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篇·十五》
早上在公交车上读到此句,深感《论语》的微言大义,以及孔子和子贡的境界之高。自惭形秽的同时,又有很多感触,遂决定近期将读论语过程中特别有感触的句子写成文章。就把该句作为第一篇。
如果直接看翻译成白话文之后的语句,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比如这句话的白话文逐字翻译如下:
子贡说:“在贫穷的时候能不谄媚,富的时候不会看不起人。这样的人怎么样啊?”孔子说:“还算不错。但是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而知好(hao 四声)礼。” 子贡接着说:“《诗经》上曾经说过:像切呀、磋啊、琢呀、磨啊,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先生说:“赐(子贡的名字)呀!像这样,才可和你谈诗了。告诉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你能知道未知的东西。”
逐字翻译让人迷惑,怎么就从贫富讲到《诗经》上去了?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里解释道:
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谓非加切磋琢磨之功,则四者皆不能成器,盖言学问之功。
子贡问了孔子贫而不谄,富而无骄之后,孔子回答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听说了之后,马上明白,无谄无骄的话,一个人本性就自能觉醒。但是乐道好礼,则必经过“切磋琢磨”的学问之功。
我读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的回答时,只是感慨孔子的境界真的高。但是子贡立即问出了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说明他关心怎么才能做到“贫乐好礼”,他想到了通过学习也许可以,但不确定,所以他才能立即问出了“是不是要经过学问之功(才能做到贫乐好礼呢)?”
子贡问出了这个问题之后,孔子是非常满意的。他说子贡是“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往”是已经说了的话,“来”是未说的话。按照刚才师徒的对话,“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是孔子说了的,但“需要经过切磋琢磨的学问之功”是孔子未说的。子贡能举一反三,悟出孔子未说的话,所以孔子很满意,表示以后可以和子贡说《诗经》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教学生的一些技巧。他先是不给你讲得很深,在浅层次上讲,如果你能往深了理解,就再给你往深处讲。这就是他只跟你讲第一层,如果你自己能想到第二层,再和你聊第二层。我很多时候写的东西,就容易让人看不懂,这就是我不能夫子一样只截取那简单的一部分还能自成体系。
而且,夫子真的只有两层吗?焉知他没有第三层、第四层呢?那我们不禁得像子贡那样思考了“夫子是怎么做到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