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应该是积极反馈,是山谷里的回声,是黑夜里的照亮道路的手电筒。教师,要改变思维,善于评价,善用反馈。
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好感,让学生改变对自己和生活中其他人的看法,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与不同的人相处,喜欢处理不同的事。因此,评价不仅仅是课堂的检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提升学习效能,更是为了学生的成长。
二、探讨评价方式的创新
“成功教育”的刘京海提出过二次评分。对于学业不良的学生,如何强化基础知识点?如何激发专注的倾听?他认为学校教师要改变评价方式。于是,他的学校,每一次单元考试结束,教师第一次批阅评分,发回给孩子后,老师请不同同学一道一道题讲解,事毕,请学生自行修正,然后再交给老师批改,这第二次的试卷分数才会真正登记在册,发回给父母签字。
二次评价,抓住了学生重视分数的心引导学生投入地倾听;请学生自己讲解,帮助已经学会了的学生进一步巩固;帮助不会的学生按学生的思维模式去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父母感受到孩子的变化…有教师反对这种重复,觉得意义不大,试问,考试的意义是什么?最大的意义不就是诊断以促使积极的改进?学会学习、掌握知识点,是最大最后的目的。
也有实行“任务替代”的评价。有些学生会选择逃避、有些学生有不同学习兴趣……在完成学习任务方面,学生并没有多大选择权,因此干脆不做作业、或者不动脑子抄袭他人。为了避免这种无效、低效作业现象,有学校教师尝试使用“任务替代”的评价,即,学生不想做老师布置的数学题,可以用书本上的课后习题替代;学生不想写作文,可以用阅读替代,或者一篇摘抄笔记替代。有学生不爱在教室听课,则请他到图书馆自习…“任务替代”的目的,是给予学生真实的自我选择权,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有人质疑,这样不是学习,知识掌握不明。但,真正的知识是什么?知识的定义应该是:“只有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会书本上的信息或数据,还需要转化,“学习”要先允许发散思维或模糊阶段,才可能转入聚焦学习模式。
分层作业,实行不同反馈。即,将作业分为几个层次,如基础题、跟进题、拓展训练题,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得到不同的绩点,累计起来进行评分。
阅读指导。义务教育阶段不读书,不能养成阅读习惯,指望他们在投入忙碌求生存的环境中阅读,是不大可能的。阅读评价,不必非要交一篇阅读笔记、阅读摘抄。可以要求学生画一张思维导图,把阅读内容提炼出来;可以要求向全班汇报,让孩子讲述出来;可以鼓励孩子制作一张版报“报道”出来;可以按小组形式,分角色演出来…阅读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我们的评价标准,往往过于单一、评价方式过于保守、评价目的过于功利化。教师们并非不懂“教育,是慢的艺术”,而是受外部环境影响、自己的育人观所左右,不懂得坚守教育常识,不能真正尊重儿童的选择。
三、基于课程的重构构建校本的评价体系
当前,谈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更需要改变学校评价、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绝对不可能通过分数培养或评价出来,只能通过丰富的学习经历强化、涵育出来,质与量的评价相结合,应该更多体现在学校层面的评价上,可以尝试使用“校本毕业证”,来记录、呈现学生的不同个性、学习经历、多元智能发展情况。
这样的评价,才能倒逼学校建设“本校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开发校本课程,让课程承载评价的真实性、过程化、科学性。
学校课程,如果按学科课程而言,主要分为语数外科学社会美术体育音乐劳技等9项;那么在活动课程里,可以尝试跨学科、多学科整合课程、学生社团、主题活动、学校系列节日等校本课程的建设;
学校课程,如果按学习领域而言,则可以分为语言与人文、科学与创意、数学与逻辑、社会与交往、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等六大领域,整合学科学习、思维拓展、社会实践等多重功能。
学校课程,如果按认知维度,则可以分为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比他维度,整合学科与活动,拓展、丰富学生的认知—认识自己,与自己建立关系,实现自我管理;认识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实现社会管理;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创新发展。
无论怎样的课程分类,无非是改变课本即课程、教材即世界的课程与教学评价观,将生活、世界变成教材,把评价多元化。因此,教育部门发放的毕业证只有统一格式的一本,而学校发放的校本毕业证,则记载着学生选择的不同学校历程,记载着自己、同伴、老师、家长等的不同反馈;记载着跨越年纪、年级、时光的成长故事。
这样的评价体系,则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不同年龄达成的核心能力,进行校本设计。如果学校重视阅读、劳动、社会服务,就不会仅仅记载着单元检测分数、学科成绩。在评价项目里,就会有阅读记录,不仅体现阅读量,也体现经典阅读的引导,更体现阅读内容的提炼;劳动则体现在学校、家庭提供的劳动要求、劳动内容、劳动项目等,具体到不同年龄要完成哪些学校劳动、家庭家务等。社会服务项目里,就会呈现他们参与社区、职业世界乃至对社会、对作为公民的思考。
有了不同的评价项目,才能采用收集学生作品、拍摄学生活动过程的视频、照片,才有同伴互助、社会服务的经历。
从我的观察,真正遵循教育规律的学校,无论怎样的教育热点、乱花渐欲,都能够坚守初心——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吃饱了饭的孩子对世界有善意。”经常被积极反馈(鼓励)的孩子,才能有尊严地成长。
(尝试以一个学校的九雅课程,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