好友>写下表达感谢的话>点击“答谢好友”。
(4)“代表作的诞生”情境主流程:
我跟着好友给我写的备注,前半段时,每一个注意点都完成了,唱得非常的好,具体表现方式为超过了80%的好友。此时系统解锁了该歌曲的隐藏任务,浮现“继续唱吧!代表作的诞生!”的一行字。隐藏任务也可以是歌曲附加提示,有助于我在解决大部分基础问题之后进一步的提升歌曲的完成度。比如说,此时的延长音要唱满多少拍子,假如用户做到了,即刻基于更高程度上的奖励(加倍),用于拉开与其他用户之间的分数差。我的分数一下子就达到了平时无法达到的程度,我无比欣喜,越唱越卖力。K歌结束后,这首歌曲已经打败了90%的用户,于是系统鼓励我发布。过程像是在发朋友圈,可以限制权限,选择对谁可见,对谁不可见,或是仅限“小唱团”组员可见等等。我对作品非常满意,于是我点击发布。同时这首歌也成为了我的代表作。其他用户或好友来访时,这首歌在最显眼的位置,同时得分与成就也都显示在歌曲图片右侧。
文字交互流程:在K歌页面中,解锁隐藏任务>完成隐藏任务后,获得更高的奖励>K歌结束后,点击“发布”>系统将作品标注为“代表作”>点击进入“我的页面”,歌曲及成就显示在作品栏的第一排。
2.流程结构总结
六.原型设计
(一)板块规划:
1、纯K板块:歌单,合唱,独唱。
2.小唱团板块:动态、好友列表、收歌
3.练歌模块板块:跟唱、歌单、备注模式、隐藏奖励、发布代表作。
4.歌单板块:分类、已点。
(二)主要流程和界面
1.纯K模块的流程一:定制情境
2.纯K模块的流程二:求教情境
3.纯K模块的流程三:备注模式情境:
七、界面设计
展示3个高清界面效果图:
1、小唱团好友动态界面
2、歌单定制界面
3、备注模式K歌界面
个人课程总结:
在设计思维上看,我了解到,APP从情感分析出发,从人们常见的活动场景中寻找答案,发现人们喜欢或习惯的本质原因,用户的情感体验贯穿始终。这八周课程,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使用APP时,会很自然地思考它在哪些情感体验上尚有欠缺,应该如何改进。但如何改进,成就可视化,提升兴趣体验,自我体验的情景创新方法上还不能够很好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