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的两本书,都跟我的“偶像”有关。说“偶像”,在我这个年纪有点儿夸张,但在工作或生活中,他们两位确实是值得大多数人敬仰的。市面上关于他们的书籍也数不胜数,包括我自己也买过其中一人的很多著作,他就是稻盛和夫。另一人,是我国晚清时代的重臣,曾国藩。
刚刚读完一本书《曾国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作者是北大国发院的宫玉振教授。开篇便介绍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人。
立德,即品德的修养、修为的境界;古人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今天的领导力理念来说,就是只有先修炼好和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和影响到其他人、更大的范围。曾国藩立德的修养,是他的眼光、格局、胸怀,成就了他日后超凡的事业。
立功,即建功立业,把事情做成。讲到这里,我想起另一本与曾国藩有关的书,《成事》,作者是冯唐,里面的内容,全部是曾国藩日常的言语、信件、家书等,作者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内容,告诉大家,“如何把事情做成”,这就是“立功”。曾国藩从一介书生,成为建立并带领湘军战胜太平天国的统帅,并影响和领导了一大批晚清的一流才干,例如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其中一定有他独到的理念和方法。
立言,即总结归纳和表达。书中说到,有些人的品德修养高尚、也做成了很多事情,但不会归纳和表达出来。所谓立言,就是总结归纳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框架。
读过很多曾国藩的书,总结曾国藩的价值观是四字:困勉、拙诚。困勉,就是一步步从艰难困苦中勉励做事;拙诚,就是做事不存投机取巧之心,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做事。毛泽东对曾国藩也是佩服有加,他认为历史上有两种人,一是办事之人,一是传教之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而且通过“传教”将事情做成。伟大的事业,背后一定有伟大的价值追求的。
【此刻画风一转,上网百度了下:八卦的心让我一直猜想曾国藩是不是天蝎座,于是百度了他的生辰年月,1811年11月26日(射手座)。。。天蝎座是到11月22号结束,一方面靠近天蝎座的毅力,一方面也符合射手座身上那股勇往直前的劲儿,不管有多困难,只要想,就能做,毅力和自信是难以击倒的】
曾国藩经历过的挫败,成为了他人生轨迹转折的重要因素。他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中,被朝廷罢免了兵权,被迫回家守制,陷入了人生最低谷。朋友的一句话“岐黄可医身疾,黄老可医心病”让他豁然开朗。曾国藩是一个向来自负的人,他总是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别人、归因于外部,例如别人的腐败、不配合、紧握实权等等,现在他突然意识到,也许自己身上有问题,于是开始反思。他把自己关在房间一年的时间,天天静坐反思,将过去所有发生的事情逐个进行复盘和解剖,终于想明白了,所有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身上。看到这一章节时,我真的觉得,他是中国领导力的典型代表,对他的敬仰又更深了一层。
作者说,领导行为的失败,经常是因为过于自我导致的。当一个人走出自我的藩篱时,心态、认知、和待人处事的风格都会发生根本的转变。它能让人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更清醒地理解别人,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包容,从而更好处理自我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就是领导者达到成熟境界的最终表现。曾国藩的领导力,任何一本书都无法涵盖他思想的全部。因此本书从曾国藩总结出来的大量与领导力有关的要素中,选取了其中12个字,并结合曾国藩的管理事例,揭示了在现今中国情境下对我们的领导行为的启发意义。这12个字是: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记录和阐述一下。
一、重【手】
重:中国文化环境下,领导者应具备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曾国藩说:稳当从容,可当大事,就是看这个人是否稳稳当当、从容不迫,是否有一种厚重的品质。一个人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就是表明其无法控制自己。慎重的考虑。例如,一个人好谈论用兵之道的,他的阅历一定很浅,好攻击他人的短处的,他的修为一定很差;以及,“不轻进人”,意思是,如果没有深思熟虑地提拔一个人到关键的岗位上,以后出问题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如果你不能花几个小时慎重思考对一个人的安排,你就可能花几百个小时要收拾这个任命的残局。
其次,是对领导者举止的解读,是“端庄厚重”,还是“激情雄辩”。当然中西方文化土壤差异甚远,西方文化中,领导者的魅力可能来自于激情、雄辩,或者个性,而在中国文化中,这种魅力更多来自领导者的修为、品格和德行。在今天这样的快速变革和创新的时代,机会稍纵即逝,管理和领导者的思维节奏也必须加速,因此也不能一味地强调“重”而陷入拖沓和保守。如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也体现了辩证维护主义的世界观。战略上的深思熟虑,以及战术上的快速反应,也是组织未来成功的保障。
二、耐【心】
耐:耐心、耐烦。曾国藩常说: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对现在的领导者来说,情绪化的反应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耐烦,是领导者的必修课。曾国藩写过: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所以一个组织需要领导者的根本原因,就是需要解决问题,领导者天然就应该在一种不顺利的状态下开展工作,这种常态必须坦然接受,学会成熟处理各种问题。在逆境中必须学会迎接挑战,因为当你一时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只能让自己改变,让自己内心更加强大。
曾国藩另写过: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一个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上联的大意是: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怨天尤人。遇到不顺、不公就情绪化,就感到委屈、愤愤不平,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自乱阵脚,受到最大伤害的一定是自己。当别人认识不到你的价值的时候,说明你对别人的价值一定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借机反省,找出自身的不足和问题,以及改进与提升的方法,从而以平和的心态,在自身的成长上下一番功夫,把不顺、不公变成最好的成长机会。
下联的大意是: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就消极怠工,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哪个成功者没有承受过煎熬,甚至是屈辱?如果因为不顺心就不耐烦,最终必将一事无成。只有耐心坚持,全力着眼于自身的成长,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通过挫折,练就强大的内心。转身向内看,坚持到底。
三、浑【心】
浑:浑厚。浑,是一种包容的境界。为人处世,不要“锋芒毕露”。当众人都糊里糊涂,只有你一个人看得清楚时,哪怕你存着一点洋洋自得之意,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你的见解,要以得体、宽厚、温和的方式讲出来,这样才是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面子,才更容易被别人接受、认可。曾国藩的往来信件中写过一句话,大意是,深潭里有鱼,别人都看不到,就你能看到,这未必是好事。所以,锋芒不要过于露出,“浑”,不是让你没有原则,而是内方、外圆,这样才能在恪守自己的底线的同时做到人情练达。
下属总跟不上你的期望、思路和步伐,做的事情总是无法让你满意,你就会很烦躁,就会容易训斥或讽刺或诘问他们,不给他们留面子。这时要提到上面的“耐”字,控制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善意的耐心帮助下属理解和执行。作为管理者,需要耐心地等待别人跟上来。且日常要做到“扬善于公庭,归过于私室”,与我们现代的管理学中关于激励的方式几乎一致,就是比人有了有点、成就、进步,要在公开的场合表扬;别人的错误、缺点,要在私下的场合提醒他。
“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判断一个人是对错还是好还,是黑还是白,不要过于绝对。世界的本质是复杂的,就像人性的本身是复杂的一样。我们做任何事情,往往是既有崇高的追求,同时也有自我的动机,往往二者是揉在一起的。这正像现代西方的教练技术中的原则之一:任何事情都有其正向动机。没有完美的世界,也没有完美的人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看人看事过于绝对与苛刻,就会违背世界和人性的特点,必将导致管理及人际交往的失败。
四、明【脑】
明:明白、清醒。曾国藩说:办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对于领导者的行为成败有根本价值,优秀的领导者,是高明与精明的结合体。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意思是想做成大事的,见识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做任何事情,如果想淋漓尽致发挥你的才干,取决于对大势、对当下的趋势和格局有清晰的判断,对人情世故有清醒的认识。也就是现代西方领导力所说的,先要做正确的(“识”)事情(所谓正确,是基于当下趋势/形势/战略的判断,以及洞察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然后再正确地(“才”)把事情做成。“识”,是把握时势和人心的能力,也就是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曾国藩说“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高明是一种战略视野,强调对大局的把握,精明是分析的精确,强调对细节的重视,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高明、没有精明,则眼高手低,成不了事。只有精明、没有高明,则没有大局观,也难成大事。
对于明,还有一层含义是:当局者迷旁观者醒。即做事的时候必须“进去做”,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躬身入局”,才能了解此中味道,这就是“精明”;但思考的时候必须“跳出来看”,才能客观地看问题,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就是出局,就是“高明”,因为领导者仅仅从自身和局部看问题,是无法看清问题的全部和本质的。
最后,从个人和组织成长的角度来说,真正有效的学习,都离不开对自身经验和历史经验的总结。领导者找出规律,与团队成员共同分享,从而统一思想、统一方法、统一价值观,这才是能够推动团队持续不断取胜的关键。因此,好的领导者,不仅要做到自己“明”,还要使自己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明”。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力成长的关键,在于反思和总结的能力。不管对个人,还是组织,都是如此。【复盘与反思】
五、辣【脑】
辣:泼辣、果敢。辣是一种决断力assertiveness,关键时刻敢于做决定、敢于承担责任。辣,是成大事的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对于关键的原则性问题,如果不坚守原则、遇到违反红线、底线的事情,没有果断、果决的品质,对个人和组织的长远发展会有负面影响。“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是曾国藩喜欢的一句话。
作为领导者,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要关爱自己的下属,也就是所谓“亲和力”,以及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了解到的“情感账户”。但是,心肠太软的人是带不好一支队伍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友好”和“有能力”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往往是互相冲突的。温暖人心、友好的形象也往往被人认为软弱、不坚定,以及不够有领导力。所以领导者有时必须敢于得罪人,也就是要为了既定的目标,勇于面对冲突、勇于承担责任。作者引用稻盛和夫的观点,在管理过程中,领导者想要将决策付诸实施,就必须具备勇气。因为即使是正确的判断,也未必是所有人都赞同,因为这种判断/决策而利益受损的人就会强烈反对。因此,领导者必须将正确的事情坚决果断地贯彻下去。
柳传志也认为,以往过分地强调“企业就是家”的理念是有问题的,企业应该像军队一样要打胜仗,所以企业的主旋律必须是奋进的,有时为了全局的利益,必须舍弃局部的利益。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有“硬的心肠”,而不能只有“妇人之仁”。
六、慎【脑】
慎:谨慎、自制。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对领导者来说,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我克制、自律的意识。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我们学到了“影响圈”和“关注圈”,因为关注圈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以曾国藩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就是提醒领导者,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要永远保持敬畏之心。
曾国藩常提醒自己的“三不”是:不与、不终、不胜。这里想中调介绍“不与”,因为我觉得跟当下的职场情境几乎一模一样。领导者可以调动资源做成事情,但时间一长,很容易会把这种成就看成自己的能力,曾国藩看来,其实“你”与“你的角色/职位”并非一回事。能够调动资源做成事情的,并不一定是你的能力,而是因为你的角色/职位和权力。一旦失去了你的角色、职位、权力、以及平台,你可能一事无成。因此明智的领导者要有一种“不与”的心态,这样才不会因为地位和角色而自我膨胀,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胜”,就是不胜任,被赋予职位和任务后,要有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态。认为一切尽在掌握的人,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不胜,反而不容易出问题。这跟我们现代心理学中的“墨菲定律”有异曲同工,所以,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一旦没有了敬畏心,放纵了自己,下一步往往就是失败。
曾国藩认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一个人把自己的成就归于老天的眷顾、家人的关爱、朋友的支持、团队的配合,就会有感恩之心、愧对之意,这样的人,最容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控的能力。优秀的企业家要学会敬畏,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对资本、对同事、对合作伙伴的敬畏等等,学会谦卑和低调,学会感恩。有了感恩之心,才不会把成功的原因都归于自己,才不会轻易自我膨胀。
七、勤【手】
勤:勤奋。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曾国藩说的五勤: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要让团队成员全力以赴,领导者自己首先要全力以赴、以身作则,这就是“勤”的基本内涵。
身到:遇到问题一定要亲自到位、要到现场(例如业务、客户、各种会议、项目等),不要偷懒,也就是躬身入局。湘军中的各级将领,都是以亲自查看地势为行军作战的第一原则,这也几乎是所有高明的将帅取胜的秘诀。衍伸至企业经营,稻盛和夫也得出这个结论:不曾在现场挥汗工作,就不会懂得经营之道。
心到:用心想、用心做,真正一心一意地扑上去,白天做事,晚上还要不断琢磨。曾国藩认为这是做事的基本功。拿破仑也曾经说过:如果看起来经常对一切胸有成竹,那是因为我在做一件事之前,早就考虑很久了。我对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几乎都是预先做过考虑的。同样在我军将领林彪身上,他也说过:要把各方面问题想够、想透。每次战役、战斗的组织,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让大家来找答案,而且要从最坏、最严重的情况出发来找答案,把所有问题都回答了,再也没有问题回答了,这样打仗才不会犯大错误。
眼到:随时留心,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例如用人,光听别人的评价是没用的,自己必须亲自观察才可以。领导者只听下属汇报的信息,一定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下属看到和汇报的东西,只是他想看到,或者从他的层次、格局、角度所“看到”的,因此在有局限性的信息基础上做的决策,一定先天不足。领导者必须像优秀的将军一样,直接深入到一线中。
手到:手要勤快,有什么事要随时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曾国藩喜欢写日记,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与揣摩。
口到:交代任务一定要到位,工作沟通,不惜反复叮嘱,曾国藩说“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嘱也”,就是一定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啰嗦,要苦口婆心、反复地讲。杰克韦尔奇说过,管理就是沟通、沟通、沟通。沟通漏斗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所以口到,就是最大程度保证沟通的有效性。
五到中,最关键的是心到。有了心到,其他自然就会到,没有心到,其他到了也没用。做事情按部就班,最多只能把事情做对;而做事用心投入,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达到优秀和卓越的境界。“到”的关键,是到位,是尽心尽力,不是五分、六分到位,而是要十分到位。天赋决定的,是一个人事业的下限,而个人的努力程度,后天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付出,则决定了事业的上限。成功需要天赋、运气、还需要努力,在这三者中,只有努力才是我们后天唯一可以掌控的东西,所以持续不断地用心,是成功者最朴素的法则之一。
八、实【手】
实:扎实、朴实。实,就是扎实、朴实、真实,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管理最忌讳的,就是投机取巧。管理的关键就是要把事情实实在在地做到位。曾国藩的湘军“结硬寨、打呆仗”,和“尚朴实、耐劳苦”的基本精神,也是湘军战斗力的来源。这里我们对实的理解,主要是以下“踏实”和“真实”两个方面:
在组织中,管理者的资质有多高往往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做事是否真正用心,是否有一种踏实和实干的精神。曾国藩说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如果一个组织连最粗浅简单的东西都做不好,那么即使这个组织表面再风光,也是要出问题的。在行军过程中,湘军最重视的就是扎营。曾国藩规定军队每到一处,无论风雨寒暑,立刻修挖墙濠,要求一个时辰内完成,之前绝对不许休息,也不许向太平军挑战。挖沟,要深一丈五尺,挖完沟后垒墙,墙高八尺、厚一丈。然后再在最外的一道壕沟之外,立上五尺的花篱木,埋在土中二尺作为障碍。墙一道即可,壕沟要两三道,花篱需要五六层。为什么要下这么笨的功夫来修工事?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虽仅一宿,亦须为坚不可拔之计”,就是哪怕只住一个晚上,也要做好坚不可拔的打算。这就是湘军所谓的“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说过“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第一个层次就是所谓的诚、拙,比较实在,没有心眼。至诚、至拙,就是我知道怎么玩心眼,但我不来这一套,我直接是真心实意、光明磊落、坦诚相待。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和激励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文化。对领导者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建立一种像湘军这样的坦诚的文化。真正领导力的核心,不在于权谋,而在于真实和坦诚。真实是一种大德,聪明只是一种小技。
九、暇【心】
暇:空闲、从容。强调的是安详从容、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的处事风格和心态,着眼的是对做事节奏的把握。古人讲修为,最重视的就是“治心”的功夫。在管理过程中,心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者都很忙,忙,“心亡”则忙。慌里慌张,心中没有方寸,是领导者的大忌。暇,就是要在从容不迫、内心平静中稳稳地做,把握好节奏与心态,做到人忙心不乱,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曾国藩说过“定静安虑”,所谓“定而能后静,静而能后安,安而能后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意志坚定(定)的人则心不妄动(静),心不妄动则从容安详(安),从容安详则思虑周到(虑),思虑周到则可以完成事业(得)。虑和得的前提,是定、静、安,而定、静、安都是对心的掌握。所以一个人做事的水平取决于内心的修炼,治心是治事的前提。
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曾国藩曾以用人为例说“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虑,未能远,不可急去。” 优秀的人当然要重用,但在尚未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不要急于亲近;邪恶的人物当然要疏远,但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清除。无论是急于亲近还是急于清除,往往都会对组织产生巨大冲击,造成负面影响。优秀的领导者是不会这么做的。所以越是难以处理的事情,越要宽心以处。越是难以相处的人,越要宽厚以待。越是着急的事情,越要把握好节奏。越是关系重大的事情,越要心平气和地办。
张弛有度,才能达到理想的最佳境界。如果你内心已经绷得很紧了,哪里还能再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呢?曾国藩一生做官、征战,但无论公务与战事如何紧张,他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用丰富的爱好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下棋、写对联、读书、研究书法等等。
十、裕【心】
裕:宽裕、坦荡。是身处逆境和挫折时,要坦然以对,把心放宽,保持坦荡、活泼的胸怀,就是对于得失成败,要放得下、看得开。这是尽人事、听天命的释然和开怀心态。“活泼泼之胸襟、坦荡荡之意境”,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曾国藩说:人之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要泰然处之。(人对于逆境,要尽力而为。尽了心力之后,要泰然处之,学会放下,不要天天念想的都是这些),也就是让我们在“影响圈尽力、关注圈放下”。明智的人,会尽力做好我们能够控制的事,对那些我们不可控的事情要坦然接受。
做大事的人,一路走来,哪一个没有经历过怀疑、诽谤和中伤?哪一个不是从逆境中走出来的?但越是这样,越要放宽心。人在得意的时候容易张扬,在失意的时候容易抑郁,而曾国藩相反,他强调的是,在得意时一定要学会收敛,在失意时一定要学会开怀。把逆境看成生命的提升过程。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关键看你心的大小。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始终保持坦荡的胸怀,才能体会到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蕴含着一片勃勃生机。
十一、恕【心】
恕:宽容、包容。恕是将心比心,是同理心,是对自我的突破,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成就事情的关键。恕,是中国式领导力的核心。早期曾国藩带领湘军带领湘军作战,在长沙和江西,职场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甚至被朝廷罢免了兵权,跌倒人生的低谷。曾国藩后来的自我反省,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就是因为自己不“恕”,就是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而自命不凡、我行我素、一味蛮干。一个“恕”字,让曾国藩带来心态和认知的转变,带来为人处世风格的转变,他的领导力才逐渐达到成熟的境界,事业也开始真正的辉煌。
恕的核心,是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的自我反省反思。当自己对他人有所要求时,先反思自己是否先做到了自己要求他人做的事情。经历这种反思反省之后,我们对他人的所作所为,就会有更深刻的同情和理解。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有一颗同理心,懂得设身处地、懂得利他之道,有利于建立良性的人际与合作关系,获得利益相关者的帮助,并成就事业。伟大的领导者之所以伟大,往往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见识与胸怀。
自我担当、成就他人。对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公正,而妨碍公正的因素,就是个人利益优先的利己心或私心。只要夹杂一点点的私心,判断和决策就会走向错误的方向。所以领导人越伟大,越应该率先做出自我牺牲。稻盛和夫说过,“没有勇气接受让自己吃亏的事情,这样的人没有资格充当领导者”。曾国藩是在别人做的不对的时候,总能以仁爱、宽广的胸怀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宽容别人。为了大局,哪怕自己会受委屈,也会做出自我牺牲,从而表现出极高的修养境界。
十二、强【心】
强:坚毅、刚强。强调的是坚韧的意志、毅力、不轻易认输的精神,是一种坚持。对领导者,也是能够成就大事的关键品质。挫折和失败本来就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能否走出挫折和失败的阴影继续前行,并将失败和挫折变成最好的成长机会,是决定领导者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曾国藩说,自己平生的长进,“全在受辱受困之时”,正是在与官场政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搏斗中,曾国藩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性格。他甚至认为,越是在艰难之时,越不能萌生任何退意。他说过“吾谥法文韧公,此邵位西之言,足下知之乎?”(我死了以后,应当谥为文韧公,这是邵位西说的,你知道吗?)可见曾国藩最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己的坚忍不拔。
但是曾国藩说的倔强,并非刚愎自用,刚愎自用这里指的是没有资本、能力的固执的“自尊心”。他有一段话的意思是:倔强坚毅与刚愎自用有根本的区别。像勉力于自制、勉力于恕道、勉力于为善,都是战胜自己的意思。像不习惯于早起,而强迫自己不到天亮就起;不习惯庄重严肃,而强迫自己端坐在那里;不习惯劳苦,而强迫自己与士卒同甘共苦,强迫自己勤劳不倦,这些就是倔强。不习惯有恒心,而强迫自己有恒心,这些就是坚毅。这跟刚愎自用有相似的地方,但二者有根本的差别。
真正的成长,往往就发生在领导者能够突破自我边界的时候。领导者遇到的挑战,往往会超出一般人。一个人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就会以环境为借口,放弃应该达到的目标。同时卓越的领导者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稻盛和夫也曾经说,“成功与失败的不同点就在于坚忍与毅力”。曾国藩认为“凡事皆有及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伟大的领导者可以失败,但永远不会放弃机会,永远不会失去东山再起的意志。领导者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真正的过人之处。
结语: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曾国藩后来从自己一生的经历中悟出这个道理:人才的高下,是由其志趣确定的。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贤的辉煌事功,因此一天比一天高明。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专门强调了“立志”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志向可以提供清晰而单一的目标感,目标感可以让人做事更加从容和专注。志向还可以提供强大而持续的自我激励。有了这样的自我激励,领导者就可以承受失败,面对压力,超越平凡,走向卓越。
曾国藩是一个人,有自己的局限和缺点,他的失败、郁闷、矛盾、焦虑都与普通人一样。他一生的战败,导致他三次自杀,他是在不断地与自我作战的经历中,一步步完成他的功绩的。他在世人眼中的成功,从根本上说就,是出于他“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信念,以及“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精神,这就是他的“拙”、“诚”。曾国藩的成功,与稻盛和夫的价值观“磨炼心智、提升心性”别无二致。对于领导者来说,曾国藩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我们永远做不了曾国藩,但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在领导力的各个方面,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十二个领导力的区分:
十二个字,虽有典型的不同意义,但从人脑记忆的角度,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我凭借自己的理解大致分为三类:心力、脑力、手(执行)力。
心力:耐、浑、暇、裕、恕、强
耐:耐心、耐烦,面对挫折让内心更加强大;
浑:包容的心,外圆内方,摒弃非黑即白;
暇:稳稳当当、从容不迫的心态;
裕:面对逆境保持坦荡的胸怀,关注影响圈,放宽心;
恕:同理心、反求诸己、利他之心;
强:坚强的意志、毅力;
脑力:明、辣、慎
明:对大势和格局有清晰的认识;
辣:关键时刻勇于面对冲突、承担责任、果断判断和处理;
慎: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我克制、自律的意识;
手(执行)力:重、勤、实
重:中国文化中,领导者应具备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稳当从容的行为举止和外表。
勤:勤奋,首先自己以身作则、全力以赴;
实:扎实、真实,脚踏实地把事情做到位。
202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