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上完课,顺便去图书馆借水彩书,才发现学校图书馆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总以为现在的学生不是那么爱看书了,常常在路上听到女学生在讨论韩剧,以为现在的学生都是女生追韩剧,男生喜欢打游戏。
今天晚上来到图书馆才发现不尽然,喜欢看书的学生还是有很多的,图书馆里面的座位全部坐满了,现在还不是考试时间就有这么多人,还不要说等到期末考试时间,不知道学生要怎么占座位呢。
在网上或是电视上也经常看到报道,逢到期末考试阶段,各个大学的图书馆的自修座位一位难求。
曾经有报道武汉某大学到了期末考试周时间,学生每天早上凌晨四、五点钟就来排队占座位。这一方面反映的是学生在考试周的时候对考试成绩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学生自修教室的稀缺,自修教室座位的缺少才造成学生自习位置的一位难求。
我们学校每逢考试周还把学生食堂开发出来,提供给学生自习,准备考试,这也不失为一个解决考试周一位难求的好办法。
晚上去图书馆的另一个感觉,就是发现学校图书馆分出来一个新书区,所有的新书都在那里成列,在那里我发现了很多很不错的书。
特别是剑桥大学的一个系主任出版的一系列丛书,涉及很多方面,有一本是一个教授和朋友的通信,还有一本是另一个教授在湖边的静思录,涉及他对文化和宗教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思考。还有一本是一个教授的日记,记录了他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
这几本书让我看到了国外大学的教授们除了治学之外,还对文学和写作有浓厚的兴趣,不但把自己的思考、日记和通信录都收编成册发表出版,而且并不是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完全不是国内学者不屑为之的那样的态度。
上次在福州开会的时候碰到一个华大中文系的老师,问她有没有出版过小说或是其他文学作品,她说没有,说是他们中文的老师主要以研究为根本,她是研究明清文化的,主要研究那些史料,写那些论文。至于那些文学作品和创作,她认为是那些业余的人才从事的工作。只有那些业余的人士才去做那些写作,他们则是以研究为主。
从她的话里反映出一个现实,那些高校里中文系的教师们都是以研究为主,而不是以文学创作为主,这和民国时期的高校知识分子有很大差别。
民国时期高校的知识分子除了教学之外,他们在出版研究专著之外,还写了很多文学作品,像钱钟书写的《围城》,鲁迅在厦大教书的时候写了《三味书屋》等很多散文作品。这完全不同于现今的高校教师。他们对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创作是很感兴趣,而且愿意去写。不像如今的知识分子不屑一顾。
曾经碰见过学校的中文系的老师,聊起易中天的走红以及他所出版的书,他们也是一副不屑的神情,认为他那不是纯正的学术研究,只是通俗文学。
但是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知识分子本来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以传播文化和弘扬知识为己任,对于现实社会中老百姓喜欢看、以戏说的方式来解读三国、用老百姓可以接受的语言、现在的方式来解读古代的史实何尝不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这种传播对于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弘扬都是很有贡献的。
而这恰恰是一些高校老师不屑为之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知识传播和文学创作工作是写不出论文,上不了台面的,不能作为他们的业绩考核。
所以高校的知识分子在研究阳春白雪的同时,是否也能接地气一些,走近老百姓的生活,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