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健《单方应用大全》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大蒜
【基原】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
【异名】胡蒜,葫,独蒜,独头蒜。
【性味】辛,温。
【归经】入脾,肺,胃经。
【成分】本品新鲜鳞茎每100克中含水分70克,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3克,粗纤维0.7克,灰分1.8克,钙5毫克,磷44毫克,铁0.4毫克,硫胺素0.24毫克,核黄素0.03毫克,尼克酸0.9毫克,抗坏血酸3毫克。此外,大蒜含约0.2%挥发油,具有辣味及特臭,含大蒜素,大蒜辣素以及多种硫醚化合物。
【功用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主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等。
【药理研究】
(1) 抗菌抗真菌作用。大蒜挥发物质,大蒜汁,大蒜浸出液及大蒜素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脑膜炎菌,链球菌及白喉,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等细菌以及对多种治病真菌包括白色念珠球菌都有明显的抑制杀灭作用,对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耐药的细菌仍敏感。而紫皮蒜的抗菌作用较白皮蒜弱。其抗菌及抗真菌作用,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巯基失活而抑制了与微生物生长繁殖有关的含巯基的缘故。
(2) 抗原虫作用。大蒜水浸液对阿米巴原虫和阴道滴虫有明显杀灭作用。
(3) 抗肿瘤作用。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大蒜有预防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作用,大蒜的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显著地杀伤作用。大蒜还具有诱发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抗癌免疫作用。
(4)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能减慢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扩张末梢血管,增加利尿,能降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的血压。而对正常的动物血压没有明显降低效应,故用以治疗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有效。
(5) 其他作用。大蒜提取物对B2细胞病毒有抑制作用,还具有改善机体免疫机能,抗衰老,抗血小板凝集,降血脂等作用。大蒜内服后一般半小时后在血液中发挥药理作用。6小时后从尿中排出。
【毒性】大蒜局部应用有刺激性,可引起皮肤红肿溃破起泡,大蒜液接触动物与人的红细胞可使其变黑甚而溶解,还可抑制人体胃液的分泌,长期应用对肾功能有影响。
大蒜可生食,煨食及捣泥为丸或煎汤内服,也可捣散作栓剂及切片灸外用等。
【临床应用】
1. 急性细菌性痢疾
(1)王某某,男,21岁,铁工。于1956年7月27日上午10时入院。自诉从7月26日开始腹痛腹泻,大便初为黄色软粪,后转为粘性脓液,带血,量少,1夜间共解便7-8次,以后严重时每小时1-2次,并伴有里急后重,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体温37℃,无失水现象。腹部柔软,但到处有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液及小便常规检查均正常。大便为脓血粘液样,内有脓细胞及红细胞,无虫卵。
入院后一次给服煨大蒜糊1剂,至次日清晨为止,腹泻减至4次,仍有脓及粘液,但不带血,第3天,下利2次,体温正常,至第5天,大便已全无脓血及粘液,第6天痊愈出院。
住院头3天每天检验送大便标本作痢疾杆菌及沙门氏菌培养,3次皆阴性,血液细菌培养1次,结果阴性。〔张孝秩.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5):33.〕
(2)邹某某,男,20岁,铁工。于1956年8月1日下午2时住院,自7月31日中午起开始腹痛,腹泻,大便初为黄色,后转为红冻状,伴有里急后重。自觉有发冷发热,一般情况良好,体温37.6℃,有舌苔,腹软,左下腹部有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08,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小便除有微量蛋白质外均正常。大便为粉红色脓血粘液,有脓细胞及红细胞,无虫卵。
入院后,立即给服煨大蒜糊1剂。第2 及第3天各下利2次,腹痛及里急后重先后消失,大便自第3天起无脓血粘液。第4天体温恢复正常。此后每天解出正常大便1次。
住院第1天大便培养痢疾杆菌及沙门氏菌均为阴性。第2天检出宋耐氏痢疾杆菌,于第7天又给服煨大蒜糊1剂,第9天起给予合霉素口服,2天内共服4.0克,因第7,8,9三天的大便培养均系阴性,乃允其于第11天出院。但出院日的大便培养结果又是宋氏菌阳性,经通信联系,病人于出院后2个半月时(12月29日)有发生腹泻,病情较住院时为轻,经厂医治疗而愈。
治疗方法:用小锅盛潮湿的黄沙,取紫皮大蒜5只,(共重180克左右),埋入沙内,用小火煨烧半小时,再闷至半小时后,取出大蒜,将软熟的蒜肉剥入研钵内,加入单纯糖浆30毫升,同研成糊状,总重量约为150克。〔张孝秩.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5):33.〕
(3)窦某某,男,37岁。1974年8月10日下午,突然发热,体温38.4℃,下腹部胀痛,有下坠感。解脓血便,每天10余次,曾服氯霉素,痢特灵等药治疗2天,效果不佳,后改用大蒜液300毫升灌肠,症状显著好转,又继续灌肠2日痊愈。随访5天未复发。
治疗方法:取大蒜头适量(以紫皮大蒜为佳)捣烂取汁30毫升,加入凉开水300毫升,充分搅匀,用灌肠器将大蒜液从肛门缓缓注入肠内,每天1次。成人每天300毫升,10-15岁儿童每天150毫升,10岁以下儿童每天75-10毫升,连用3-5天。〔张日.江苏医药.1976;(3):42.〕
2. 中暑
今岁热甚,闻道路城市间多昏扑而死者,此皆虚人劳人,或饥饱失节,或素有疾,一为暑气所中,不得泄,则关窍皆窒,非暑气使然,气闭塞而死也,产妇婴儿尤甚。古方治暑无他法,但用辛甘发散疏导心气,与水流行,则无能害之矣。因记崇宁已酉岁余为书局时,一养仆为驰马至局中,忽扑地气即绝,急以五苓散,大顺散等灌之,皆不验,已逾时,同舍王相使取大蒜一握,道上热土杂研烂,以新水和之,滤去滓,灌之,有倾即苏,至暮,此仆复为余御而归,乃知药病相对有如此者。此方本徐州沛县城门忽有板书钉其上,或传神仙欲以救人者。沈存中,王圣美皆著其说,而余亲验之。〔历代笔记医事别录:231.〕
3. 痰厥
傅青主治一老人患痰涌喉间,气不得出入期间,具棺待殓。先生诊之曰:不死。令捣蒜灌之,吐痰数升而苏。〔续名医类案: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