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次的微课,感觉雨馨老师讲的字字句句都直中我心,我的很多困惑得到了解答,原来如此,有如一束光照进了心里许久未开启的角落,谢谢雨馨老师,谢谢各位学友的坦诚分享。
其实三年之前,我的大学同学就曾告诉我,你之所以身体总是觉得很冷,感觉内心很孤独,不快乐,不幸福,原因就是你很自恋。当时听到这个结论,很震惊,很抗拒。我哪里自恋了?一直不接受这个结论。今天,再次听到雨馨老师分析自恋型人格障碍,我终于明白了,这里面真的是有自己的影子,而且发现女儿也有了自恋的倾向。这让我既欣慰,又自责。欣慰的是,我终于找到了症结;自责的是,女儿深受我的影响,而我之前却不自知。
先来说说自恋对我的亲密关系的影响:我和老公是非常相爱的,但在之前,我却一直认为我爱他要比他爱我多,所以潜意识里对这份感情有些不自信,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验证,去试探,他是否爱我。比如,以前每天早上起床前,我都会他相同的话:老公,爱不爱我?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心里就会觉得很舒服满足,以前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不仅如此,因为老公是个憨厚但不浪漫的人,如果他说的做的没有达到我的期待,我就会联系到爱不爱这个问题,然后归因到他就是不如我爱他那么多,而对他感到失望,感觉自己的婚姻不幸福。比如我平时就手脚冰凉,冬天更厉害,晚上有时备课睡得晚,躺下很久都暖不过来,他已经睡了,我就把脚靠着他,希望他能帮我暖暖,如果他说,你的脚太凉了,你别放我这边,我就会觉得他嫌弃我,嗯,他就是不爱我。现在想来,其实产生这些观念的原因在我,是我太自恋了,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为了爱打开心扉的能力不足,所以对爱不信任,进而对爱犹疑。当我意识到以,其实其他的都没变,只是我改变了对爱的固有模式,我们的亲密关系悄悄地发生了神奇的改变,因为我不再需要验证什么,而是用心感受到了爱。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从孩子的身上,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我是这样,有自恋的倾向,我发现女儿越来越像我。我的童年,因为和父母长时间的分离,所以我很缺乏安全感,尽管表面看很独立。而且我的母亲是教师,小时候对我要求非常严格,妈妈就非常固执专横,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小时候跟妈妈一起上街,她就是不让我拉她的手,我一直觉得她很嫌弃我,感觉只有我表现的足够优秀,爸妈才会喜欢我,但是他们很少肯定我的进步,说一表扬就翘尾巴,所以我拼命学习表现,以填补内心的缺失。今天回头再看,那不是无条件的爱。
再审视我对女儿的教育,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前,我也继承了父母对我的教育模式,对她充满期待,因为她学习优秀,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标准,我也没有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很善良,为了得到我的有条件的爱,不让妈妈失望,她会去迎合我,而把自己隐藏了起来,不再真实地表达,从此戴着面具生活。表面看女儿很独立,其实内心很脆弱;表面看很开心,其实不是真正的开心;表面看很自主,其实是虚假的自主。难怪,我慢慢地发现,原来那个阳光开朗的女儿不知道哪里去了,现在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敏感孤独又自恋的孩子,这不是另一个我吗?因为爱的缺失,自卑敏感自我认同感低,而我又把自己受到的伤害再次施予孩子,一想到孩子牺牲了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情感和感受,只为了让妈妈开心,只为了换来我的爱,我就觉得自己的心真的很痛。唉,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特别喜欢这次微课的题目:我本来就很美,我更加确信自己值得被爱,自己可以更好地面对真实的自己,爱无条件,无需证明!我有信心调整自己,感受爱,表达爱,因为我本来就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