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文语(来源:《福州大学报》)
救,还是不救?值,还是不值?对于消防战士而言,这从来不是一个选择题。
救,是他们的必修课;值,是他们的职业信仰。日前,福建宁德一位23岁的消防战士姚为君浴火勇救95岁老太太的新闻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引发了社会的普遍思考:23岁换95岁的火场救援,到底值不值?
毫无疑问,在可能的情况下人必须救,这是大家的共识。社会观点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值不值上。23岁换95岁值不值,这是实用主义浪潮下的一个普遍疑问。席勒的观点“有用即真理”被人人奉为圭臬,但我们怎么去衡量有用与无用?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一个人只要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但年龄高低又可以作为衡量的标尺吗?我们不能否认年轻的生命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存在太多的可能性,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否认,虽至耄耋,但老年人亦可发出自己的光亮。如果这位年轻的消防员冲进去想救的是叶嘉莹、莫言,舆论大概又要换一个导向了罢。毕竟两位老先生的高知证明了他们老而有用,值得被救,更或者相对于一个普通的消防员,他们的生命价值更高。囿于实用主义的束缚,我们总是会拿生命做出这样的比较,从而作出判断选择,但生命真的可以比较吗?
答案是否定的。物可易物,但命岂可易命加以衡量?古时候常有以命抵命之说,但对于立德,此规范万不可仿效之,生命更不是选择题。从生命的角度说,我们惋惜23岁的年轻,惋惜他的生命还有无限的可能。但换个角度想,老者并非不曾年轻过,若是盛年时期也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过价值,而在他们老之将至时,社会给予了他们“莫提当年勇”的回答,这该有多凄凉?人类从丛林中走出,以文明自居,而在天灾人祸前将机会与资源向弱者倾斜,这绝非一个种族的不自量力。这种看似非理性非最优解的选择,正是人类文明的奥义之一。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倘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30多年前,大学生张华救掏粪老农一事裹挟着这一值不值的命题走进了我们的视野;2009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跳水救人;今天的消防战士救人一事让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息。但救人者心中却没有斤斤计较所谓值与不值,他们或许坚守着“见人有难,挺身而出”的救人情怀,或许坚定信仰着作为一名消防战士不错失任何生命可能性的职业精神,抛开实用主义的锱铢必较,心中有大爱、尊重生命的他们成了社会的明灯,是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每个生命都有价值,回应了“值不值”的畸形价值观。
救的是人命更是社会的冷漠,救的是生命更是道德的重塑。2011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让多少人心寒裂骨,直叹社会太冷酷无情?但小悦悦事件体现的社会冷血的一面,正需要大学生、消防战士这样热血的例子帮忙回温。当跳出实用主义的藩篱,更能重现道德之清辉。社会之血有人在温,总有人想让这个世界越变越好。
纵使社会丑恶不温柔,人心亦未必不够坚硬。敬仰每个为了守护生命意义而牺牲的人们,社会终将因你们发出的光而益发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