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


          孔明长逝悲天地

          仲达睹木像兵退


诸葛亮之死


却说姜维看到魏延踏灭了灯盏,心中愤怒,拔剑要杀魏延。诸葛亮赶忙制止说:“这是我命中当绝,并不是文长的过错。”姜维收起宝剑。诸葛亮吐血数口,卧倒在床上,对魏延说:“这是司马懿料定我有病,所以派人前来打探虚实,你要快速出去迎敌。”魏延领命后出帐上马,领兵杀出寨来。夏侯霸看见魏延杀出,慌忙领军退走。魏延追赶了二十多里才回。诸葛亮命令魏延回本寨把守。

姜维入帐来到诸葛亮榻前问安。诸葛亮说:“我本来想竭力尽忠,恢复中原,重扶兴汉,怎奈天意如此,我旦夕要死。我平生所学,已经著书二十四篇,共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我遍观帐中众将,没有其他人适合传授,你可以传下我书,千万不要轻视!”姜维哭拜接受。

诸葛亮又说:“我有‘连弩’之法,还没有使用过。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都画成了图本,你可以依法制造使用。”姜维也拜受了。诸葛亮又说:“蜀中的道路都不必担忧,只有阴平那个地方,千万要仔细防守。这里虽然险峻,但时间一长必定有失。”又唤来马岱入帐,附耳低语,授给他密计,嘱咐说:“我死之后,你可以依计行事。”马岱领计出去。

不一会杨仪进入,诸葛亮召唤到床榻前,授给他一锦囊,秘密嘱咐说:“我死之后魏延必反。等到他造反时,你和他临阵后才能打这个锦囊,那时自然有人来斩魏延。”诸葛亮调度完毕后昏倒,到晚上方才苏醒,连夜表奏刘禅。

刘禅听完奏报后大惊,急忙命令尚书李福连夜到军中问安,并询问后面的人事安排。李福领命后,倍道赶赴五丈原,见到诸葛亮后传达刘禅诏命,问安完毕。

诸葛亮流泪说:“我不幸中道丧亡,虚废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我死以后,你们都要尽忠辅主。国家旧制不能改易,我所用的人也不要轻易废掉。我的兵法已经全部传授给了姜维,他能够继承我的遗志,为国家出力。我命在旦夕,应当亲自写份遗表上奏天子。”李福领了命令后匆匆辞去。


诸葛亮


诸葛亮强打精神支撑着病体,命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感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他长叹道:“我再也不能临阵讨贼了!悠悠苍天,人世无常!”叹息许久后回到帐中,病情更加沉重。

诸葛亮召唤杨仪吩咐说:“王平、廖化、张嶷、张翼、吴懿等都是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多负勤劳,堪当重用。我死之后,凡事都要依照旧法而行。要缓缓退兵,不要着急。你们都深通谋略,没有必要多嘱托。姜伯约智勇足备,可以负责断后。”杨仪哭拜受命。诸葛亮命令取来文房四宝,在卧榻上手书遗表。表中说道:

“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诸葛亮写完后又嘱咐杨仪说:“我死之后不能发丧。可制作一个大龛,让我的尸身坐在龛中,用七粒米放到我口中,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保持安静如常,千万要不举哀。司马懿看到我军照常如初,必定惊疑。我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退走。如果司马懿前来追赶,你们可以布成阵式,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后,却把我雕刻的木像安放到车上,推到军前,命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司马懿看到后必定惊走。”杨仪一一领诺。

这夜诸葛亮昏绝,口不能说话,李福急急返回,大哭道:“我误了国家大事!”不一会,诸葛亮再次苏醒过来,睁开眼睛遍视,看到李福立在榻前。诸葛亮说:“我已经知道了先生再次回来的意思。”李福谢道:“我奉天子诏命,询问丞相百年后谁能担当大事。前番因为慌张返回,忘记了询问,所以马上就返回了。”诸葛亮说:“我死之后,可任大事:蒋公琰最为合适。”

李福说:“公琰之后,谁能继任?”诸葛亮说:“费文伟可继任。”李福又问:“文伟之后,谁能继任?”诸葛亮再不回答。众将近前观看,诸葛亮已经身亡。这时是建兴十二年(234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诸葛亮享年五十三岁。后世杜甫有诗赞叹道: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白居易也有诗赞叹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当年有蜀国长水校尉廖立,自己以为才学能当诸葛亮的副手,但诸葛亮却给他个闲散职位,他心中愤愤不平,怨谤不已,诸葛亮把他废为庶人,迁徒到汶山。他听说诸葛亮身亡,垂泪说道:“我这才知道诸葛亮真能知人善任!”李严听说后也大哭病死,因为李严还盼望着诸葛亮能够再次起用自己,好补偿自己的过失,听说诸葛亮已死,他再也没有机会了。后世元稹(音zhěn,珍)有诗赞诸葛亮道: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这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诸葛亮溘然长逝,可惜了一代夺天地造化的“智圣”,一首挽歌在壮志未酬中曲终。

姜维和杨仪遵守诸葛亮遗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后安置在龛中,命令心腹将校三百人守护,随后传下密令,派魏延断后,各处营寨一一退却。

却说魏延夜间在本寨中忽然做了一梦,梦到头上生出两只角来,醒来感觉十分怪异。第二天,行军司马赵直来到,魏延请入询问:“我很久就听说先生深明《周易》之理,我昨夜梦中头生两角,不道是主何吉凶?烦请先生为我解疑。”赵直想了半晌后回答:“这是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这是变化飞腾的景象。”魏延听完大喜说道:“如果真的应验了先生的话,我必定有重谢!”

说完后赵直辞别而去,行不到数里,正遇到尚书费祎,费祎问赵直从哪里来。赵直说:“我刚才到了魏延营中,他说梦中头上生角,让我测算吉凶。这本来不是吉兆,但我恐怕说穿了他会怪罪,所以用麒麟苍龙解释。”费祎问:“先生怎么知道这不是吉兆?”赵直说:“‘角’字的字形,是‘刀’字下面一个‘用’字。头上用刀,这是大凶!”费祎说:“先生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赵直答应离去。

费祎来到魏延寨中,屏退左右后说:“昨夜三更丞相已经辞世。临终再三嘱咐,命令让文长将军负责断后以抵挡司马懿,缓缓而退,不能发丧。现在兵符在这里,将军要立即起兵。”魏延问:“什么人代理丞相后的大事?”费祎说:“丞相把一应大事全部托付给了杨仪,用兵密法都传授给了姜维。这兵符是杨仪的号令。”魏延说:“丞相虽然身亡,但蜀国还有我魏延在。杨仪不过是一个长史,怎么能够担当这个大任?他只适合扶柩入川安葬。我亲自率大兵去进攻司马懿,必能成功,怎么能够因为丞相一人去世而废国家大事?”费祎说:“丞相遗令,叫我们暂且退却,不能违抗。”魏延大怒说道:“当初如果丞相依了我的计谋,我们早已经兵取长安多时了!我现在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怎么肯替一个小小的长史断后!”费祎说:“将军所说极是,但却不能轻动,那样会让敌人耻笑。等我前去见杨仪,用利害关系说服他,让他把兵权让给将军怎样?”魏延听后大喜。

费祎辞别魏延出营,急忙到大寨见杨仪,转述了魏延的话语。杨仪说:“丞相临终曾经秘密嘱咐我说:魏延久后必定有异志。现在我用兵符前往,是试探他的真实想法,果然应验了丞相所说,我已经命令姜维负责断后。”杨仪领兵扶灵柩先行,命令姜维断后,按照诸葛亮的遗令徐徐退兵。

魏延在寨中不见了费祎来回复,心中十分疑惑,于是命令马岱领十多名骑兵前往打探消息。马岱回来报告:“后军由姜维总督,前军大半分退到谷中去了。”魏延大怒说道:“这个混蛋胆敢骗我!我一定要杀掉他!”回顾马岱说:“你肯帮助我吗?”马岱说:“杨仪小肚鸡肠,我平时也很恨他,现在愿意协助将军攻击。”魏延大喜,立即拔寨带领本部兵奔南方起行。

却说司马懿在寨中,等不到蜀营中的消息,就命令夏侯霸暗中带领着数十名骑兵,前往五丈原打探消息。夏侯霸到了五丈原后,没有看到一人,急忙回来报告司马懿:“蜀军已经全部退走了。”司马懿跺脚说道:“诸葛亮真的死了!我们速速追击!”夏侯霸说:“都督不要轻易去追,要先派偏将军前往。”司马懿说:“这次我要亲自去追击。”

司马懿和两个儿子领兵气势汹汹一起杀奔五丈原,呐喊摇旗,杀入蜀寨中果然没有一人。司马懿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在后催促军兵赶上,我先领军前进。”司马师、司马昭在后面催促军兵,司马懿亲自领军一马当先,追到山脚下时,望见蜀军就在前面不远处,就更加奋力追赶。

忽然山后面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军全部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诸葛亮,纶巾羽扇,鹤氅皂绦。司马懿大惊说道:“诸葛亮还活着!我轻易进入重地,又中了他的计策!”急忙勒回马便退。背后姜维大叫道:“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们丞相之计!”

魏军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自逃命,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司马懿一气狂奔了五十多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道:“都督不要惊慌。”司马懿用手摸着头问:“我的头还在吗?”两将说:“都督不要担心,蜀军已经去远了。”司马懿喘息半晌,神色才安定下来,睁目看时,两将正是夏侯霸、夏侯惠,于是徐徐按辔,和两将寻小路奔归本寨,派众将领兵四散打探。


死诸葛吓走活司马


过了两天后,百姓民奔走相告说:“蜀军退入谷中之后,哀声震地,军中扯起白旗,诸葛亮果然死了,只留下姜维带领一千军兵断后,前天车上的诸葛亮是木人雕像。”司马懿叹息道:“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因此蜀中人有谚语:“死诸葛惊走生仲达。”后人有诗赞叹道:

“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死信已定,忙再领兵追赶。行到赤岸坡时,看到蜀军已经走远,只好领兵归还。他对众将说:“诸葛亮已死,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就下令班师。一路上看到诸葛亮安营扎寨之处,前后左右整齐有法,司马懿赞叹道:“真是天下奇才!”先领回到长安,分调众将各守隘口,司马懿回洛阳面君去了。

却说杨仪、姜维排成阵势,缓缓退到栈阁道口,然后更衣发丧,扬幡举哀。蜀军都撞跌而哭,很多哭死的。蜀军前队正回到栈阁道口时,忽然看到前面火光冲天,喊声震天,一彪军马拦住去路。众将大惊,急忙报告杨仪。

正是:已见魏营诸将去,不知蜀地甚兵来。未知来者是何处军马,且看下文分解。


杨仪


黄其军

        作于2018年11月5日(古历九月廿八)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一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440评论 5 46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814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427评论 0 33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710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625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14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11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62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11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62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78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89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83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6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4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74评论 2 34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856评论 2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