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电影四十年

在历史上,中国是从华夏时代往下延伸,由原本的汉族一支变成今天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不管是汉人独大,还是少数战胜多数,都在时间的漫长中不断趋向融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就史学家而言,除了不断的迁徙和通婚,精神层面上的融合显得更为重要,那就是都无限融入汉文化,偶尔有不信邪的,如元朝,也不过“胡虏无百年之运”,没来得及搞百年国庆就被赶回草地放羊了。由此观之,文化上的融合即使必须,也是必然。而今时今日在不同的国家,都有唐人的存在,即使国籍改变,也依然是华夏一脉,除了血统,更多的也是靠着一样文字,一样文章的精神维系,而这其中被誉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的文化,就有金庸的存在。


(三联版外,内地读者最熟悉的金书封面)

上一段虽然扯的多了点,但还有迹可循,引出金庸的名字是其一,最重要的是,金庸在写小说的几十年里也在不断阐述文化融合的问题,许多故事都发生在民族交战,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倚天屠龙记、鹿鼎记属于两种情况的最佳诠释),因此也不是毫无关系。要说金庸,是个太大的话题,从爱好说起,可以抻一个回忆录,从文化上说,可以编一本百科书。这里随便说两句闲白好入正题,谈谈金庸作品与香港影视的渊源。

是为楔子。


(青年的金大侠和第一任妻子)

众所周知金庸的成功是发源于香港。而香港有电影。时至今日,文化娱乐不断丰富的我们尚且对金庸小说有着热爱和推崇,因此可以想见,在香港电影黄金时代还没到来的50、60年代,他每天数千字的豆腐块连载基本算是无数港人的精神寄托。

对于金书,全世界的华人都有说不完的话,能人也多,这里不能露怯,所以还是往下延伸主要谈关于影像这一块。


(金庸在明报上连载的武侠经典是当时读者难以忘怀的阅读记忆,图为《白马啸西风》在明报上连载的图样。)

小说和电影,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但在某些方面其实有一脉相承的地方。那就是故事性(艺术电影或实验电影不在讨论之列),可以说,从代代相传的口述故事,到落实到笔墨上的鸿篇巨著,再到有了摄制技术后的影像成品,精彩而奇特的故事情节一直是吸引受众的重要砝码。不说西方由电影产业发展后对流行小说的改编(福尔摩斯、吸血鬼等神秘故事的电影成品产生时间相当之早),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本土电影中也有改编自武侠小说的《火烧红莲寺》(一连开了十几部之多,直到电影工业转战香港仍有所谓“第十九集 火烧红莲寺”出现。因此可以想到,在电影得到发展的五六十年代,金庸小说的银幕历程,既是商业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毕竟年代太过久远,由于资源所限,笔者手头得到的有关时代的电影资料并不很多,只能简单讲述,读者勿怪。

可以有迹可循的第一部金庸电影,应该是峨眉电影公司在1958年所摄制的《射雕英雄传》上集,是关老爷子那套巨长的《黄飞鸿》系列的导演所执导(胡鹏),主角是之后的几十年里从未淡出我们视线的影坛铁汉曹达华。


(《射雕》电影剧照,醉舞月下雪收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82版《天龙八部》中饰演慕容公子的石修,第一次触电影坛也是在八岁时饰演《碧血剑》里的小袁承志,可说是跟金书有缘。回想起他的慕容公子,虽然不算清秀,但傲气十足,英挺高贵,十分契合慕容复的神态及性格。


(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版天龙,个人觉得在音乐及剧情流畅度上是超越97版的。)

在六十年代中后期,粤语长片的市场不断萎缩,粗制滥造加上偶像明星的老套路已经不能满足于观众的口味,因此随之而来,金庸电影的改编也告一段落。那些捞一票就走的电影公司渐渐混不下去,取而代之的是诸侯混战,国泰电懋等大公司的票房争霸,当然生在后世的我们知道,它们虽然也留下不少经典,但最终在这次战争中也只能充当炮灰。因为香港电影史上最霸气最流氓最阔绰的电影公司已经展露头角,金庸电影迎来了下一个新时代,邵氏。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也许不能理解邵氏公司当初的轰动效果,只有当时看惯了粤语长片的渣特效烂布景的香港观众,才能感受到从黑白电影一下转入到彩色阔银幕的震撼。而且动辄百万投资的大手笔,在当时的七日鲜当道的时代,更是闻所未闻的奇事!曾经有粤语片公司的老板断言,邵逸夫这么大手大脚的花钱拍电影最终一定惨淡收场,但是最终这句所谓的预言也只成为了邵氏称霸影坛的一句反讽笑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邵氏在六十年代所输出的这种大制作电影模式,对香港电影的贡献是无比巨大的,对日后的东方好莱坞之称起着莫大的前瞻作用。


(高富帅邵逸夫和他的劳斯莱斯,以及一众邵氏旗下的明星大腕)

从一份电影票房数据上可以看出邵氏当时的巨大影响:

1969年香港电影前十名票房数字

1 独臂刀王 28/02/69- 12/03/69 13 $1,295,394.20

2 毒龙潭 27/03/69- 09/04/69 14 $1,200,385.30

3 龙门金剑 15/10/69- 29/10/69 15 $1,183,379.60

4 三笑 24/09/69- 07/10/69 14 $1,106,860.00

5 保镖 25/12/69- 08/01/70 15 $1,031,768.90

6 虎胆 14/08/69- 26/08/69 13 $1,017,437.60

7 钓金龟 21/05/69- 04/06/69 15 $947,447.50

8 铁手无情 01/07/69- 11/07/69 11 $843,030.70

9 猎人 10/05/69- 21/05/69 12 $815,662.80

10 飞刀手 18/06/69- 26/06/69 9 $778,288.70


(当年票房冠军,独臂刀王海报)

可以说,这种票房前十都在一家公司出品制作(甚至没有后期所谓的卫星公司),不说在香港开埠以来是个奇迹,就算放在世界上也是少之又少的辉煌战果。在这一点上相信邵氏的老影迷会更有感触,重温当时的一些经典,会觉得在有的桥段上依然有着感染后世的神奇作用。而说起跟金庸有关的邵氏电影,最初也应是这个时代。

1967年,徐增宏导演了一部武侠片,叫《神剑震江湖》,用的是在《大醉侠》里一战成名的武侠影后郑佩佩以及新晋小生张翼(古天乐版《神雕侠侣》里公孙止的扮演者)。貌似和金庸不发生关系,实则无论从剧情还是人设,都十足按照《倚天屠龙记》前十回走,只是视角转为了殷素素一边,也侧面反映了当时影坛阴盛阳衰,连武侠片也要女侠才卖座的尴尬局面。基本可以算作是邵氏时期与金庸电影的首次触电。这个局面要到第二年才能打开,而且彻底扭转,靠的又是一部“山寨金庸”的武侠片,《独臂刀》。


(青年时期的张翼相当英俊,还有点梁朝伟的感觉。)


从剧情上看,主角被刁蛮师妹暗恋却冷漠以对,最终被砍断手臂,苦练武功最终拯救师门,走的就是《神雕侠侣》的路线,只不过把柔情似水都阉掉了。(里面的爱情实在单薄,甚至不如后来新版里姜大卫狄龙的“塞上牛羊空许约”来的浪漫。)最终该片突破百万,成为首部过百万票房的国片,也成了武侠片里不世的经典,但实话实说,这里面金庸原著的因素并不占多数,只是为剧情做一个简单的走向,而作为“一言不合,拔刀就壳”的浪漫武侠导演张彻而言,剧情之流只是为了歇会再打的一个铺垫,片子本身的卖点还是在热血情怀,暴戾新奇以及唐佳刘家良的武术指导上。


(《独臂刀》的出现,开启了一个武侠新时代。)


自此,武侠片又一次在市场上成了片商不二之选,但奇怪的是,在武侠片泛滥且古龙电影屡屡卖座的70年代,金庸电影这一块却出奇的平静,直到电视剧版《射雕英雄传》(76版,主演为米雪,白彪)的风靡全港,邵氏公司才拍板金庸电影的改编拍摄,而这其中第一波当然是正火的射雕,经手人便是武侠大导张彻。


射雕英雄传海报

今天回头再看该片,只能说勉强合格而已,但依旧有金庸原著难得的气势吞吐,毕竟也是三部曲的容量,因此在剧情上没有让人难以接受之处,而一众演员的演绎也算过关。最终票房排在当年第20位,差强人意。但实则已经是金庸邵氏电影里排位相当靠前的一部。同样是武侠名宿,同样是邵氏出品,为何古龙的片子就屡屡飘红,而金大侠的原著电影在票房上就差上一截呢?从楚原的《倚天屠龙记》里,我们就能看出端倪。

楚原是少有的从粤语长片时代红到邵氏时代的导演之一,靠的是出众的商业头脑和讨巧却不乏文艺的电影风格(王晶曾说楚原是自己没名分的师傅,但第二条却没偷师成功),从《流星蝴蝶剑》开了古龙片热潮后,一跃成为楚千万(指在台湾单部片票房可过千万台币,另一说是每年香港票房总和过千万,总之是劲。),但一沾上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再加上金牌小生尔冬升,票房也不过区区一百多万。原因其实很简单,金庸的小说气象宏大,和古龙精炼悬疑的风格相异,更适合拍成电视剧,而且金庸的书是越长越红,那些适合拍成电影的中短篇又乏人问津,最终自然是费力不讨好。


(楚原版《倚天屠龙记》主演图,来自醉舞月下雪。)

在《倚》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楚原力图将自己古龙片的成功经验搬到里面,连布景也一样做的美轮美奂,蝴蝶谷一场戏今天再看也毫不寒酸,但仍然显得如同室内戏剧,无法还原原著神貌,剧情大段旁白让人不胜其烦(也是邵氏时期金庸电影的通病。),唯独第三部《魔殿屠龙》有值得一看的地方,还是因为拍的实在太烂太科幻,可以当成cult片来观赏。

从77年到邵氏85年结业,邵氏一共翻拍了金庸的十二本书,总计十八部电影。只有白马啸西风和越女剑没有涉猎,在数量上可算是相当惊人。但由于生不逢时,赶上的时候正好是邵氏江河日下不断向影坛输送负能量的时候,加上原著本身就不适合大刀阔斧的修改,因此成绩并不算突出,只能算是一般。但是其中仍有几部可堪一看的精彩作品,在这里进行简单介绍。

《鹿鼎记》:

鹿鼎记dvd海报

华山导演。这部戏可说是沧海遗珠,虽然票房不高,但质素上乘。不但演员选的到位,而且胜在改编,没有大段旁白,截取第一本书的故事,拍的既有趣又反讽,颇得原著神髓。其中一个嫖客马上风的桥段还被王晶用到了他之后的周星驰版《鹿鼎记》里,可见相当好玩。

《杨过与小龙女》:

(上图为其中对杨康的回忆。)

华山导演。和傅声那版“射雕英雄传加长版”的神雕比起来,这部戏比较贴近原著,虽然碍于篇幅还是有不少改编,但演员的选角相当妥帖,张国荣翁静晶的配搭在我看来也不逊于经典的陈刘,音乐上也有不俗表现,在一众邵氏金庸电影里尚算佳作。


《神经大侠》(改编自《鸳鸯刀》):

鸳鸯刀海报

鲁俊谷导演。该书的原著是金庸少有的风趣之作,而翻拍成电影更是有着难得的喜剧色彩,由于没有修复版上市,所以资源稀缺,笔者也看的并不完整,期待有机会一窥全貌。

《连城诀》:

连城诀海报

牟敦蒂导演。作为金庸作品中比较阴暗,反映人性恶劣一面的作品,连城诀一向不为大多数读者所喜,毕竟通篇算计阴谋让人不寒而栗。但牟敦蒂作为出了名的怪咖导演,跟这路片子正是天生一对,因此将原作发扬光大,虽然依旧有所改编删减,但原著气质已经还原十分到位。

在这近十年间,邵氏的另一战线tvb摄制了不少金庸剧,其中许多成了传世经典,又一次证明了金庸小说更适合电视剧来发挥。不过在tvb受尽观众好评的同时,邵氏电影公司却因为常年的流水线经营,日益粗制滥造的小片战略而为影迷所摒弃,终于在85年之后退出电影市场(之后的大都会是又一说了)。而金庸电影的改编也随着邵氏的歇业而暂时停顿.这一时期里,除却许鞍华颇具古意的《书剑恩仇录》上下集外,不再有其他相关作品上映,下一次翻拍的高潮,延后到了几年之后的新武侠时期,而有趣的是,这一次的浪潮掀起,所改编的蓝本还是来自金庸。

一般来说,讲到这个地方,很多读者就已经非常熟悉整个走向。因为这时正处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大量的好片都诞生在这十几年间,而武侠片自然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香港电影市场是相当之惯性且商业化的,一般来说文艺片是登不上票房前位的,而且对于演员个人风格的喜爱甚至超越电影本身,这样的商业规律为我们奉献出来枪林弹雨里的周润发,搏命冒险的成龙以及戏谑搞笑的周星驰,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卡司保证,即使你的片子质素奇差无比,在票房上也会一路飘红,少有失手。虽说偶像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是这终究是一种弊病,酿成了香港影坛重卡司,爱跟风的习惯,而这两样东西,完全体现在了新武侠复兴的潮流里。


(周星驰的突然上位,使双周一成的格局最终形成。图为台湾联合报对周星驰窜红时所写的新闻专栏。)

很难完全说出一个数字来总结新武侠的诞生,毕竟这不是一个有独特纪念符号的风潮,而是逐步发展慢慢扩散的,但通常我们认为是90年上映的《笑傲江湖》可以作为其发展的发轫之作。

徐克,胡金铨,金庸,许冠杰以及那首沧海一声笑,共同铸造了这部新武侠经典。笔者前几日为做功课,回顾了该片,细看之下发觉妙趣细节上做的非常到位,而音乐场景也渲染的极好,演员上除了许冠杰年龄偏大铸就遗憾之外(但演的仍是不错),都很契合故事本身。虽说将江湖快意沾染上东厂西厂的政治斗争,但细究下来反而更有一种讽刺意味,左冷禅为东厂所利用一段完全是对旧时武侠的颠覆和解构,虽然不免残酷,倒也添上一些思索及趣味。

作为强势监制,徐克在本片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甚至由此使胡金铨放弃指导地位从而惹了不少闲话,但对于本片而言,虽然东厂模式脱胎于胡金铨式的朝堂江湖之争,不过核心上毕竟讲求的是快意恩仇策马追风,还是符合徐克一贯的灵动路线,因此平心而论这样的专制对于观众也算是一种负责。


(虽说胡金铨是挂名导演,但实际生杀大权掌握在监制徐克手中,在一定程度上职权被架空。)

影片上映后评价大都正面,口碑上有十足优势,在商业上虽然没能跻身当年票房十大,但总算有千万票房,加上卖埠票房勉强算是成功,和当时几年的粗制滥造的武侠电影完全不同。90年代的初期,古装片本已经是一潭死水,虽然电视剧依然盛行各路英雄打群架,但由于前几年新艺城、嘉禾以及德宝等公司的口味培养,观众已经倾向于时装喜剧或枪战动作,对于老套的武侠片已经感到厌倦,而这时《笑》片的出现很好的扭转了这个局面,虽然在商业上并没有极大的成功,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极其开创性,还是值得在影史上记上一笔的。

(90年大热并荣登卖座第一的《赌圣》作为一部时装喜剧,反映出当时观众对现代社会的故事有着更大兴趣,直到新武侠的火越燃越旺之后才有所回归。)

就在这个局面被打开之后,更多的电影人将触手转回已经被摒弃许久的题材当中,而其中最有可挖的自然是金庸古龙。很奇怪的是,虽然在70年代,古龙电影曾极度辉煌,威震港台,但在新的时代,却相当沉寂,虽然有不少改编作品,但无论是质素还是票房都无法与金庸电影相比。仔细分析下,估计是由于古龙的片子大多注重悬念,而悬念是恒定的,拍完一版之后凶手依然是一个人,观众自然没有看的兴趣。即使是将其颠覆恶搞(如笑侠楚留香,武侠七公主),成绩也远远不如预期。反而是金庸,由于作品博大精深,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从不同角度切入从而搞点新意思,自然受众更加广泛。

这个时期里,改编的金庸作品共有九部(一些衍生电影如东成西就独孤九剑之类不算在内),质素非常难得的都在水平线之上,有几部还算是武侠界的翘楚或翻拍戏的经典。九部分别是《笑傲江湖1,2》《碧血剑》《东邪西毒》《鹿鼎记1,2》《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这部算差的)《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虽然水准上不能说是平齐,但总算已经没有不堪入目的作品,即使是完全颠覆以往剧情,也能作为一部好看的商业电影来欣赏,且大多局限于小说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改编(如天龙八部),和以往邵氏那种话外音五分钟讲两本书的连环画形式相比已经有了突破,可以看出时代的发展使创作理念日益灵活,对电影的质量有着关键的升华作用。


(星球大战式的激光特效加上女女情结的暧昧故事让《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有了脱离原著的个性,也换来了两极分化严重的口碑。)

其中属于佳作的有《笑傲江湖1,2》《鹿鼎记1,2》《东邪西毒》《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虽然风格各异,但彼时这些片子的导演都处在自己创作上的巅峰时期,如徐克的天马行空还没走火入魔到难以控制(如《蜀山》),王晶的搞笑鬼马也没走进隔靴搔痒的死胡同,王家卫虽说不能以水平下降来形容,但无论是拍片速度还是近年作品的质量,都和90年代有了一定差距。这个问题跟大环境有关,且水平高低仁者见仁,这里就不讨论。只能说当时的武侠电影,尤其是金庸电影这一块,跟以往的比,无论是技术还是可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有的甚至可以作为新武侠的扛旗之作。

(以票房论,周星驰版的《鹿鼎记》以四千万的成绩成为金庸原著改编电影以来最卖座的一部。)

熟悉自然规律的人自然明白,月满则亏,到了一个位置一个高度总会走抛物线定理,尤其是在香港这一块无比快速运转的市场下,随着香港电影市场的萎缩,武侠电影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虽然严峻的形势是一大难关,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太过模式化的商业操作很容易让观众觉得疲惫。纵观几部金庸电影,虽然故事各异,但都有很大的共同点,高来高走飞檐走壁自然是定式,而众多明星的扎堆也算是一大特色,不论和角色本身契合与否,只要是有叫座能力能多赚一笔,就硬是塞进去这个人物,这样的做法在时装片里穿插不算什么,但作为故事本就超现实的武侠片来说就显得突兀了,其中的代表算是王晶的《武侠七公主》以及麦当杰的《新流星蝴蝶剑》,前者为了卖片花到东南亚各地,请了虽说是一线但价钱相对便宜的几位女星合作,围着当时尚未成为电视皇帝的张卫健转,完全是先有卡司再有故事,虽然金钱味重,但笑料密集明星众多,倒也不怕无人受落。

而《新流星蝴蝶剑》中穿插林志颖的演出,则是赤裸裸的偶像营销,为的就是讨好成千上万的女学生,对电影没有任何帮助,更别说添加趣味,何况也本来就不是一部喜剧片。同时,一个片段几部电影多次利用的事件在古装片里也屡见不鲜,《神经刀与飞天猫》《剑奴》等都是将相同的大战剪接到不同的电影里,摆明了是捞你一票就走,就而就之,自然是观众摒弃,片商灰心,武侠电影随着这次市场严冬再次受创,而金庸电影更是从此消失在银幕之上。


(本应以剧情为卖点的古龙电影被转制成堆积卡司的拼凑之作,所幸由于当时香港电影人的急才和水准,尚未沦为一无是处之作。)

自此,虽然之后仍然有武侠片的变种出现在票房榜上(如中华英雄,风云都是高科技漫画武侠,还是对传统武侠的继承创新),但难以力挽狂澜,古装片越来越不受观众欢迎,且一蹶不振,近乎绝种。直到李安的《卧虎藏龙》扬威奥斯卡,武侠片才又有了重生的机会,但由于之后一些所谓武侠大片的口碑奇差,因此不能断定这次风潮是好是坏,毕竟繁荣的前提是有好作品,不然再多的数码特效也唤不回观众的心。但这,就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了。

(《卧虎藏龙》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直接使古装片走向复苏,中国进入所谓的大片时代。)

金庸小说博大精深,电视剧电玩都层出不穷,由于载体不同,这里不再介绍,虽然这些方面有的成就其实盖过了金庸电影。

(智冠公司出品的《金庸群侠传》以金庸十四部小说为蓝本,构建了一个自由而有趣的游戏世界,至今依然被单机玩家奉为经典,此后也推出了同名网络版,风靡一时。)

如果说电影是梦工厂,那么武侠电影就是我们驰骋江湖的一台造梦机,而金庸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幕后推手。我相信今后的几十年几百年,仍然会有人阅读金庸的作品,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东西有些价值观是会永远闪烁的。

【全文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524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813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1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85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7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3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9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7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8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8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9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6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03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0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