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份辞职到现在,差不多一年过去了。
这一年里,我活得算是逍遥自在。
毕竟一直宅在家里工作,每天至少省掉了2小时通勤时间,饮食起居也有人照顾,所以我只需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时间。
但这一年,同样是我压力巨大的一年。
由于身份从朝九晚五的办公室“打工妹”,转换到为自己负责的“半自由职业者”,我必须要学会独立承担。
刚辞职的时候,表妹认为我时间自由、赚得也不少,还很羡慕我的生活状态。后来听我感慨多了,直言“你这个状态跟自主创业也差不多啊,自由,但是风险也大,压力更大”,不仅不再羡慕,反而开始有点同情我了。
的确,今年我见到了太多迅速成长的牛人,总觉得自己的发展速度也可以更快一点,再快一点,因此心理压力巨大,前四个月几乎是每隔两三个星期就要大哭一场发泄。
刚开始时,我化解焦虑的办法是去听很多课程,最忙的一次恰好赶上A训练营开课,同一时间B训练营里需要我去做主持人,而C训练营又轮到我去分享。
但这种信息爆炸的状态并没有让我的情绪好转,反而像是个一刻不停的陀螺——不知道方向在哪,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以忙碌假装充实,试图用信息塞满大脑来填补期待与现实的差距。
如果快解决不了问题,是不是慢下来就能好一点?
所以整个7月我都在刻意空出时间休整,想找到自己焦虑的根源所在。
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我又调整了好几个月的状态,渐渐明白我慌乱的原因在于过去的平衡被打破了,但新的平衡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公司里上班的时候,不论是成长的速度还是涨薪的速度都是非常平稳的。除了跳槽,基本上都是一个缓慢上浮的曲线,不会有太大波动。
而自己给自己打工,因为周围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大多数困难都只能自己找办法解决,这时候收入的变化就和你成长的速度牢牢挂钩。
可能某个月你遇到了很多挑战,最后全都迎刃而解了,那么个人能力和收入都会往上蹿一截儿;但是下个月你遇到的机会少,自己又不会主动创造机会,收入就会有回落。
换句话说,自由职业的状态收益可能会很大,但是风险也不小。就像炒股一样,和把钱存在银行里的稳定完全不一样,因此就需要修炼出另一种新的心智模式去应对。
这种心智模式,就是我们总是挂在嘴边的“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的含义相对,即否定天赋大于努力的说法,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可以通过不断努力而推向新的高度。
但过去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很狭隘,认为成长型思维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扩宽自己的舒适区,从过去的经验里汲取经验。
然而经过这一年的成长,我越发觉得成长型思维并不是一种打鸡血似的精神状态,反倒来源于内在平稳的心态。
成长型思维不仅仅来源于知识储备,更是从一个人的阅历中积淀下来的态度。
举个例子,我是一个规划性很强的人,特别讨厌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比如我周末打算宅在家里,但是突发什么情况非得让我出门一趟,我就觉得浑身不爽。
但是在我的上一次活动中,却经常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突发状况。最严重的一次,按照原计划还有一周就要举办的活动,因为甲方疏忽需要推迟一个月,可是国外的嘉宾都已经到了一半了,酒店交通等行程也都预定好了。
怎么办呢!
一开始遇到这种事,我的心态瞬间就崩了,根本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但是不论如何工作还得继续推进,同事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不得不在遇到各种意外后重新想办法。
所以入职半年后,当我再遇到类似的意外,虽然心情还是会受到影响,但已经能快速转移注意力,把重心落实在寻找解决办法上了。
另一次思维的成长就发生在我辞职后的这一年,我慢慢开始接受“时运”这个说法,但却不是“听天由命”的心态,反倒是学会了“顺势而为”。
纵使自由职业后,成长的速度会更快一些,但是任谁也做不到直线飙升的状态。更多的情形是厚积薄发,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去积累,但是跨越式成长的点却不常在。
反观最开始的那几个月,我希望自己的每一滴付出都能立刻见到成效,求之不得就愈发焦躁。这其实不是努力的方式出了问题,而是心态上根本就等不得,完全耐不住寂寞。
而真正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是怎样呢?
该做的事还是一桩一件、踏踏实实地去做,但未必付出的下一秒就要看到结果,而是相信自己,也相信时间的力量,保有水滴石穿的信念。
华为研发5G网是从十年前开始储备的,那时候我们用的还是3G。但是任正非老爷子没有慌,没有要求投入资金的第二年就看到结果。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如今国内在网络方面的发展已经站在了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的位置上,靠得就是这样的信念。
真正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未必需要靠每一天的成果反馈来验证自己的实力,而是懂得耐住性子修炼好“内功”,然后把握时机地去释放!
成长型思维并不是儿时的单元测验,每个月都能来阶段性地检验你付出。而是像春种秋收一样,甚至是比这时间更长的坚持付出和平静等待。
不要急,慢慢来。
相信自己,目标坚定地去努力,然后牢牢把握住时运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