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365天,微信好友人数346,粗略地平均下来每天都有人在过生日。但346个好友里,我能记住生日的大概不超过两只手。
记住的,会在生日当天问候一句“生日快乐”;过了正日子突然想起来的,看心情也会及时补上,还会美其名曰“你的生日比多了24/48小时呢”;真不记得的,看到对方自己朋友圈贴出来,也会很客气地举手点赞,附加不费心思不花感情地礼貌回一句。
还有呢,就是我连客气都不想假装,礼貌也不想勉强,因为我是真的不记得呢,而且远隔重洋的,快递个礼物邮费也很贵啊,微信红包人也不好用,提现也不方便,这么华而不实的表达实在太浮夸,还不如我凑一篇“好姑娘”系列小文,大家随意点开看看。
(2)
刚过生日的双鱼姑娘正在大洋彼岸苦念MBA,就称“M姑娘”吧,反正她单名那个字也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就是美美美,M姑娘也就是美姑娘咯
我和M姑娘,是小学同学,但其实一直都不太熟,因为不同班。大概就是那种全校集体做早操的时候,擦肩路过混个脸熟而已。初中三年,俩人都不在一个学校,更没交集,完全空白。
高中的时候,她考来我们学校,直到文理分班,我俩才真的做了一回同班同学。但因为她个儿不高,座位总在前三排区域,而我始终混在后三排,所以整个高中阶段也没什么深交。反正总结下来就是两个字——不熟。
以致于我们高中毕业后,都没写什么同学录,不过那个时候手机也不普及,大概是想着反正也没说过几句话,真的不太熟啊,也就没必要勤联络吧。断续能听到她的一些事迹,毕竟大学里的风光很容易成为同学聚会的谈资:拿过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奖,进了台企混得风生水起,嫁给了留学任教的同乡学长,毕业工作结婚过日子,就这样。好像所有风光无限的人物,其实最后的生活轨迹被贴上这条亘古不变的日常标签。
如果生活真能一如既往“日常”下去,我们应该庆幸,因为老天实在是太眷顾了。可惜日常总是无名,哪会那么轻易地一如既往波澜不惊。
(3)
我和M姑娘的再次相遇是缘于一个共同朋友的婚礼。那个时候,我正热衷于婚庆行业,认为操办一场婚礼就跟举办一场大型活动类似,甚至一度想过凭借已积累的资源人脉,再加上完美的创造力和绝对的执行力,完全可以秒杀市面上那些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婚庆机构。
两个不太熟络的人,共同为一个好朋友的婚礼重新联系起来。大概也就是这点机缘了。当时她还在S城工作,几乎每周都会开车回来,从婚礼聊到婚庆,再聊到小城市的生活和对未来的设想,这个你认识了将近二十年的同学,在每一次的插科打诨闲谈聊天里,逐渐变成了熟人。
在为好朋友操持婚礼期间,我才间或得知,那个时候她已经从两个人的家中搬出来一个人住。在那场宾客尽欢人群散去的婚礼最后,我的脑海里始终有一幅画面,她独自坐在大圆桌的边上,得体地微笑,等着大家各种忙碌完,一起离开。
后来,属于她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她也很迅速地融入到我身边的小伙伴群体里。漂亮聪明善解人意,时而是过来人般的知心大姐,时而是娇嗔卖萌的小姑娘,总之大家都很喜欢她,有时候我甚至会妒忌地认为,她分走了我身边的小伙伴。
(4)
生活从来都不是我们展露出来人尽可窥的那般光彩夺目。欢颜的背后是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苦楚。我不问,她不说,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她不和我说,甚至也不和家人父母说。她是人生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她又不得不承担起这场人生事故的每一个后果。她善良地想保护身边每一个人,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保护自己。
那天我坐在她的车里,我们在易家桥那个路口等红灯。在那个红灯跳闪的58秒里,我听完了她的讲述,相恋十年的爱人劈腿终结了原本平静的日常。她把所有的变故和过往都总结在了这58秒里。绿灯亮起来的时候,我分明听到汽车发动时的轰鸣,那是一脚油门的决绝。
这一脚油门之后的路旁风景就这样铺陈开来。她辞职,告别卖命了八年的老东家;她卖房卖车,告别以为习以为常的生活;她去考雅思,准备重回校园重拾课本;她终于准备再次出发!
(5)
我和M姑娘,是在同一个暑假离开的。那个黏糊燥热的夏夜,感觉是被冰激凌抹了一脸的不耐烦,其实我们俩都不知道道别应该说些什么,但那天晚上我是真的有点悲伤,悲伤两个好不容熟络起来的人又将告别,悲伤两个大龄女青年穷折腾的生活选择。
东西半球,时差颠倒,我们各自被新生活掩埋。即便现在有了微信,我们也不会像当年还在家乡那样,临时起意的邀约,就可以在半小时内碰到面,喝一杯亦或聊一会儿。唯有通过朋友圈,手指尖轻松划动地频率会慢下来两秒钟,看寥寥数行文字和最多也不会超过9张的图片,知道属于她的生活仍然继续着。
(6)
生日年年有,生活日日新。
生日已过,生活继续。
生活从来都不会亏待好姑娘,何况你那么美。
写给M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