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脑运行过程
获取信息:近来忽然意识到自己做一个项目研究或者专题时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往往把资料找来就算完事,根本没有读下来,获取资料里的信息,就开始想框架。而搜集资料最主要的一步往往不是找到更多的资料,然后把资料存在电脑里,而是读资料的过程,要让自己对要研究的一个主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然后才能进行接下来分析的步骤。社会很缺的那种能人,往往就是能把各种资料吸收到脑子里然后找到解决策略。
最近才忽然意识到,我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态,就是觉得读资料的过程好像不关我的事,那些东西放在那儿是给需要的人用的。而其实,需要那些资料的人正是我本人,我就是最最有义务读那些资料的人。
这种情况有点像“松鼠症”的一个症状,就是喜欢“马住不看”。其实啊,不管是笔记还是电脑都只是工具而已,放在那里的资料根本就不是资料,只有真正进到脑子里的那部分资料才是资料。
改进策略:以后找资料,量的方面适可而止。最最重要的步骤,是在找到一些资料后,先对它们进行检视阅读,把东西输入到脑子里,让自己对资料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处理信息和输出信息:我平时遇到的信息往往包括两种类型,文字信息和数据信息。而其实列框架、或者用gis,excel,ai,ps等等软件处理的过程,就是对信息分析的过程。其实对于这些分析工具来说,它们就是语言。像英语,就很像是和中文一样的一种表达思维的工具。而像那些软件,其实就是城市规划的语言。
总结:自己之所以做那种专题效率不高,一个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够,体现在阅读意识缺乏和数据敏感度不够,另一个是软件用的不熟。而改进思路也很清晰:建立读资料的意识、多看数据培养数字敏感度、多熟悉软件的使用。
二、高效生活
自己过去很长时间都不太理解,那些能坐在那里学习很久的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我尝试过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是一直咬着一口气,学习时间是很长,副作用也明显。一个是很痛苦,难以长期坚持,另一个是脑子只能用一半,另一半总是在咬着那口气。学到入神,忘记那口气的时候,还会为了延长学习时间而专门提醒自己要咬起来那口气。现在想来,实在是没必要。
第二个方法是在上两学期。就是完全不用意志力逼着自己学习,学习都是靠着动脑子,靠着对知识的兴趣。但是这样也有明显劣势。一个是知识的有趣程度有限,自己很难不被那些短时间更能促进多巴胺分泌的东西诱惑。另一个是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比如1小时),出去歇一会之后就再也不想继续了。
而这学期找到了一个平衡。其实让自己去工作无非就是两步,第一步是从不工作的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另一个是让工作状态持续。对于第一个步骤而言,就是靠着像高中一样的咬着的那口气(利用目标的诱惑或者优越感之类的),让自己进入学习的状态。第二个步骤,也就是工作状态持续,只要动起脑子来,这个步骤根本不存在问题,时间过得飞快。再加上一个计时软件来统计一天的学习时间,你会发现自己动力满满。
这种方法刚开始启用没多久,目前感觉不错。可以看看这一两周的运行效果怎么样,再决定要不要继续。之前不敢放太多时间在学习和工作上,怕影响效率。但后来觉得,效率这东西提升起来太难,也得靠一点一点的积累,在生活的重压下,唯一能抓住的就是时间。
最后放上在经济思想史课本上拍的两张照片,它们在前两天自己低谷快要当机的时候给予了我莫大信心。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