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在当今的社会中,相信大多数人都遇到过,甚至自己也说过,包括我自己。深知自己说话不招人喜欢,有时专捡人家不爱听的话说,有时说话直来直去,能噎得人家张口说不出话来。有时甚至会明确把暴力语言作为攻击别人的武器来使用,结果可想而知,非但不解决问题,还结下仇人,得不偿失。
最近看了这本书,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真能教会你如何更好的说话,说不伤人的话,说更有智慧的话?
先举两个小例子:
比如女孩经常会对男朋友说这样的话,包括我说过:"我觉得你不爱我!"这样说往往让男人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就会反问:“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怎么不爱你了?这么说你是要分手吗?”女孩被气在那了,赌气回击:“分手就分手!”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女孩当初学了非暴力沟通方式,她就会明白,说这句话,其实背后的需求是希望男朋友更多的关心体贴她,更好的表达方式应该是直接把这种感受和需求说出来。
再比如说:“你这几天都不和我说话,我感到很孤单!我希望你能更多的和我说说你的想法。”父母经常会这么和孩子说话“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我会很失望!”,这其实就是一种暴力沟通,家长以自己的心情为要挟,向孩子施加以心理压力,如此一来,往往会让孩子觉得好好学习是为了让家长高兴,从而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换成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家长可以这么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我担心你长大后没法被别人尊重。”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自尊心,刺激他的内生动力。
致力于让全人类更好、更有智慧、更有效率、更和谐沟通的就是这位——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专家。
马歇尔·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享年81岁。(Ps. 有统计表明,心理学家活得都长。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心态好。)
心理学发展史上,在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影响深远。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此时正是马歇尔·卢森堡大学期间,而其老师罗杰斯恰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起人和代表人物。威斯康星大学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重镇。所以说,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得人本主义心理学真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肯定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倡导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得其真传的马歇尔·卢森堡1984年创建了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成为非暴力沟通专家。至今,C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00名经CNVC认证的非暴力沟通培训师。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马歇尔·卢森堡荣获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非暴力沟通(又称爱的语言)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
他的经典著作《非暴力沟通》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之列。大陆译本都是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有平装和珍藏版之分,我更喜欢珍藏版的装帧设计,看不明白平装版本为什么设计成这样两个黑人男女的封面。不过我还是买了平装版,价格便宜还方便轻松阅读。嘻嘻。
||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思想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熟练掌握并在沟通的听与说双向互动中熟练运用,就可以创造出和谐智慧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得以成立的基础是从爱出发,爱自己,助他人。这话听着有点虚,但想明白了确实是这样,如果你的本心就是要较劲儿,那任何方法都无济于事。
一、描述你观察到的事实,不带道德评判。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不倡导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的表述观察的结果。
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书中用一首诗做了最好的区分:
非暴力沟通要使用动态的语言,绝对化的评论是静态的语言,与变化不定的现实无法匹配。什么是绝对化的评论?想想我们平时说话时是不是总用到,比如“你怎么老是回家这么晚”,“你从来不关心我”,“你总是乱丢东西”,“你很少肯定我”,而你观察到的事实应该是“你一周有四天的时间都是晚上十点之后才回家”,“你已经连续三天找不到你的钥匙了”.....
二、体会和表达你的感受,而非看法。
举例说明:一对夫妻一起参加非暴力沟通培训班。太太对先生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而丈夫的反应真像一堵墙,坐在那一动不动。太太越看越气,嚷道:“你看,他就是这样,一动不动,闷声不响,你说我是不是嫁给了一面墙?”
说丈夫像一面墙,这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太太真正的感受是感到孤单,需要体贴。如果你能体会到自己的感受,那就清楚的表达出来,这一点对于女人尤为重要,文章最前面我们还举过一个例子,女人往往爱说:“我觉得你不爱我。”这也是你的看法,而非感受。女人常常觉得我的感受说出来就没劲儿了,我不说出来感受,但我说了看法,男人你也应该能理解吧。这真是沟通上的认知误区,害人不浅。切忌,清楚大胆的表达你的感受!把“我觉得......”变成“我感到......”。
在表达感受时,有个小技巧很灵,那就是适当示弱,但要记住这种示弱一定是真情实感,否则被人一眼看穿,效果反而更差。
三、感受的根源是你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强调,你有所感受的根源不在于别人的行为刺激,而在于你自己本身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明白了这一点,在沟通时就应该不去指责别人,而是从自身找到情绪波动的原因。对他人的指责、批判、评论以及分析其实反映了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主张,别人的反应往往是申辩和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并能体会到别人的需要,那么对方就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听到不中听的话,该怎么办?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列了四种选择:
这四种选择代表了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的三个阶段:
四、明确具体的提出你的请求。
1. 清楚告诉对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希望他不做什么。
举例:一位女士谈道:“我请我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 结果呢?先生告诉她:“我已经报名参加高尔夫比赛了。” 哈哈,事与愿违,其实这位女士的请求是希望丈夫每周至少一天晚上在家陪她和孩子。
2. 请求越具体越好,不能含糊不清,不适用抽象语言。
有个卡通画的笑话,第一幅图描述一个人掉湖里了,他冲着岸上的狗喊:“快去求救。” 结果第二幅画的图景是这样的:这只狗躺在了精神病医生的诊断台上。哈哈。
3. 提出请求后,请对方给予反馈,并表示感谢。
人与人的不同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你以为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对方的理解并不一定准确,所以在注意清楚表达自己之外,还可以尽量委婉的要求别人给予反馈。
4. 让对方认识到你提出的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惩罚,那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服从,要么反抗。所以一旦别人觉得我们是在命令,就不会愿意满足我们的请求。
如何区分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或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打到目的,这也是命令。
||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总结他的非暴力沟通的目的说:非暴力沟通时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而不是要改变我们自己和他人来迎合彼此。
为此,我们要提高几项技能:
一、学会倾听:
如何倾听?
1. 放下你已有的想法和判断;
2. 全身心的体会对方;
3. 给他人反馈,主动表达理解;
4. 不要急于分析、提建议和安慰,特别是当别人遭遇不幸时。
5. 别人生气时,不要说“但是”,要倾听;
6. 持续保持关注,创造条件让对方充分表达。
如何判断倾听取得了效果?当对方感到自己得到充分倾听的时候,他会停止谈话,我们将能体会到气氛变得轻松。
当你痛苦烦躁到无法倾听别人时,说明我们自己也需要关心,这个时候该如何处理呢?
1.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一旦我们觉察并照顾到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我们的状态,来倾听别人;
2. 如果已做不到体会自己,那就大声地提出请求。比如大声说:“我现在很痛苦,我需要安静。” 当你这么说了,别人也就能体会到你的感受;
3. 如果对方也处于激烈的情绪中,无法留意你的感受和需要,那么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离开,换一个环境,让自己平静。
二、学会爱自己:
1.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有助于自我学习和成长;
2.认识到自责是因为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专注于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考虑如何建设性地满足它;
3. 照顾好自己,自我宽恕;
4. 觉察自己的动机,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三、学会表达愤怒:
1. 认识到愤怒的原因是我们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不是来自别人的指责;
2.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直接说出来更有可能得到满足;
3. 给自己时间,去满足需求。
四、表达感激:
1. 由衷地赞扬别人,而非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
2. 表达感谢,要具体而非空洞。不要仅仅说你真好,谢谢你,而是可以包含三方面内容:
1)别人做了哪些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2)这些有益的行为使得我们的哪些需求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3. 接受别人的感激时,既别自大,也不要假谦虚。以色列前总理哥达·梅厄就曾经责备过她的一位内阁部长:“不要那么谦虚,因为你没有那么伟大。”哈哈。
我对《非暴力沟通》的理解就是这些了。我对非暴力的理解是:它是一种更强更大的力量,而选择伤害别人是一种懦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