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入职场第五个年头,身边不乏985、211毕业的品学兼优的同学。总结一下大家的近况,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这些人的工作单位和职场表现基本都不差。这很正常,因为这些人在学生时期养成了做事认真靠谱的习惯,一些基本的文笔、口才也都不错,很容易进入大型国企、外资机构等大公司,并在其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只要一切顺利正常,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他们就可以顺利走上中层岗位,过上普通的中产生活。
殊不知,这些人的一部分学生时代养成的行为处事习惯,很多却是职场中的大忌,如果不适时调整,将成为未来个人发展的束缚。
认为自己的出色理所应当,给人清高之感。不少学生时代品学兼优的学生,工作能力也比较强,在与同事合作的过程中少有机会主动向别人请教,或者难免会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你都不懂”的蔑视感。学生时代大家向成绩看齐,你成绩出色秒杀别人合情合理;但在职场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个体,没有分数这种客观的评价标准(除科研、销售等外),大部分成绩是由上司、同事的评价得来的,“清高”的帽子一旦戴上,就很难从他人处获得更多好评了。
凡事喜欢自己亲力亲为,难以完全信任他人。这些人,在学生时代是决不抄别人作业的,无论考试还是平时的小作业,肯定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完成,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信任;同时,时常不免有他人来借鉴、请教的情况。当这种习惯养成后,会认为自己是能力最强最靠谱的,其他人都不行。那么,在分工合作的项目中,会出现无法完全信任同伴、把同伴的事情拿来自己做等情况;当他们成为领导后,也容易出现抢下属的工作来做的情况。当伙伴或下属感受到这种不信任后,合作也就很难愉快地进行下去了。
难以从个人突出向团队共赢转变。《冬吴同学会》最近有其节目叫做《多维度生存》,学生时代用考分来评价学生 ,其实是让人形成了“零和游戏”的思维定势,你排名考前,别人注定要排名靠后,因此每次都争取去靠前,成为了“好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做事原则。但走入社会中后,很多事情是可以实现合作共赢的。比如你做成一个项目,不需要以别人项目失败为代价,有时仔细思考,能找到同时有助于你们各自项目的措施。而缺乏这种思考方式的训练,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
不会主动向别人示好,结成自己的同盟。职场中的大部分事情,不能只靠个人能力来完成,你必须依靠上司、合作伙伴、下属等。但这些人习惯了自己单打独斗,或者被动接受别人的善意,而并不懂的如何结成自己的利益同盟,更不会主动去巴结讨好他人。但事实上,无论是想赢得上司信任、获得下属支持、争取与同伴的合作,单靠干瘪生硬的工作是很难实现的。能力固然会被人看在眼里,但人都是感性动物,只会公事公办的人只会让人觉得他是个工作机器,难以真正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