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的一个同学五一前后,因登着凳子看电表,下来时腿崴了一下,腿有些疼,去医院就医,结果查出是胃癌。
同学的儿子知道后,去北京一家中医医院挂了专家号,儿子为父亲治病心切,挂了号犯子手里的黄牛号,价格为5000元。当时是5月份,号是8月31日的。
我和另一同学说,中间隔两个多月,谁知道病情会出现什么样的恶化?但孩子的孝心可鉴,只是等候时间太长了。
最近家里亲戚生病,仍然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果挂门诊的专家号,安排做核磁检查,需要等候一个半月的时间。家属没办法只好挂医院里的特需号,但只能自费,即原本可以走医保报销的费用,需要自己承担。
本来就有病,一方面急等着看病,尽可能延缓病情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真的是太难了。不花钱,就要排队等,想马上尽快看病,就要自己花钱。况且还托了熟人,也是这样。让人无语。
再有,医院分科太细,即便是在急诊,治脑梗,不治癌症;在用药方面也是如此,有种药物是治疗胃溃疡的,但对治疗脑梗有缓解。然而被大夫告知,如果是治疗胃溃疡,这种药可以走医保,治疗脑梗,只能自费,每天200元。先用药五天看效果。
我和大夫说,你就写胃溃疡,行吗?我知道我的要求很无理,但住在EICU的费用是惊人的,我只是想替亲属节省一点。我被大夫一脸义正言辞地说:“那不行。”其实我知道,我是无理要求,但还是抱了一线希望。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看病真的是太难了。北京某家三甲医院,每日门诊看病流量设计能力为3000人,但实际上每天的病人流量接近万人。医生疲惫,病人也不满意,排队等上半天,看病时间可能只有两分钟。取药时,就像排队领免费用品一样。
文章开头写到的那位同学,儿子给花了5000元挂的超级专家号,8月31日才看,但我同学于10月初去世。专家号也无济于事。
我国目前医疗服务资源仍面临总量不足、分配不均等问题。
一是医疗服务人员与整体医疗行业发展的不相匹配,服务缺口大。我家里也有从事医生行业的亲戚,但他们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再去学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卫生费用复合增速达到17%,但从业人员数量复合增速仅为1.12%。
二是医疗服务的结构性失衡明显加剧。2019年三级医院仅占全国医院总数的8%,就诊人数高达20.6亿人次,占全国医院总就诊人数的53.7%。三甲医院负荷的现状导致就诊等待时间长、服务体验差等问题。
三是地域分布不均,部分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但人口密集的省份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有较大需求。
这就导致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还有,医院的属性问题,到底是公共服务机构,还是经营性机构,这个问题始终是犹抱琵笆半遮面,没有真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