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我的妈妈》里, 说“只要和妈妈在一起,干什么都行”,其实这是孩子们共同的心声。再精彩的图书都不能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回应是让孩子知道我们永远在他们身边,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孩子希望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我们也能喜欢,他们觉得搞笑的内容我们也觉得好笑,他们知道的故事我们也能知道,他们会拿《十万个为什么》或《小牛顿》中的内容来考考我们,这个时候,不管问题多幼稚,动画形象多么不是我们喜欢的款都要认真听他们说,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去平等对话,回应不一定是赞美,但一定要真诚和尊重,你的态度孩子能很敏锐的感觉到,如果你是应付的,孩子下次就不会积极与我们分享,进而影响到对阅读的兴趣。我的回应主要有这几种:
第一种是共鸣,我们希望与跟我们有共同语言的人相处,孩子也是,当他跟你分享书中的卡通形象或主人公事,你不仅知道还能跟他一样喜欢,而且还能说出他都没说出来的喜欢的理由或细节,他再看书的时候就是为了跟你分享,他也一定会看得更认真。我们在看余秋雨的《寻觅中华》时,我们都喜欢的篇章是“天灾神话”“丛林边的那一家”……有一篇我喜欢的《黑色的光亮》,讲得是墨子的故事,虽然她不是很喜欢,但还是在她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之后在任何场合提到墨子她都会提醒我,比我还敏感。
第二种是讨论,这种情况一般是用在阅读故事或漫画中,讨论我们各自对故事的看法,比如,我们在阅读《盘古开天》这个故事的时候,豆同学问我,世界真的是盘古开出来的吗?我说,故事是这么说的,我也不知道。她说,我觉得不是,我说为什么呢?她说我看到《十万个为什么》上说“宇宙中的星球是由漂浮的小沙粒、小尘埃组成的。”才三年级的她写了一篇像模像样的议论文《世界,并非盘古开辟》来论证她的观点“世界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古人认为它是盘古开天辟地”以后的成果,但现在的科学手段发现,世界是经过千万年磨砺成的星球。”“在国内有关世界诞生的传说,最早见于神话故事,以前世界还是一个大鸡蛋,后来有一个叫盘古的大神睡了一万八千年后创造了天地”“这篇故事尽管只是神话,但能让想象力丰富的人惊讶得合不上嘴,世界上还有人把世界的由来想象地如此饱满”这是她的一些稚嫩的观点,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能把看到的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还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点让我颇为惊喜。
有时候,我们还会写续篇,有一篇描写春的文章,文章写春是春色的春,春是春风的春……读完我们都觉得很美,讨论后豆同学就模仿原文的格式续写了一段《春是春光的春》:春是春光的春。阳光四射,被蓝天映衬得越发精神。春光挥洒大地,湖面泛起层层金光;春光泼洒天边,最美的余晖是白云的色彩。春光是大地的面膜,滋润着艳丽的皮肤,春光的尽头,是梦幻般的彩虹。
及时的回应、积极的回应、多种多样的有趣的回应能激起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们感觉跟父母更亲密,并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