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谜语说隐语
猜谜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是否曾想到过“谜”和“隐”在是同一件东西,不过古今名称不同罢了。中国的谜语可以说和文字同样久远。
隐语在近代是一种文字游戏,在古代却是一件极严重的事。从《史记﹒滑稽列传》和《汉书﹒东方朔传》看,嗜好隐语在古代是一种极普遍的风气。一个人会隐语,便可获禄取宠,东方朔便是个例子。他会“射覆”,“射覆”便是猜隐语。一个国家有会隐语的臣子,在外交上便能取得胜利。
隐语最早的应用是预言。诗歌在起源时是人神互通的媒介。人有所颂祷,用诗歌呈给神;神有所感示,也用诗歌传给人。不过人说的话要明白,神说的话要不明白,才能显得神神秘而玄奥。所以符谶(泛指各种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大半是隐语。这咱稳语大半是由神凭附人体说出来的,比如主祭或女巫。比如《周易》,每个人解的都不一样,因为大半是隐语。
在原始社会梦也被认为是一种预言。占梦可以说是最古最普通的猜谜的玩艺。
中国古代预言多假托童谣。童谣据说是荧惑星(预言)的作用。郭茂傅在《乐府诗集》第八十卷里搜集的各代预言式的童谣甚多,大半都是隐语。
为什么要说隐语?
两主面原因:
1. 有所回避,不敢直说
2. 利用一般人对神秘的惊赞,来激动好奇心。
当隐语由神秘的预言变成一般人的娱乐后,就变成一种谐。它与谐的不同是点是:
谐偏重人事的嘲笑,隐则偏重文字的游戏。谐与隐有时混合在一起。
谐最忌直率,真率不但失去谐趣,而且容易触讳招尤,所以出之以隐,饰之以文字游戏。
说到底隐是为了更好的谐。谐都有几分恶意,隐与文字游戏可以遮盖这点恶意,同时要收人发现嵌合的巧妙,发生惊赞。不把注意力专注在嘲笑上。
隐的定义
谐的对象必是人生世相中的缺陷,隐的对象没有限制。
隐的定义可以说是“用捉迷藏的游戏态度,把一件事物先隐藏起来,只露出一些线索来,让人可以猜中所隐藏的是什么”。
举例子:
日里忙忙碌碌,夜里茅草盖屋。(眼)
谜语和中国的描写诗
前世之人尽管喜欢弄这种玩艺,却不把它当成文学。但是中国许多谜语都可以当作描写时看,是一种雏形的描写诗。中国大规模的描写诗是赋,赋就是隐语的化身。战国秦汉音嗜好隐语的风气最盛,赋也最发达。
在苏轼的《荔枝》中,我们依然可以寻到其影子:
海上仙人绛罗襦,红梢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谜语和中国诗的比喻
谜语不但是中国描写持的始祖,也是诗中“比喻”格的基础。
比喻有三种:
1.譬喻:以甲事物影射乙事物,两者有类似点
2.显喻:甲乙并举
3.隐喻:以乙暗示甲
古谚语:少所见,多所译,见骆驼,言马肿背。这是明喻,如果只说“见骆驼言马肿背”则是隐喻。
这种比喻在诗中很普通,诗人用比喻不过是把这种粗俗的“俏皮话”的技巧加以精练化,深浅雅俗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致的。
读这一章对我读《诗经》有很大帮助,重新认识的《诗经》中的比和兴。
说说《诗经》中的比喻:
《诗经》中最常用的技巧是以比喻引入正文,例如: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前两句就是隐语,所隐者有时偏于意象,即所引事物与所咏事物有类似处,比如“螽斯”这一例就是比;
所引事物与所咏事物的情趣上有暗合默契处,如“蒹葭”例就是兴;
所引事物与所咏事物即有类似,又有情趣方面的暗合,如“关睢”,就是兴兼比。
“比”和“兴”是后人归纳总结出来的,《诗经》各篇作者不曾按照这种标准去做诗,这种分类只是为了方便,原无严谨的逻辑。后来论诗者把此看得过重了。
双关
隐语在意义上的关联为比喻,在声音上的关联则为“双关”,这个不必细讲。
唐以后的文字游戏的风气日盛,诗人常爱用人名、地名、药名作双关语。
总之,隐语为描写诗的雏形,描写诗以赋规模为最大,赋即源于隐。
文人诗词沿用了不少纯文字游戏的技巧,我觉得可以叫做套路。
1.重叠: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
2.接字:原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
3. 趁韵
4.排比
5.回文
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大半来自民俗歌谣,都不免含有几分文字游戏的意味。诗人驾驭媒介的能力愈大,游戏的成分也就愈多。
现代人偏重意境和情趣,轻视文字游戏。不过如果诗中的文字游戏一笔勾销,也就失了韵味,减色不少。
图画即可用形色的错综排列出美感,诗歌何尝不能用文字声音的错综排列产生美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