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王君老师的《一路修行做女人》一书中的一篇文章——《重新学习做母亲》,让我备受启发。今年是我从教第五个年头,可以说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股冲劲儿了,反而现在变得唯唯诺诺,对于教育有更多的怀疑。这还得感谢王君老师,可以说她是我教师生涯的启蒙老师,也可以说是我生命的启蒙老师。读她的文章,总觉得自己的生命也在跳动,她的文章无论是课堂实录还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故事读起来总是让人非常舒心并能从中受到启发,有种顿悟生命的冲动。
说实话,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我着实不太喜欢,不喜欢教师讲课的啰嗦,也不喜欢教师的繁琐小事,更不喜欢教育漫长的价值体现。所以我经常说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或许在骨子里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所以在入职的前三年了,我几乎是硬着头皮来干工作。真正开始接触教育是从读了王君老师的书后,才引发自己对教育现状的思考。与此同时我发现自己的生活似乎也不那么枯燥,慢慢开始喜欢教育,深入了解教育,想着跟教育靠的更近一点。
王君老师说,她总是担心儿子不够高、不够帅、不够聪明、不够活泼、不够文雅、不够善解人意、不够优秀……她总是忧心忡忡,一度成为一个焦躁的母亲。儿子稍微犯一点错误,就会斥责自己所有的辛苦努力全都是为了儿子。我突然也想到了平时的自己,我总是很焦虑:常这样去教育学生,总是担心他们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没有一个好的前途,未来的路不够光明……我还冠冕堂皇的告诉学生:老师这么辛苦工作是为了谁呢?全都是为了你们的将来,孩子们似懂非懂的点头,过后又觉得扯的太远,我有时觉得自己就是一位糟糕的老师,总是打着“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名义,强迫学生按照我们的设想按部就班,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错的,甚至觉得这样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读了王君老师的书,才知道对于孩子,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尊重。面对孩子的缺点,我们总是想方设法消灭,苦口婆心劝他改正,甚至动用一切可能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对学生我们总是期待个个完美,考试门门优秀。试想,他们尚且是孩子,而我们已经在社会上修炼了很多年,身上还有许多这样那样的缺点,又怎能要求孩子改正身上所有的缺点呢?连一个孩子的缺点都不能接纳,还能接纳孩子的全部吗?反过来说,接纳了孩子的缺点,优点还需要接纳吗?
当教书把你搞的疲惫不堪时,就需要我们真正开始顿悟,反思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动机。于漪老师说:教育不是每一个人成才,而是让人人都能成为合格的人。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每一个人都渴望活的轻松,活的幸福,而这些没有外人可以给你,只有你自己去寻找发掘,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唤醒自己的生命,唤醒对学习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对学生过于严厉,除了收获对立和仇恨,还能有什么?王君老师如是说。到现在我似乎能够理解那位弑杀老师学生的最初动机了。爱之深,但也要有度,《论语·先进》中讲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所谓过犹不及就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教师对于学生过分的爱反而到最后成了致命的伤害。当你对学生的种种表现不满意时,我们是该反思:把学生当作这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还是教育机械化操作批量生产出来的商品?
中国的孩子背负的永远是最沉重的家国情怀。他们承担着父母的期望、家族的荣誉。孩子在学校是老师职业的战利品,在家是父母再现辉煌的工具,大部分孩子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从出生就注定不是自己。按照老师父母设定的路线,足以成就未来,然而直到大学毕业拥有体面的工作后,我们依然觉得自己不幸福,其实,我们的幸福在几十年以前就被剥夺了,十几年的受教育经历几乎改变了我们,对于幸福我们似乎失去了寻找和创造的能力。
在老师家长看来,似乎孩子表现好、听话、懂事我们才有面子,才有尊严。今天许多成人就活在自己的面子当中,物极必反,极其爱面子的人其实在内心掩藏着深深的自卑感。幸福的人生跟知识的渊博与否毫无关系,幸福人生跟清华北大也没有多大的关系,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我们不可以向社会所定义的成功表达拒绝的权利,我们可不可以不要求自己成功,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呢?或许在教育的方向上,我们似乎太过执着,一味引导孩子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从而忽略了孩子也是生命的主角,他们也有获得自身幸福的权利,他们不承载任何人的希望,仅仅只是自己。
对于孩子,什么时候能够真正让他们自己成为生命中的主角,而不是老师或者家长的预设的模样。我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能开出自己喜欢的颜色,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己最想要的样子,尽管很小也不艳丽,但可以肯定那就是我自己。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并为之努力。
2017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