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鸿胪等又发起动议,要招募囚徒,派到匈奴去,悬以封侯之赏,刺杀单于以报忿,这是连春秋五霸也不耻为之的事情,何况我大汉!况且匈奴每次得到汉朝降者,都仔细搜身,严加盘问,这样的计策行得通吗?当今之急务,在于禁止严苛暴虐,废止擅赋法(大概是一种供应军费的特别税),让民力投入农业,恢复养马代替徭役的法令(鼓励民间养马),以填补战马的缺乏,武器装备不要缺乏而已。各郡、各封国二千石以上官员,现在要开始研究如何鼓励养马,补充边塞急需的方略,就和派来呈进计薄的人一起奏对。”
从此不再有军事行动,而封田千秋为富民侯,以表明与民休息,思富养民的意思。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是农业专家,懂得轮耕的方法(在一块土地上,轮流耕种不同的作物,以保护和充分利用地力),他制作的农耕器具,都很方便灵巧,教会人民使用,用力少而收成多,人民都感到很便利。
司马光说:
世上从不缺乏人才!武帝好征伐四夷之功,于是勇锐轻死之士就充满朝廷,开疆拓土,无不如意。等到他要休养士民,重视农耕,赵过这样的人才就出现了,教导人民耕耘,人民也由此获利。前后都是同一个君王,而他的兴趣转移,不同的人才就响应他而出现。假使武帝能兼有三王的肚量以兴商、周之治,他还会没有三代的贤臣吗?
华杉说:
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说来说去都是群臣误朕,《论语》说,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大学》说:“一人定国。”有什么样的君王,就有什么样的臣子,都是“朕躬”一个人的责任。当武帝要全力征伐时,如果有一个人反对,他敢说出来吗?如果他说出来,他还能站在朝堂上吗?
领导者很难得到下属的真实想法,当领导者提出一个问题,回答的人,首先本能的反应是,如何回答对我有利,以及,如何在回答的过程中揣摩上意,随时调整,最终让领导觉得跟我有“共鸣”。你可以想一想我们平时开会,老板提问征求大家的意见,其实他很多情况下目的并非要意见,而是要发现“人才”,而“人才”,就是跟他看法一致的人。他心里有倾向,看谁对得上,而且能给他补充。下属也懂得这个游戏规则,就揣摩试探着前进。所以你看最后答案揭晓,和老板对得上就喜形于色,没对上的就沮丧不堪,下次再来!
领导者这样去发现“人才”,就只能发现江充这样富贵险中求的“人才”。江充的一言一行,没有一件不中皇上的意,但最后的结局,是他的能量大到居然逼反逼死了太子。
《中庸》说: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的肚量,舜的大智慧,是他真的用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任其私智”,是一种内心的、本性的,真正的谦逊,一种“听话”的智慧,什么事都问问大家意见,然后呢,好察迩言,不但深远去考察,就是那极浅近的,也细细的琢磨,怕其中也有可以采纳的地方,别错过了。再之后,隐恶而扬善,这是鼓励言路畅通,那说得不对的,到我这儿为止,我不批评他,也不让他因为说得不对而丢脸,下次不敢说了,这是隐恶;说得对的呢,就表扬他,这是扬善。最后,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中庸之道,找到全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汉武帝哪有尧舜那样的仁心和肚量呢?他只是雄霸一生,到老了之后,气数将尽,才发现这世界上有自己办不到的事,而且过去所谓办成的事,也不值得那付出的代价,糜费天下,全民愁苦,去西域扬一下国威,有什么值得呢?他认怂了。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将以失败结束。
5、
秋,八月三十日,日食。
6、
卫律嫉妒李广利受宠,正赶上单于的母亲阏氏生病,卫律教唆巫师说:“先单于发怒说:‘我们每次发兵前祭祀,都说要把贰师将军抓来祭神,为什么现在抓来了,又不用?’”于是抓捕李广利。李广利骂道:“我死之后,必灭匈奴!”于是将李广利宰了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