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里有这样一个说法:
有一名设计师说过,当我开始设计一个东西的时候,从来不刻意想它是不是好看。
一旦我完成这项工作,它要是不好看,我就知道我失败了。
设计师自认为工作不是让一个东西变好看的,他的本职就是做好东西。好东西,天然就好看。
按照类似的思路,成功学之所以扯淡,是因为它假设你按照什么方法去做,就一定会成功。但事实真相是,也许你是那种可以成功的人,才会真正听得懂和实践的了那些方法。
但是听懂了,跟成功并没有因果关系。不是说你听懂了,你就一定能够成功。
你“也许”只是那种可以成功的人而已,只是具备了成功的潜质,真正实现还得看实践的过程和努力的程度。
因为“知”未必等于“会”。千万不要以为只要“知”就“会”了,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
“知”和“会”中间有一条鸿沟,只有靠现场的经验才能填补。正如你懂了成功的某些原理,但是只有去实践,做成了才能成功。
体验重于知识,只有体验过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经验。知识原本是来自于体验,但是真正掌握的是那个总结出知识的人。
知识只要读书就能明白,但是按照书本上的理论去实践,不一定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
就好比某人教了你某些知识,教你该怎么去做,当时你或许听懂了,但是真正去实践的时候,还是会犯错,因为你没有体验过,没有经验,可能得多实践几次才能掌握。
所以,想要真正掌握知识,就必须得学以致用,只有在现场反复实验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把握其中的要领。
而且,有些错误还是避免不了的,因为错误本身就是经验的一种。有时候不断犯错,也是一种快速成长的方式。
王阳明说过,“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那些真正知道的,都是愿意去实践的人。知而不行,实际上是不知,只是自己自认为知道而已。
就好比纸上谈兵的赵括,对自己的军事理论很有信心,认为自己很在行,在讨论战略的时候,连他父亲赵奢也说不过他,自以为天下无敌。要知道赵奢可是赵国一代名将啊!
赵奢在世的时候,很替他的儿子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不出其然,公元前259年,赵奢已去世,秦军又来犯,当时是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但是打仗仍然很有经验,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后来,秦国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导致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还有,就是孔明挥泪斩马谡,悔不听刘备遗言。刘备临死之前,交代孔明,马谡夸夸其谈,不可重用。其实本质跟赵括是一路货色。孔明不听,重用马谡,结果痛失街亭,只能忍痛把他斩了。
诸葛亮之所以会屡犯军事错误,因为他更多只是一个理论家,而非实战家;而刘备一生久经沙场,经过大大小小无数战争,他只是缺乏某些方法论的指导,所以当他得到孔明的时候,如鱼得水,前期对孔明深信不疑,取得节节胜利,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期当上皇帝之后,刚愎自用,鱼与水脱离,被陆逊火烧连营,才有了白帝城托孤的悲剧。
刘备死后,诸葛亮的水也成了死水,阿斗这条鱼养不活,理论与经验再次分离,才有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都是人生致命的痛。
理论只是死知识,那些只会理论、夸夸其谈的人,实际上是不堪重任的。赵括和马谡的下场,便是最好的证明。
凡事都需要知识加上经验才能“会”,在这之前不过是“知”而已。
就像篮球教练始终只是教练而已,他的能力在理论知识和嘴上功夫,只有知识与实践结合,理论与实战并用,才有机会成就赛场上的篮球之神。
稻盛和夫创业初期,特地花重金想去听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讲座,讲座在温泉旅馆举行。当他进入温泉,换好浴衣,等候本田先生到来的时候,却等来一顿训斥:
各位,你们究竟来干什么?听说是来学企业经营的。花这么高的参加费用,这样的傻瓜去哪里找?如果有这闲工夫,还如赶快回公司干活去。泡泡温泉,吃吃喝喝,哪能学什么经营。我就是证据,我没向任何人学过经营,我这样的人不也能经营企业吗?所以,你们该做的事只有一件,立刻回公司上班去!(不知道退学费了没)
实际上教给我们的是:想学游泳不下水,在岸上始终是学不会的。成就任何伟大事业的智慧,只能从经验的积累中才能获得,只有亲身参与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成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干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