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格子间急促敲打报告时,旁边藤蔓交织的绿萝正微微露出了嫩芽,当你在饭桌上熟练地与客户周旋时,角落水缸的鱼悄然吐了一个气泡。这个膨胀又喧嚣的时代让人无暇去顾及这些微小而美好的画面,物质、名誉、家庭成了路上行人步履匆匆的发动机,回想起来,你又有多少时间没有在静谧的林荫下看书了,你又有多少时间没有在阳台上慵懒地等待夕阳西下了。
林清玄的散文像花海中渺渺而来的一阵微风,清爽又含着暗香,把内心的浮躁吹走了,留下一颗安静而敏感的心去洞察这个世界。散文集《鸳鸯香炉》就是悬绕鼻尖的那一缕幽香,它是林清玄步入30岁的黄金作品,分为“情与意”与“境与景”两部分。前半部分侧重对生活寻常景物分析剖解,于细小处品味生活,体悟人生。后半部分更多的是对中外文化艺术的怀想与追思。
到处皆诗境,随处有物华,林清玄保持着文人特有的悲悯情怀,对一景一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欣赏,又有佛性的顿悟。他说“正是有许多草木原是无心无情,若能触动人的灵机则颇有余味”。自古文人多悲秋,草木的辗转枯荣让作者思绪漫溢,为之触动。常春藤换了地方生长迟缓,他认为是因为留恋故土、非洲红绝处重生代表了植物的灵性及对生的渴望、紫茉莉一反之前的品性,让他联想到都市里迷失的人心。
看风景让人赏心悦目,听风景则让人心驰神往。被洒过小雨的竹林被作者当成了一片乐海,磅礴大气;竹子成了乐器,风成了指挥家,竹叶和雨滴幻化成独特的音符。受一位朋友录蝉鸣的启发,作者也喜欢上了录下自然的声籁,溪水的声音,山风的声音。这让我想起了电视剧《我爱男闺蜜》里边,方俊把叶姗带到他的温室,让她带上墨镜,吹着湿气,闭着眼睛聆听录好的大海的浪潮声,这样闲散的方式让叶姗一下子洗掉心里的疲惫,感觉很放松。多情浪漫的作者,连感知秋天也喜欢用耳朵,引用了蒋捷的《声声慢》,借用词里的各色声响表达对儿时乡下自然的眷恋。
有人说“唯爱情与美食不可辜负”,好的食物总是离不开色香味的搭配点缀,而美好的食物不仅限于外在的呈现,一个普通的食物引出的一段回忆、一个典故或一些关于生活的讲究和尊重,自然在吃的时候对多一份体会和思索。被误食的“琴手蟹”被作者幻想成前世的流浪歌手,一碗深夜里的木鱼混沌让作者对过往的岁月充满回味。松子不用来吃而用来泡茶,菊花、昙花、桂花用来熬羹、制露、煮汤,这些风雅之举引起作者对禅宗哲学的思考,彗心独具,任灵思流转。
林清玄在书中对文化艺术的赏析把我们拉进了历史的长河,随着清新飘逸的文字去感受文艺的深奥与乐趣,佛经、诗赋、画作甚至历史文人都在他的玩赏之中。《如来的种子》、《断爱近涅槃》源于对佛经的解读和思索,《感甄赋》中把曹植对甄夫人的爱情根植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唏嘘感叹。他在书中写到欣赏梵高的画作联想到梵高的生平,感叹于梵高燃烧的生命、炙热的创作情感。而在晓云法师的禅画中又悟得“世界光如水月,心身皎若玻璃”的境界,因禅画有“留白”的特质,带着禅意,禅诗与禅画的结合,落花流水树木鸟鸣自有他的领悟。
林清玄的文字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洗尽铅华,他的散文世界追求的是“一片清真”,带着深远的佛学意蕴。他怀着悲悯情怀观察世态人生,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感知生命的至真至美,又提醒人们从容豁达地享受生活。“鸡汤”大补耗气,小补益气,《鸳鸯香炉》就是一碗在砂锅中慢炖而来的“小补鸡汤”,闲暇时候略读一二,心也会跟着沉静下来,清空平日里的浮躁与怨念,跟着作者感知生活的小真、小善、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