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讲有道德,就会被说成是“你全家都道德”。
大概孔老夫子最大的罪过是“讲道德”,我们可以不去辩解孔夫子没有说过“三从四德”,也不去辩解鲁迅的血淋淋的吃人礼教,是不是就是“周礼”------反正儒家孔夫子的德治/人治,已经成为“先进”法治社会的反面了。
实际上,前秦儒家完全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
1,不重视技术和商人:尤其看不起农业和商业,对喜欢庄稼事务的樊迟、喜欢做生意的子贡,都屡有微词。从而造成了君子不器,君子视财富为浮云的演绎,对后世影响严重。
2,君子和小人对立:君子的定义不清楚,过于道德化君子,而且与小人对立起来,把君子清高化,道德化,高高的架了起来,这是君子的悲剧之源,只要是四君子,七君子什么的,都是“以死而后彰显”的,这个事情,让君子脱离人间烟火,绝迹人间。
3,女子问题:孔夫子就是觉得女人难以伺候,尤其是经过南子的事情后。而且孔子一门,夫妻关系一般,修妻差点成为传统,说明孔、曾、孟的女人缘不好。至于后来的裹脚和三从四德,是轻视女子的升级版。
认了这三条“错”,孔夫子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哲学家”和“社会实践家”:有一套理论,然后去积极实践的“哲学家”。这一点比马克思强大,没有恩格斯发起“共产国际”这个NGO,马克思主义当年不会红遍全球。
儒家和谐社会的建构,蛮简单的
就是“君子政治”
1,君子:论语整篇都在讲,君子养成记。
君子,是“学习”出来的:所以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比如现在的中央党校,培养出合格的贤人------这一点夫子是比较成功的,3000弟子,72贤人,在当时的民办教育体系下,很牛逼了,而且开发了至今在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整本论语就是讲教学方法。
春秋是中央封建制度,天子把自己儿子亲戚派到各个地方去当诸侯,治理一方土地。孔夫子没有突破这个局限,他不敢提出“诸侯”也必须是贤诸侯,才能任职。所以他的困境是,贤人既要教化百姓,还要教化那些“诸侯贵族”!后者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一点孔老夫子没有成功。
2,政:政者,正也。身正、心正。君子身正,小人都得服,别说是一般百姓了。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要修得身正,要心正,要有仁心。而仁心的操作层面,就是“恕”,将心比心。
君子修身,修心的还有一个物理场所是“家”,这一点,实际上“道场”。论语中有很多的修炼方法,后世的儒家又加上了很多的孝悌等等,确实多了很多具体的方法,不过也就多了很多的刚性,反而显得不那么可以个性化。
3,治:治实际上是“教化”,教化,俗话说“前面有胡萝卜,后面有鞭子”,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就是胡萝卜,齐就是鞭子。孔子强调用礼法为主,刑法为辅。
这一点,被大家说成“人治”的始作俑者。
在法治上,有一个“热炉效应”(hot stove rule)是指组织中任何人触犯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它是由于触摸热炉与实行惩罚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得名。热炉效应或热炉法则带有警示性、一致性、即时性和公平性。
法律和礼法(道德),从热炉来看,法律是那个烧红的铁,而道德是离开这个红的铁,到常温的1米圆圈(孙悟空画的圈)。你的手碰到红铁,轻则烫伤,重则烫死;越过1米圈圈,你感觉逐渐感觉到炙热。
现在的法律体系,核心是宪法,外边是各种法律,最外层是各种地方规定,比如把吐痰、穿拖鞋等等都纳入法规,这个事无巨细的推演,不是不好,失去了那一米线,不知是好是坏,至少在成本上是很高的,现在似乎没有啥礼法,这样,法律就成了道德的底线。
当然在这里还有一层是道德法庭,实际上也是前面说的礼法,可惜,礼法有真实的法庭,就是宗祠;而道德法庭却没有了实质的存在。
最近很多人在提“修家谱,修宗祠”等新乡村建设,我觉得除了“民宿”经济以外,重建宗祠和乡绅的事情,有点牵强的一塌糊涂。
而且,好在有一个“信用体系”。这个芝麻信用,似乎代替了“礼法”和“道德法庭”。这个芝麻信用,已经变成很强大,OFO,充电宝,一旦纳入芝麻信用,就像滚雪球,变成了一个信用生活了。
儒家退3步,坚持3点,加上“芝麻信用”,看来就是一个有道德社会的“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