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风吹雨打
-张不断 2020年4月下旬
一
首先说明一下,我是华为外包,我所属的公司是中软国际。中软是华为很大的一个外包公司。
2016年,华为企业BG针对华为云产品,拟成立一个服务部门,需要与中软合作。于是中软通过团队外包的形式,与华为签合同,为华为提供技术人员。我在2017年5月底被中软招进,成为华为驻场外包员工,办公地点是华为基地H区。
2018年春,华为企业BG云使能服务部宣布正式成立。该部门的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为一线项目提供服务支持和赋能培训。今年4月,云使能成立2周年之际,进行结构调整,原班人马大部分转为新成立的产品技术服务部。调整后的产品技术服务部,是一个以交付为主的部门。
随着华为原云使能服务部的调整,原先与华为签约的中软项目组,由于是研发合作性质,满足不了新成立的产品技术服务部的交付需求。于是,在4月底合同到期之际,产品技术服务部决定不再与中软签约。但中软项目组这一批人员(分为云计算、PAAS、大数据三个小组,共计约35人),产品技术服务部想留为已用,于是引出了供应商切换事件——就是让这一批外包人员从中软离职,再从一家租赁公司以租赁员工的身份入职。
以上是为背景。
二
供应商切换事件,华为管理层大概讨论了很久。但最终的切换过程很仓促。
4月13日前后,IAAS、PAAS、大数据三个小组的华为主管都分别找各自的外包员工私下说明部门架构调整引发的变动,了解各位对由外包转租赁的愿意,并让做好面试准备,同时强调要对中软保密。我的华为主管当时是这样跟我说的:外包转租赁的具体情况还没定,但可能因名额有限,有一部分人将面临退回中软人力资源池或离职的状况;能够顺利转租赁的,收入会提高,能力也会相应的有更高的要求,总之是一次进阶。
之后一星期都没有动静。4月20日、21日,中软PM开始与项目组部分人沟通。这部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转租赁、需要中软重新委派的,一类是可以转租赁、中软希望留住的。我属于后一类。后来发现,前一类的人只有三四个(PAAS组和大数据组的),占项目组很少的比例,不知道不能转的具体原因,大概是中软强烈要留人(前提是华为可以出让名额)。我所在的IAAS组全部可以转租赁——大家担心的裁员一事没有发生。
4月21日晚上、22日上午,三家华为主要的租赁公司(万宝万盛华、外企德科和科锐国际)的PM(直接就是PM了,不是HR)同时联系我们这些外包人员——华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这三家公司公平揽人——并要求我们在22日做出决定。我个人对三家公司不甚解,并且租赁人员是由华为定岗定薪,所以进哪一家公司都无所谓。结果是,整个项目组大家同声同气都选择了德科。这样的结果,也不知另两家公司的PM是如何一种空欢喜的心情。
三
租赁公司确定后,接下来是华为面试。这是一个大家都很期待的环节。租赁招聘常规的做法是,至少有三轮面试,华为小组主管、华为HR、华为部门领导。后面两轮面试会定级定薪。
4月23日,三个小组的华为主管分别找要转租赁的同事聊天,基本就是闲聊,算面试。当晚,针对本次转租赁人员,华为HR主持召开“员工薪酬方案沟通会”,我因一线项目组聚餐(为我饯行)错过了本次电话会议,具体内容不甚清楚。
4月24日,在职级薪资未明确的情况下,德科PM便向大家发出入职材料,让大家进行准备。当天下午,我提前结束出差,从呼和浩特赶回深圳,在接下来的一周,匆匆忙忙的同时处理报销、离职和入职流程。
期待中的谈薪面试并没有出现,4月26日晚上,德科PM向组员分别告知华为评定的职级和薪资。我收到的信息是:15B级,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等同于中软开给我的月薪。这明显是平移的结果。我在中软的职级是8A,我原以为可以对应到华为的15A级,没想到才15B级。内心五味杂陈!——早几天我还在一线项目中时,就转租赁面试一事,征求项目经理的建议,他让我冲刺17级高级租赁,认为我有那样的能力。
“供应商切换群”很快便炸开了,大家对各自的定级和薪资都不满意,有一位同事直言“浪费了一个offer”。看来大家都是被平移了,平移意味着到手的钱有所减少——由于中软基本是按全市最低标准缴纳社保和个人所得税,德科是按个人基本工资缴纳社保和个人所得税,月薪资等同(构成不同)的情况下,会因交更多的社保和税,而实际到手减少。
由于大家意见太多且强烈,4月27日下午又举行了一回“员工薪酬方案沟通会议”。华为HR一再申明,此次切换的原则是平移、不是升职加薪,并强调出差标准提高、社保和公积金提高,大家总收入是提高了的。——中软的出差标准是很低的,每天只有50元补助;转德科后,租赁员工的出差标准与华为原厂员工一样,国内除个别艰苦地区,每天是200元的补助。另外,出差住宿标准也跟华为原厂一样,在一般城市可住400元的酒店(相当豪华了)。
显然,整个被切换的团队没有议价的机会。大家只好接受。华为交付部门是以出差为导向,理论上每个人,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外出差。日后出差多的话,总体收入比之前是会增加不少。
四
为达到无缝切换的目的,4月28、29日,大家向德科明确入职时间(总体上是5月1日入职,5月6日到岗),完成入职手续,并进行了一次入职培训; 4月30日,大家组团去岗头大厦中软本部办理离职手续。然后轻轻松松的迎接五一假期。但是,大家的心情都是有疙瘩的,我想,未来半年到一年,很多人都会留意其他工作机会,抓住机会就跳槽。
每年的四月份,中软是会调一次薪的(虽然只是一部分人)。如今平移,直接就把调薪的机会没杀了(不知道这一次平移中,是否有个别同事被往上高薪)。另外一方面,这个切换的团队中,大部分都是原云使能服务部工作了两年至三年的员工,并且是长期参与一线项目,在华为体系中,是很有竞争力的——已经出现过几个从中软离职、再高薪从其他外包/租赁公司入职到华为共享中心的例子——如今定级为13-15级(按去年的了解,很多同事都是6A-7A的级别,大家都是入职时定级低了),这个定级会影响我们日后的薪资增长。
我去年在合肥带的一个ASP兄弟,能力比我要弱一些,去年跳槽到华为共享中心(工作在合肥,组织关系在武汉),职级是16B,比现在的我高出一档。当29日我找他吐槽时,他让我不要办入职,立即找熟人帮我问其他工作机会。还真找到一个机会,是金融北区的、Base在北京。北京太远了,我只能一声长叹,继续选择办理入职。
去年国庆的时候,中国银行内蒙项目的技术经理(后来他转岗了,我从他手中接任技术经理一职)一直想把我拉到金融西区里去(做租赁员工),Base在成都,年收入可以增加七、八万。我也是觉得成都太远了,没有考虑。我觉得我的根是扎在深圳了,不想离开。
对于外包员工或者ASP员工,如果找到门道,有熟人推荐,是可以通过跳槽实现收入几何级增长的。但这一次我们的集体切换,收入的增长实在是很有限。却多了一次换公司记录!
五
说说外包与租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当前我离职的中软和入职的德科为例。
相同之处在于,外包/租赁员工都是归华为管理,接受华为的工作分配以及考核。不同之处在于,外包员工的工作绩效成中软来评定(会参考华为考核),升职加薪也由中软来决定;租赁成员的工作绩效和升职加薪则完成由华为来定。外包员工有很多限制,如门禁、帐号权限等(不过我们这个项目外包组,由于定位比较高,申请开通了很多权限);租赁员工限制相对较少,理论上租赁员工的岗位工资跟华为员工的差不多,最大的差距在于租赁员工没有分红,并且年终奖只有1-1.5月薪,所谓同岗不同酬。
一般来说,华为外包是以技术工程师为主,华为租赁是以专家、顾问为主。此次切换事件,可以理解为,华为用技工的薪资雇佣我们这一批人来做专家的活。
IT业界,很多人对外包(含租赁)存在偏见,认为外包人员是二等员工。其实外包的成分很复杂,外包人员的人权待遇如何,主要是要看外包所在部门对外包能力的定位。过去两年间,原云使能服务部外包员工占比超过一半,在工作上与原厂员工平等交流。
我们IAAS组目前一共11人,4个是原厂员工,7个是外包员工,整体关系融洽。在内部事务上,原厂是出口,外包协助原厂办事,比如服务套件撰写、产品定价和材料评审等。对外支撑项目,基本是一视同人(原厂会优先考虑,因为出差累计时间会直接影响绩效),在项目中的角色基本上都是高级工程师或技术经理。2017年的时候,海外项目只能是原厂员工支撑,从2018年开始,外包员工也可以出差海外支撑项目。说起来,我们组只有两个外包员工没出过国支撑过项目,我是其中一个,一直被中国银行项目耗着……去非洲或中东做项目,补助是按华为标准的,能多赚很多钱。
我在一线项目中,和售前售后的原厂同事都相处的很好,大家相互成全。2017年通过电话会议拉研发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对外包员工的蔑视(通过工号可以判断对方是原厂员工还是外包员工),但随着这两年外包团队的壮大和对业务的深入渗透(因为华为已经宣布停止社招了,外包人员于是急速增多),研发对外包人员也变得平等对待。
随着企业的发展,像华为、BAT这样的大企业,还有银行等国有单位,会越来越倾向业务外包或人员外包的方式。从团队人员构成来说,会是原厂员工为硕士、博士学历,外包员工为本科学历,形成两个梯队。
六
一场风吹雨打,仓促的被迫跳了一次跳槽,工作保持不变,收入总体高了些,在华为的人潮中,依然卑微。
这期间,其实也尝试在拉勾网上找机会。发现涉及云计算产品的企业无非是腾讯、平安科技、360和几家应用云平台的非IT公司,甚少;而云计算项目交付的招聘更是少之又少。投了三家,但都无回应。便没再花心思。
我目前以技术经理身份负责的中国银行内蒙项目,还有很多的挑战和考验。我希望在未来半年中,通过这个项目更大程度的锻炼我的系统架构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