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子里
思想是一个个独立的不受控的音符
这种时刻不常有。
记得一个朋友说过她时常感到自己处于半梦半醒之间,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意识流,游离于身体之外,在一个平行的宇宙里,用第三只眼俯观着世间百态。类似抽离的体验我承认也有过,而如果此时刚好一段音乐,一个画面,一篇文字,猝不及防地,坠入频率相同的感官,这种巧合带来的冲击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法兰黛就是这样情形下遇见的音乐。
Frande(法兰黛) 是一个成立于2009年的台湾独立乐团,由主唱Fran法兰,吉他手江镇宇和鼓手吴孟谚组成。共发行过三张专辑。曲风以迷幻电子,Trip-Hop为主,偶尔掺入摇滚、爵士等元素。专辑中全部词曲创作由法兰担当,编曲及制作则是三人合作完成。
和团名一样,法兰黛的音乐充满了神秘与浪漫的情调。起初是被Fran的词吸引,怎么会有这么有灵气的表达,简直句句戳心。反复听能感受到曲与词的契合度也是恰到好处,似乎可以理解为何有些旋律走向能够引领想要传达的意境。而有趣的是,一次采访中,两位男团员竟坦白到多数时候并不知道Fran的词在讲什么,太虚渺了。确实,共鸣这种东西是种最不可解释的,最微妙的内心碰撞,尤其在艺术面前,毫无缘由又如此珍贵。其实Fran大部分创作是在诉说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感,本身就是很抽离的姿态。
最喜欢的莫过于每首歌呈现出的浓浓的电气感,是法兰黛音乐的独特所在,给人以漂浮于宇宙之上的幻境,又像行走于幽邃森林之间,不知不觉给周边笼罩上一层斑斓的迷雾。仔细听编曲很是复杂精致,电子音效为基底,爵士鼓、钢琴、贝斯、吉他根据表达需要不同程度的叠进。鼓的比例在大部分歌中很吃重,可能是歌曲表达都偏伤感,此时增加的律动感才不会让气氛过分压抑,而这一特点在第二张专辑中明显减少,所以听觉感受也是不同的。
Fran的声线有种令人迷醉的美。大量的转音颤音却不显任何刻意为之的动机,每种都是伴随情绪的自然流露。人们形容Fran的唱腔“温软”、“慵懒”,我却觉得它有一种特殊的流动性,像潜入一池闪闪发光的碧水,以鱼的视角感知到的世界——模糊变换的色彩斑斓的立体。喝醉的人眼中的世界也大概如此吧,不然每次听法兰黛都有微醺的感觉,悬在半空中摇摇欲坠,有点儿不想回到可恶的现实。不喜欢酒精的味道,现实中应该不会把自己弄醉吧,但音乐里的酒精可以。
法兰黛的音乐于我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偶尔的麻痹,偶尔的逃离现实,让一些情感有处可栖。也因为沉溺于音符中的自己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所以决定把它记录下来。
【受宠若惊】是Frande立团后的第一张专辑,发行于2011年,共收录10首歌。专辑概念为:「等待黑暗里的一点 光,花一点时间,看它缓缓 晕开,或者怎么 消失。」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整张专辑色彩我会选:“绚丽”,因为它本身包含了太多色彩。彼时的法兰黛虽已成团两年,但中间不断经历团员更新,出专辑的当口几乎是一个全新阵容。没有很长的磨合期,又有太多新奇的东西想尝试,不如调色盘里的颜料都拿来试试,看能勾勒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可以听出一专在编曲和混音上涉及元素之多,层次感之强,每个音轨打开又可以是一段独立好听的旋律,看似棱角分明的,融合起来却不显突兀,就像调色盘里一些奇怪颜色的组合生出的奇妙的化学效应。相较而言二专三专就稳很多,或者成熟很多,但听不出“绚丽”的感觉了。大概“绚丽”多是在巧合下催生的吧,正因为乐团还未找到定义自己的语言,于是才有的大胆尝试,最后的呈现也鲜活得如同这个团年轻的生命。
<受宠若惊>
专辑同名主打。也是“绚丽”感的最佳体现。
“我有一点 受宠若惊
总觉得这样好的事
不会 眷顾我”
这首歌灵感来源于Fran在傍晚时分的乘车体验:「傍晚天刚暗下来的时候,行进中的车子里,慢慢暗成靛蓝的天色,散落在天空边缘那一点点亮起来的街灯,突然之间感觉一切简直太美好太不像真的,也许就要发生什么令人兴奋,心神颤动的好事。」
编曲上颇有EDM舞曲味道。鼓点为基底,制造强烈节奏感。多重迷幻电音混合进入,配合各种乐器层层叠进,有轻巧的钢琴旋律,有电吉他声的往复,以及背景听不出来的更多音乐元素叠加。混音内容之丰富很不同于大众流行歌曲。有意思的是,乐团为致敬经典,还故意掺入了披头士 <Across The Universe>的主旋律在钢琴轨,不过常规下分辨不出,只有分轨才可以。我试了一下,确实听不到。这大概也是玩音乐的一种态度吧。
感觉整首歌呈现出一种流光溢彩的美,像一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又如从万花筒中看到的世界,迷离且缤纷。而Fran的声线在重重电音包围下有一种特殊的漂浮感,让人不自觉随节奏摇摆、起舞。微醺。
<宠>
<受宠若惊>的前身。
“夜晚的山影 静静的躺着
夜晚的云 淡漠的流着”
我猜大概是舍不得<受宠若惊>最初的样子才留下的吧。这首与<受宠若惊>同词曲的歌由于编曲不同有着截然不同的色彩。没有华丽的电音,没有跳跃的节奏,歌曲在鼓声与钢琴伴奏的交织下缓缓进行,后半段加入吉他。Fran的声音更为突出了,前奏的哼唱使歌曲提前进入一种宁静轻松的氛围,但似乎又多了份落寞。
相较下还是更喜欢华丽的<受宠若惊>吧。
<亲切>
如果<受宠若惊>是一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亲切>就是配着酒来品的蜜饯。
“没发生过的
比什么都暧昧”
整首歌有种甜腻的味道,无论是很梦幻的配乐,还是Fran细腻柔滑的声线。前奏的第一个电子音效就让人醉进去,这组音效而后穿插在歌曲的不同处,间奏和结尾尤为突出,像贯穿歌曲的一条线。最喜欢前半段与电音相呼应的钢琴旋律,其欢脱跳跃感好似一个芭蕾舞者轻盈的舞步。电音一下,它随之而来,仿佛脑子里不经意流窜出的思绪,浮现、消逝都迅速,却令人回味。
“如果 情感发生的瞬间
是我拿期望来重叠
可不去爱
不爱 我怎么存在”
总觉得这是首很视觉系的歌。能幻想到一个月光如洗的夜晚,歌者在湖边观水中倒影的场景。粼粼烁烁中,一件件熟悉又陌生的轮廓若有若无地陈列,像井然有序的另一世界。而湖镜中那个酷似自己的面孔是谁?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此歌带来的夜色的感受尤为强烈,很好奇作者是否写于晚上。
<Every Word>
Frande最广为流传的一首歌,如果真有广为流传(扶额)。
“本来就知道 留不住
失去了 还是
情绪化的掉眼泪”
第一次听就被旋律深深吸引。听起来像情歌,其实是Fran写给弟弟的。曾经最亲密的人也不可避免随时间和各自生活变化有或多或少的疏离。直到不再视彼此为唯一的那一天,便如同失去了。而同胞情谊,是一开始就注定发生的失去。
明朗的轻摇滚风。前奏借鉴了加拿大乐团Broken Social Scene 的<Lover‘s Spit>的经典钢琴loop. 「和弦内音三度或五度之内,爵士钢琴的基本伴奏模式。」而后叠入爵士鼓,平铺直叙的引入。在鼓点引领下逐步推进,歌曲高潮部分加进和声音效,以吉他扫弦渲染,结尾又退回到单纯钢琴模式渐渐淡出。首尾呼应,层次分明。Fran的声腔抑扬顿挫,富有磁性,将离别的伤演绎得淋漓尽致,由起初的一丝隐隐作痛,至后来情绪崩落如大雨倾盆。高潮迭起,十分动人。
<可是啊>
华丽的转调,华丽的升空和坠落。
又是一首电子气息浓郁的歌。开始在吉他上扒这首歌时发现,咦,三个调性?由主歌C大调转到副歌A大调,两个副歌过门段又使用了A小调,色彩着实丰富。当然因为网络资源有限我也无从考证我的调性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有误,望哪位大神给我这个乐理小白指正(抱拳)。
配乐方面依然鼓点鲜明。饶有太空感的电音编配萦绕于Fran婉转的声线周围,有种穿梭在广褒宇宙之感。这种氛围下,主歌至副歌大六度的调性爬升也不显突兀了,承接的一瞬,像突然接收到外太空传来的神秘讯号。Fran的低吟浅唱始终透露出一丝情绪的克制,仿佛在诉说一股心里解不开的结,但又隐忍着其存在。正当歌曲陷入一场情感羁绊而无力挣脱时,却出现了惊喜的转折。约3分钟处,有如一颗行星陨落时释放的巨大能量,积压许久的情绪被一股脑儿释放出来,背景配乐也如瀑布倾泻而下,电吉他旋律格外明显,烘托出几分摇滚味道,主旋律也悄悄换上了悲伤的小调。能想象一个人站在悬崖前的思索,然后纵身跃下,华丽的坠落。
喜欢这段的词:
“如果刚好人生的漩涡
卷住我命运的舵
人们都站在岸边 等我表演
漂亮的坠落”
<我的每句话>
诙谐鬼魅的蓝调风。一次精神的自我互搏。
很分裂的一首歌,前半段慵懒自如,后半段歇斯底里,看似漫不经心的表象却深藏极度的不安与躁动。现实中的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一个矛盾交织体,切换于不同脑电波构成的自己,时常进行着诡异的隔空对话。
木吉他轻巧的开场,一改往日重鼓点与电音主导。歌曲在三拍圆舞曲感的节奏中缓缓铺开,“蒲公英”,“牵牛花”,“蜿蜒向阳”,像一个夏日午后窗前的发呆,不知不觉进入幻想中的童话世界。随后步调加快,歌曲转为更为摇摆funky的双拍节奏,配乐也丰富了些,仿佛脑中另一个自己神经质的自白,一点俏皮,一点风趣,一丝不苟的 灵魂出窍。
“我要你来抽丝剥茧
明白我的每句话”
约2分钟处,画风突转,此前的闲适慵懒被一种紧张的气氛代替,平静外表下那颗脆弱敏感的心逐渐显露。整个过程像是一场去伪存真的自我辩驳,些许讽刺,些许自嘲,将自以为的悠哉表象一一否定,将藏匿于内心巨大的冲突感如伤疤一样揭开。音符间满是感伤。这段节奏又被拉回3/4拍,没有从前的跳跃感,歌曲推进稍显缓慢。编曲上采用很多迷幻夸张的手法,越接近结束摇滚色彩越浓重,与前半段的单纯蓝调风形成鲜明对比。扭曲人声效应更是焦灼内心的活脱体现。喜欢尾声长达40秒的贝斯旋律,从歌曲高潮延伸而来,像残存的一丝念想,给人回味的余地。
<Tautology>
生而为人总有那么些无能为力的瞬间,比如看一朵花的凋零,比如感知到光阴流逝。
“美丽盛开的最狂妄的时光
那过程落在我孱弱的身上”
Tautology译为“同义反复”,是种文法上的逻辑错误,指重复表达的赘述。Fran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有天发现自己总在同一件事情上浪费年华,总无果而终,又执迷往复,于是写了这首叫“同义反复”的歌。
初次听这首歌是在一个萧瑟的秋日,窗外树叶随风阵阵散落,曾经绿意盎然的一切已循环到了生命尽头,突然觉得这歌很应景。一直认为时间概念是造物者给人很好的礼物,但感知时间流逝终究是件残酷的事。不否认这是一切创造力的来源,创造与超越也许是人类与自己和解的最好办法,但无力感失控感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当人类已习惯了自圆其说,往往忽视了这些最赤裸的感受。或许,当我们试图逃避或改造悲伤的一切的同时,不妨也视它们为另一种浪漫的存在。
整首歌的呈现有种行云流水的美。本应的伤感,在一层鼓点的铺陈下,也没那么明显了。旋律也是耐听,大调的忧伤。最喜欢背景不时流淌出的钢琴旋律,尤其副歌每句尾端,像主旋律的延伸,穿梭于Fran的吟唱中,如溪流从石间淌过。
<挽歌>
悲有多种颜色,忧郁的蓝,颓丧的灰,心死的黑。悲有多种演绎,安静的,激愤的,或 爆裂无声的。
“小瑕疵 让当时的美好
不再可靠”
向来喜欢烈一点的歌,那种极致的悲或极致的喜,都能产生情绪的共鸣。并不因为自己有类似经历,只是艺术中的那一点赤裸与无畏,总让人感动。当那些不痛不痒的歌如一阵过堂风穿越生活,这些就像一个个时间胶囊,把当时的情绪深深锁住。<挽歌>在我看来带有这样的烈性。它的烈在于对悲特殊的诠释,一种激烈却晦涩的,痛至彻骨后的麻木。
“挽歌”顾名思义在讲面对“逝去”的一种情感,在释然来临之前总是刻骨的痛。喜欢编曲刻意制造的浓烈金属感,包裹上这层痛,是种莫名过瘾的听觉感受。结尾扭曲音效将绝望的情感渲染至极。而Fran的演绎却不是撕心裂肺的呐喊,甚至并不煽情,反而像呢喃般平静地诉说。看似麻木无感的表达,也安静的振聋发聩。
或许,把本身就很痛的心,再撕开一层,温柔的舔舐伤口,何不为一种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