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感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
这是一个延迟满足的实验,随后的追踪实验发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
孩童时期的表现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以后的发展。而在孩童时期对父母表现出来的依恋模式也极大的影响了成人依恋模式。
依恋模式
测验
A型。
- 当与别人相处得不太顺利时,我倾向于退缩。
- 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朋友或是恋人,也很难让自己依赖她们。
- 我有点怀疑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真正的感情。
- 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感到不舒服。
B型。
- 一般来说,我认为大部分人都是善意并值得信任的。
- 我发现与别人保持亲密的关系并不难。
- 我能够安心地依赖于人,也能够让别人依赖我。
- 我并不担心会被别人抛弃。
- 我当别人从感情上想接近我时,我觉得挺自在的。
C型
- 在亲近的关系中,我经常感到被误解或没有被赏识
- 我觉得我的朋友或恋人不太靠得住
- 虽然我爱我的恋人,但我担心他并不是真心的爱我
-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接近
- 我想和别人的关系再亲密些,但我并不确定是否能信任她们
孩童时期表现隐含成人依恋模式
婴儿气质类型有易养型,难养型,发动缓慢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
依恋: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且当其在场的时候感觉到安全的心理倾向。
依恋模式对应关系分别为:A回避型,B安全型,C混乱型或者抗拒型
孩童期表现:
- 回避型,妈妈离开,宝宝不会哭闹,重聚,也不会主动要抱抱,会把自己注意力转移到一些玩具或其他事上。
- 安全型,妈妈离开宝宝会伤心一会,但恢复很快,重聚,宝宝很开心的要抱抱
- 混乱型或抗拒型,在妈妈离开时大声哭闹,重聚时又会抗拒或者其他表现。
父母与孩子在养育过程中的互动,极大影响了儿童的依恋模式,不安全依恋模式儿童的看护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儿童的需求,影响成年依恋模式,见上文ABC成人依恋模式表现。
所以,有孩子的,一定要多些陪伴和关心,不论是妈妈还是爸爸,没有孩子的,一定要做好负责任的准备,祝福!
最后来一个问题,与主题无关,但很有趣:
“一个叫海因斯的穷人,他的妻子患了重病,在死亡的边缘,但是没有一种药能治好她,当时一名医生发明了一种新的药,他售卖的价格是药的价值的一百倍,海因斯前去苦苦哀求,然而医生既不肯降价,也不肯赊账,之后,海因斯偷了那种药救了自己的妻子,医生发现了,便报案抓了海因斯,最后海因斯在法庭上受到审判……”
问题:“海因斯的行为是善还是恶,或者善大于恶,还是恶大于善,值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