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涉嫌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含冤入狱,囚禁在肖申克监狱中,仍旧不放弃追寻希望的故事。
这部电影上映于1994年,当时虽然票房惨淡,在奥斯卡上也一无所获,但也不影响它多年来在人心中的经典地位。
肖申克的救赎,也慢慢的成为了我们的救赎。每次观看时,弹幕上总会有人说:
迷茫时候来看看,看完感觉心灵得到了释放。
有时候我们只是被某种规则、习惯、意识和环境困住了思维,不愿意醒来,也不愿意做出改变。
走出洞穴,还是留在洞穴?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有一则洞穴寓言,大概意思是: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小就被囚禁在洞穴里,整日被迫坐在椅子上,锁链锁住了他们的双手,头部被紧紧固定,不能旋转也不能移动,只能盯着前方的幕布,幕布上摇晃着的各式各样的影子。
终于有一天,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回头看到了身后的矮墙和火光,火光照得他的眼睛生疼,在适应眼前的光亮后,他看到在火光之后是一个洞口,从洞口望出去是另一个世界,看到了太阳,看到了来往的人群,看到了从未见过的世界……
原来,他们在幕布上看到的都只是洞口路过的影子。此时站在洞口的他因为得知真相而感到痛苦,不知该走出洞穴,还是回到洞穴……
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他在监狱图书馆工作了五十年,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推着推车去分发图书,简单而又枯燥。
终于有一天他获得假释,得到了自由,无法接受的老布疯狂的劫持狱友,看似无法让人理解的行为,实际是不想离开现在安稳的生活,哪怕是在牢笼里。
回归社会的他却不知所措,老布发现适应不了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
他觉得异常孤独,甚至想再次犯罪回到监狱里,最后整日生活在恐惧中的老布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选择了自杀。
瑞德说,老布不是疯了,他只是被体制化了。
“起初,你恨之入骨,然后,你对他习以为常;时间久了,你变得无比依赖这里。”
体制化里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有意识的行为,让老布认为这种体制化带来的安稳,给了他想要的安全感,在自由的世界里他一无是处,监狱里的他才有价值。
心已身在牢笼,自然会对这个世界的广阔视而不见。
成年人的世界,也是一种画地为牢。
还记得刚步入社会的自己,满怀热情,年轻叛逆是我们的座右铭,结果却处处碰壁;后来在被现实屡屡打击后,头破血流的我们开始学习圆滑处事,假装自己很成熟,假装自己很合群。一次次向生活妥协,放弃了思考,依赖上被规定好的生活。
当我发现自己开始依赖体制的时候,已经困在洞穴太久了,久到害怕做出改变,失去了希望。
是要现世的安稳,还是要危险的自由?
瑞德说,在肖申克,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他会让你痛不欲生。在这里,你绝对不能拥有任何希望。
肖申克就像一个浓缩的社会,里面的芸芸众生仿佛我们的众生相,深知规则的瑞德在这里很吃得开,他被关了太久,早就已经认命,更可况自己过的这么风生水起。
他认为希望是危险的,而自由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这让我想起了林清玄先生写过这样两个小故事:
他在银行等待办理业务时,从一张小报上看到了三十年前的同事正在跑航运新闻,航运记者几乎是新闻界里的隐遁者,三十年了,他依旧在跑。
他开始后怕,当初要是自己没有毅然决然离开的话,是不是会跟这位同事过着一样的生活。
随后他又见到了二十几年前曾经帮他办理业务的女银行职员,这么长的岁月过去,她的职业性微笑、动作、音容笑貌、体型都没有变化,变得只是时间在她脸上,头发上留下的岁月的痕迹。
有太多人早已麻木,看似一直在往前走,其实却又回到了远点,无限循环。瑞德亦是如此。
但瑞德内心是渴望自由的,安迪送给他一个口琴,因为安迪问狱友有没有接触过音乐,瑞德说自己吹过口琴。夜深人静的时候,瑞德拿着口琴,略有所思,迟疑的放到嘴边却没有吹响它。
安迪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让他开始知道,自由不在高强之外,而在内心深处。
影片的最后,获得假释的瑞德,在经历老布同样的遭遇后,也曾想过了解自己,但他想起安迪的嘱托,最终踏上了去往太平洋的路途,与老友团聚,重拾希望。
要么汲汲于生,要么汲汲于死?
心不在,处处画地为牢。
心有希望,便会获得自由
安迪说,生命无非就是二选一,忙着活,忙着死。
淡然的安迪与监狱里的一切都格格不入,他不像一个囚犯,倒像是一个在自家花园里散步的绅士。
他心中有渴望,是这座高墙关不住的,因为他的羽翼是那么光芒四射。
所以,一个肖申克就只有一个安迪,他犹如一个拯救者,拯救着被困的灵魂。
他在广播里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声音穿过云霄,到达监狱的各个角落,犯人们驻足聆听,此时,他们的心的是自由的。
因为对自由的渴望,安迪才能用二十年挖通那个瑞德认为六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
因为对自由的渴望,安迪才能在污秽恶臭的下水道管里爬行五百码。
最后逃出肖申克的安迪,在大雨中拥抱自由,拥抱希望。
安迪、瑞德、老布,你想成为谁?
眼前的轮回也许不是苟且,心灵的苟且才是痛苦的轮回。
我想,也许体制化就是我们为自己设下的一个又一个的界限。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会很轻松哦。”
“你觉得生活苦?没关系,以后的日子会更苦的。”
“不逼自己一把,还真不知道自己这么没用!”
这些看似负能量的毒鸡汤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嘲,一种无奈。那些希望过自由理想生活的人,最终一个个被现实打败,继续过着为柴米油盐忙碌的日子。那些想要逃出体制化的人,最终都学会了回归世俗,继续在合群中追名逐利;那些致力于实现梦想的人,最终都被既定的规则限制,已然忘记自己当初的热枕。
我不禁感慨,我们的人生就好比广阔的海洋,你不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因为那是海,不是泥塘。既然我们可以选择这样活,也可以选择那样活,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即使身在牢笼又怎样,不甘于平庸,就有选择希望的可能。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清醒,并付诸行动,追寻希望和自由的话。请记得:既然走了这么远的路,干脆就再走远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