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最早问世时,2s是用户可以接受的响应时间阈值。
到了1982年时,IBM的员工对这个阈值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当阈值低于400毫秒时,生产效率与响应时间成反比。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人机交互及时,生产效率就会飙升,员工会从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工作质量也会提升。
基于这一观察,沃尔特·多尔蒂认为,计算机响应时间与生产效率并不成正比。于是,他设定了一个新阈值,称为多尔蒂阈值。
因此,产品需要在400毫秒内对用户的操作做出响应,这样才能让用户保持专注,提升生产效率,高性能成为用户体验良好的一大关键特征,处理速度慢、缺少反馈信息、加载时间过长,都会让试图完成任务的用户感到不满,并给用户留下负面印象。
系统响应速度不仅是技术层面上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点。不管是刚开始使用产品时的加载速度、交互速度、反馈速度,还是后续使用过程中的页面加载速度、系统响应速度,都是用户体验过程中的关键。
影响产品体验性能的因素有很多,重要的因素是页面总负载。页面负载意味着用户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等待时间越长,就越感到烦燥,注意力就会分散,淡忘完成任务所需的关键信息,不可避免的就降低了工作效率。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在等待在执行任务会增加认知负荷,影响整体的用户体验。
如果遇到实在无能为力的情况,可以通过在后台进行必要的处理,以向用户提供有趣的反馈。
比如页面加载完成后,把那些占位块替换成实际的图标或文本,也能增强用户对页面加载速度和系统响应的感知。
另一种优化加载时等待过程的方法是模糊技术,即用高斯模糊消除由于放大低分辨率图片而产生的变形,即用淡入的动效把原图像显示出来,让性能优先于内容,这样不仅能缩短等待时间,还能为高分辨率的图片预留空间。
还有一种方式是加入进度条,让用户看到进度条也能让等待变的没那么煎熬,至少用户知道内容正在被处理、增强了视觉趣味、把用户吸引到进度条动效上。
同样的,当系统响应速度太快,快于用户的预期,也可能会出现问题。而且用户很难理解刚刚发生了什么,这么快速的变化让用户来不及思考,导致用户不信任产品。
使用多尔蒂阈值来优化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让用户流畅、有节奏的体验业务流程,对产品经理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