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被有机体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表现为对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稳定要求。当这些要求引起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并且被有机体感受到时,就成为了了人们的动机需要。人有了需要,就会制定目标,寻找办法,去获得想要的东西,以得到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是个性积极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的关系是:
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前,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
底层次需要出现的较早,若得不到满足,将会危及生命。
高层次需要出现较晚,不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有关系。
对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这条理论是比较完成的理论结构,系统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发生发展以及需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马斯洛提出了人和动物共有的低级需要和人独有的复杂需要,否定了弗洛伊德只有一类本能需要的理论。
然而,马斯洛的理论存在形而上学的色彩,他片面强调了个人的价值与实现,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人有社会意识,有时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会不顾底层次的需要,直接激发高层次需要。
复习到这段需要理论,有了更多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苦恼,比如我之前总是想不通为什么我老公不能像别人一样,积极主动,马淑华的爱人在有了闺女之后,不惜辞掉稳定多金的工作,跳槽到一个全新的行业,接受更多的挑战,为了给全家人更多的物质支撑。我和老公也转述过这个情况,也清晰地表达了希望他能动一动的想法,但是,老公听闻此事之后没有任何表态,仿佛此事和他没有一点关系。我当时不太理解,为什么一点触动都没有。现在就懂了,因为我老公内心没有不平衡,也没有为家庭提供更多积累的需要,现在的生活,工作条件足以满足他平淡生活的要求,所以对我的话淡漠处之。
需要是一个人内部的状态,不是外界能够强加干预的,外界影响需要的唯一渠道是,个体受到外界的刺激,激发了内部的不平衡状态,继而确立目标,寻找办法,实现目标,获得满足。
我对马斯洛理论形而上学的评价还是很有体会的,人的社会意识,会使得在某种情景下,不顾底层次的需要,直接激发高层次需要。在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我因为父母不同意我去正规中学住宿,而是去了离家很近的一所放羊学校,这里只有初一初二两个年级,读完2年拿到高职毕业证就可以回家种地或者嫁人生娃了。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这里读书,初二升初三,要想继续上学就必须得去住宿了,初二班主任老师看我努力用功把我介绍给镇上中学重点班班主任。进入重点班,面对这么多衣着光鲜,成绩优异的同学,放羊学校里给我的自卑放大了两倍。这段时间里,我真真地做到了,忽略生理需要,直接去满足被尊重的需要。生怕因为花钱多再次失去上学机会的我,根本不敢吃饱饭,一顿花5毛钱买2个馒头,吃的特别香甜,味蕾能充分捕捉到馒头里的淀粉分解出来的甜味。没有荤腥馒头不顶饿,肚子很快就嘟嘟叫,下课第一时间冲到水桶边喝水,9月10月的东北,气温已经很低了,我记得有时候喝水要用水杯敲开上面一层冰碴,凉凉的水一路跑到胃里,我能准确感知到它们的运动轨迹。
为了把落下的基础补上来,我几乎不睡觉,在自习室学习到10点左右,回到寝室,借着走廊外的灯光背历史背到12点,睡三四个小时,再起来接着背政治,白天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晚上自己追政治历史,就这样几乎是不吃不睡,拼了2个月,终于在第一个考试,也就是其中考试考了年级组第一名,老师都惊呆了。我之所以这么拼命,是因为饿我可以忍,困我也可以忍,在想被尊重的念头面前,都不值得一提,只有成绩好,我才能抓住生命力里唯一的光,我才有走出贫瘠主宰人生的可能。
这段经历影响着以后我做的每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