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不想工作了,我要辞职!”
临近6点的工作时间,我发了这样一条短信给老公,祈盼老公的回复,“别工作了,我养你!”就像他以前的照例处理方式,出我意料的是,老公叫我冷静下,晚上11点钟回到家,才开始解决我的问题。
“你知道你现在的工作多好吗?没有什么任务量,有一大堆时间用来读书,你读了吗?写作,你干了吗?出去做事更忙,哪有时间精进?你想做什么?你够格吗?”
我被他问得一愣一愣的,以前他可不是这样的,我工作稍一不顺心,他就大放豪言叫我别工作,他一定会养得起我。
而最近,他升职到创业公司产品总监的岗位,要向上管理CEO,向下管理技术、产品、编辑,每一天都很忙碌,还各种被人怼,现在的他想法可能成熟很多。
我还是理智地想说明离职想法的由来:“我公司竞争力弱,没有一套成熟的市场体系,以前在体制内是看天吃饭,现在出了体制,就等着钱越来越少,压力越来越大,等你更没用一点的时候辞了你。我觉得我在这家公司不用思考,脑子都锈掉了。现在出去可以还找得到工作,以后更迟钝了肯定找不到工作了!”
“银行里的柜员除了点钞,能学到东西吗?教师与社会脱节,再回到社会工作,能胜任吗?你至少现在的工作是普适性的,为什么就要担忧自己找不到工作呢?”老公直接指出了我的问题。
“你这是习惯性悲观!”
2
老公口中所说的习惯性悲观,指的是对逆境的悲观的解释体系。
遇到不顺时,悲观的人会想着,我怎么总是这么倒霉,回忆起所有的不顺,伤感自己的境遇,而乐观的人,他会就事论事,用概率来思考问题。
悲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你和别人打交道,其实是和他的情绪反应模式打交道,当你习惯这种情绪、形成路径依赖后,就会被悲观情绪接管,看问题的视角就是悲观的,小心谨慎的。
在我小的时候,可能自己成绩好,考试高分,也算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但是转换专业的过程中寻找实习,工作,都挺不顺的,这种悲观的情绪可能慢慢就生长出来了。
我就是一个很差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太成功,交给我办一定会搞砸,去考试要考三次才能拿下…
现在的工作一天没有动力,没有鼓励,就很容易陷入这种悲天悯人的状态,认为自己是个废柴。
偶尔的挫折和打击,会让我备受折磨,心如死灰,有人给这种状态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情绪的感冒”,这是一个情绪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所以是一种感冒,但是能随着时间自我康复,时间对这种情绪有疗愈作用,但是这种情绪发生多次之后,就容易变成持续性的抑郁症。
偶尔接到有挑战的任务,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怎么可能会做,这个我肯定不会,但是乐观的人会很兴奋,认为这是一种挑战,把它做好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心态整个就不同,看待工作,甚至世界的角度完全不同。
3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回到一开始我的诉求,想找一份好工作。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是一份好的工作。我简单地想了一下,随口说出来:
1、能够给我足够的锻炼,让我稳步地成长
2、有事业上的领路人,我能学着她做事情,不再迷茫
3、做的事情有成就感,能获得满足
4、薪水最好不要太低,当我做了这一份工作之后,就能跳到更好的地方,做更好的工作,拿更高的薪水…
说到这儿,老公提出一个我无法否认的很棒的满足我所有要求的工作:微商!微商行业,有入门人指导,怎么写文案,怎么找客户,怎么让销售成交,看到自己蹭蹭上涨的销售额,多有成就感,还能赚许多钱!想想就很符合我理想中工作的形态啊!
可是在我看来,这种工作不太体面,为人不齿,整天夸大其词,我也不喜欢这么高调。
这时候,我上网查了一篇帖子,找到一些对于好工作的描述:
一个好的老板能够为员工确立清晰的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准确传达目标,并且帮助员工将目标分解为可达到的子目标。
工作是生活目标的重要潜在来源,驱动这个目标的主要潜在动力是感到为客户提供了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有时劳动者会有一种微妙的感觉,认为他们在为其他人和社会做贡献,正是这种目的感,有时候能为工作提供很大的满意度。
历史书告诉我们,单元式制造和流水线首先被应用在汽车制造业,而后在工业领域得到推广,极大地生产提高了生产率,但研究者发现,在单元式制造行业,重复单一工作的员工由于厌烦和重复的工作体验二导致更多的心理问题,生产率和幸福率都会降低,在寻找工作时,从事更具多样性的工作是更好的选择。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能帮忙分解目标的好老板,一份为人民做贡献的工作,多样化而不是流水线的工作内容。
如果有这种好工作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我暂时想到的符合这个条件的,可能是:公益事业。
公益类的我也做过,薪水太低,然后感觉在梦里一样,要为每一个人的改变而努力,这样的愿景显得很不切实际,脱了社会,理想化,泡沫化,根本赚不到钱。
所以满足所有需求的工作简直是个伪命题,不存在的。还是自己乐观一点面对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