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会定义20岁这个界限,是很早之前看了一篇文章,论述20岁到30岁是人生中多么重要的一个阶段。比如你不知道转角遇到的那个白衣少女,是否会变成你一生所爱。比如你不知道上铺的兄弟,明年是否还会把酒言欢,抑或是散落天涯,为前路各自打拼。
我现在在20岁的中段,陆陆续续见了些人,看了些地方。大抵可以依照托尔斯泰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换过来就是你的女神和男神都是相似的,懒惰度日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之所以会定义“你想要的模样”,是因为极度不认同成功学洗脑的鸡汤文。你想要的远方和未来,是千帆散尽,是花好月圆,还是指点江山?无数人开始鼓吹创业,但是都忽略了最开始在狭小办公室面面相觑的煎熬。
首先,目标清晰是很重要的。当然就我自身体会来讲,20多岁本来就是特别迷茫的年纪,好像忽然之间长大了,必须要在这个社会寻找自己的坐标系。但是我身边的朋友们,每当他们信誓旦旦说我要成为怎样怎样,我要去哪里哪里,我要恋爱结婚遇见对的人。过段时间后,他们往往都实现了。这是年轻给予生活最大的恩赐,你可以不停用时间堆积,不停跟生活说“请给我新的机会”吧。你永远有勇气,空降一个城市,从一无所有开始累积。
在现在这个年纪,我觉得特别庆幸的是,即使赤手空拳,我也可以信誓旦旦地以时间许愿。
其次,选择对的那群人。学霸周围往往围着一群学霸,颜值高的人身边的人也丑不到哪里去。据说你身边10个人的平均值就是你自己。环境是最无形的限制,你可以被滋养成一颗苍天大树,也可以被压成一株盆景,全看你的环境。与强者为伍永远是对自己的期许。
高中的时候,我最纠结的事情是无法得到别人的喜欢。但是到了现在,我发现真相是,你永远无法得到所有的人的喜欢。生活里涌进来这么多人,真正有交集不过寥寥。能够信赖,依靠,对彼此生活有正面影响的更加稀少。当我接受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过客时,感觉身上卸下了一副重担:别人对你的任何指指点点,都抵不上你对自己的一句不认可。
最后,学会享受孤独。这是最痛的一节课。
刚刚来到上海的时候,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跌跌撞撞,迷迷茫茫。我发现除了上班之后,大多数时间都自己度过。是想要寻求温暖的,尤其是在周末公园,看见夏日里一家人都有着和煦的笑意。但后来发现,假如你真正想要做什么,成就什么,过程一定是孤独的。一个人长跑,一个人在图书馆看cfa,一个人埋在电脑前逼自己写东西。即使我也会很享受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但有些事情别人无法陪伴,也不可能陪伴。甚至,当你越不合群的时候,说不定正是在一条正确的路径上。
我回国之后,最大的感触是,这个国家给年轻人太多重担了。本是该发梦创造的时刻,都有各种条条框框说,你必须在什么什么时间结婚,该去怎样怎样的大学。我还记得周末在伦敦读研究生,在教室里自习时,楼下忽然传来了电子乐的声音。下楼一看,几个同学拉了音响谈着吉他,就这样开了一场小型音乐会。来念书不够钱,没关系。同学买了一艘船,当起了船民,现在也幸福地结婚了。
当一个人的时候,更容易看到初心。我学王阳明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凭良心决断。有些路,必须要一个人走。成长的时光亦如此。
愿你十年之后看自己,不负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