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开始时,罗森塔尔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执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
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
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来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
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
这时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故事一方面告诉我们,世上本没有什么天才,所谓的天才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发掘出自身内在的潜力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些非天才们只不过是让自己的潜力继续隐藏罢了。而另一方面是想告诉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除了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样的人和事,就因为转换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双方的想法和行为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用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里的观点解释就是,学生和老师都从原有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转换成了成长型思维模式,所以在经过不同的心理暗示和引导后,才会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反应。
《终身成长》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从数百位研究观察对象中总结撰写的一部心理学畅销书。这是一本让你重新认识自己思维模式的书,这更是一本关于教你如何成长的书。
看到这个书名,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听过终身学习,好像很少听说过终身成长。很多人年龄和阅历的确是在成长,但心智模式不见得在成长。所以就会出现武志红老师在他那本《巨婴国》说到的,很多成人其实表面是个成人,但其实内心还是个婴儿。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心智和思维模式的不成熟。
所以一个人真正成长的标志是心智和思维模式的成长。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卡罗尔主要就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而正是这两种模式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挑战和问题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甚至是会成就不同的人生。
这两种模式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是从出生以后就决定了,后天努力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赋决定了你是否能成功以及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刚好相反,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习得和改变的,即便每个人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以及兴趣上有所不同,但这并不能就此决定和否认你的潜能。因为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
《终身成长》这本书正是从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解析和对比中,阐述了两种思维模式在不同人群,不同职位身份以及不同领域上的应用,比如冠军,老师,父母,教练,伴侣等等。
那么可能有些人还是会好奇或者想了解这两种思维模式在生活中是如何体现和应用的。
以冠军思维的产生为例来看一下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
一说到冠军,不管是在哪个领域,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一定是在这个领域有着极高的天赋,不然他不会这么容易的就取得冠军地位。但仔细观察和了解这些冠军的经历,就会发现,最终能否取得冠军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天赋,而是后天的艰苦训练和努力,才造就了这些冠军最终的成功。
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人们普遍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天赋的社会。很多人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拥有超人的智商、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自信。然而,30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过分强调个人的智商和天资反而会使人变得不堪一击、害怕挑战、不思进取。
卡罗尔在《终生成长》里举了个棒球运动员比利.比恩的例子。比利.比恩本来是一个在众人眼中极具天赋的棒球运动员,一路表现都很出色。但是每当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他就会破坏身边的东西,通过这种形式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和焦虑。这种心理调节方法导致他每击球失败一次,就会内心崩溃一次,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他最终与冠军的无缘。
与其说比利.比恩缺乏真正的冠军思维,不如说他其实是一个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受这种模式的影响,他被自己所谓的在旁人眼中的天赋困住了。认为拥有天赋的天才是不需要靠努力的,承认需要靠努力就相当于承认了自己的软弱。而人天生都不喜欢承认自己的软弱和无能。
所以说所谓的冠军思维其实就是那些取得冠军的人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在面对失败时能以积极和更具有建设性的心态看待自己面临的一切挑战和困境,而不是从外部寻找借口,为自己的失败找各种理由。
但好在后来比利.比恩意识到了自己的思维问题,以真正的冠军思维去引导自己重新看待天赋和努力之间的关系,最终又找回了昔日的成功。
说到这儿有人就会问,那是不是每个人要么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要么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其实不是这样的,也有可能你是两种模式都有。
在这本书中,卡罗尔正是分别描述和讲解了两种模式下的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反应,以此帮助人们区分自己到底属于哪种思维模式。严格来说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让人们明白,在遇到一件事或者困境时,其实你不是只有一种选择,而是可以转换思维寻求另一种解决方法。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能够以更成熟和更好的方式去面对生活,这不就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吗?当然,生活本就无对与错,最终选择以哪种方式对待生活,选择权在自己手里。
看到最后卡罗尔讲解这两种思维模式在人际关系相处之间的传播方式时,真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每个人都曾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比如和伴侣的相处,和家人,朋友。我们常常以为因为这种亲密关系的存在,我们不需要对他们付出就能理所当然的享受他们带来的快乐和爱。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越是亲密关系越需要精心呵护和持续的付出。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就认为所有事都能自动发生,所有东西都能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他们不认为关系的双方应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认为一切都可以因为爱而神奇的发生。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健康长久的亲密关系是需要双方的努力,以及对彼此不可避免的差异进行磨合。
卡罗尔在最后一章中讲到父母对孩子思维模式的传播中写到,当父母为孩子设立了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理想目标时,他们其实是要求孩子符合一个聪明,有天赋的孩子的模型,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价值,他们并没有留给孩子成长和犯错的空间,却一直对外界说孩子们拒绝接受他们的意见,表现出叛逆。
相反的,如果父母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则会为孩子树立一个奋斗的目标,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他们拥有完整的人格,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建立自己的个人认知体系,进而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这样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同样适用于老师,所以特别建议各位父母和老师去看看这本书。
看完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才造就了不同的结果。
那么如何去改变思维模式呢?卡罗尔给出了四个步骤,
01第一,接受
也就是说接受你的固定型模式,就如我们常说的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也需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混合物,接受这个事实才能更好的去面对。
02第二步,观察
明确是什么引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然后去观察,比如它会在什么时候会被激发,哪些情境下容易出现,碰到什么样的人就会引发等等,以观察的方法帮助自己找到原因所在。
03第三步,命名
所谓的命名就是为引发自己成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因素做个标签,以此来提醒自己,当出现这些标签的时候,就开始要警惕了,比如自我怀疑容易引发自己成为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者,那就在产生这个心理之前提醒自己不要去那么想。
04第四步,教育
当你掌握了所有的触发因素后,那么在之后你就要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教育它,帮助自己改变和成长,逐步摆脱直至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有时候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无法跨越,但其实越长越明白,我们无非跨越的并不是所谓的阶级固化,而是思维模式。当你发现跨越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固化思维模式后,你看待生活和问题的角度就会不一样,你的认知和格局也会随着发生改变。而这一切会在潜意识中改变着你的人生,影响着你的身边人。
那么拿起这本《终身成长》,从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升级自己的认知系统。杨澜曾经说过一句话,有人会阻碍你的成功,但没有人会阻止你成长。如果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阻碍,这个人只会是你自己,而这本《终身成长》正好可以帮你解此困惑和阻碍,助你成为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最后想说,只要想改变,就能改变,因为你的能力正由你的思维模式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