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欲仁仁至【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7.30》)
杨伯峻: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钱穆:先生說:“仁遠嗎?我想要仁,仁即來了。”
详解:
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候,由於現實的殘酷而心裏常常充滿著理想,理想又漸漸地變成了幻想,最後變成不敢亂想——因為越追求理想,理想變得越遙遠。有時理想就像那地平線,看見它在那裏,但是永遠走不到那裏。
記得小時候對畫畫感興趣,曾經想當個畫家,後因為買不起顏料而作罷,後來又想上大學當科學家,又因為文革而泡湯,那時總覺得命運在弄人,哪里還有理想可以存在的地方?
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条件比我们那时好多了。然而,他们的理想却比我们那时少多了。由于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生活自理都成问题,大脑哪里还有产生理想的细胞?——最终他们必然演变成为啃老一族。呜呼!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将逐渐退化。人越悠闲就越懒惰。我从小就参加体力劳动,5岁开始上山放牛,8岁要下田插秧,16岁就要挑着100 多斤的稻谷,头顶炎炎烈日,赤脚踩在烫脚的石子路上,跑十几里路到镇的粮站交公粮。头上、身上的汗水都变成白色的盐巴。
我们农民常说的话是:“什么虫蛀什么木。农民是泥鳅,只能钻淤泥。”虽然每天只有几毛钱,为了活命,也要顶硬上——那时候我们经常唱的一首歌《鬼叫你穷》,歌词是这样的:
鬼叫你窮咩?
頂硬上!
鬼叫你窮呀?
頂硬上?
朝頭食兩碗清粥湯,
做工做到兩眼發青光,
周身無力只好頂硬上,
淪為做農民就系咁個樣;
人地叫我地做蔔佬,
卜佬就系咁個樣。
呢歌仔聽幾次也心傷。
鬼叫你窮咩?
頂硬上!
鬼叫你窮呀,
頂硬上!
做生做死一日揾吾到一蚊雞,
屋企窮到香,
好似滾水淥豬腸。
做牛做馬系咁挨,
吾知幾時到天光。
鬼叫你窮咩?
饑腸碌碌頂硬上!
鬼叫你窮呀,
頂硬上!
頂硬上啊!
頂硬上啊!
再看看現代人,不用挑水,不用打柴,不用手洗衣服,出門坐車,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開電器都用遙控器,甚至有機器人做家務,誰還會去當農民?誰還會做苦力?誰還會傷腦筋?整天不是對電腦就是對手機,將來的人將會是什麼樣的呢?
好了,閒話少說,言歸正傳。
按照楊錢的解釋:“仁遠嗎?”“我想要仁,仁即來了”。難道仁是一隻身邊附近聽話的小狗,一聲招呼就過來了?其實是不可能的。孔子的話不能這樣簡單理解。
这一章,从字面上看似简单,其实是蕴含深意的,不能望文生义,必须神会。
从深层分析,要实现孔子说的仁,其难度并不是杨钱二师说的远不远的问题,而是要弄清楚仁是什么,来自何方,处在哪里,又如何得到的问题。
如果像他们说的“仁远吗?”、“我想要仁,仁即來了”,那么仁是不会来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仁为何物,仁在何处,仁从何来,如何认识仁,如何得到仁,又如何知道“仁即來了”呢?你不认识张三,又不了解他,不知他在哪里,你想见他,他就来了吗?即便他在你身边的人群中,你也不知道啊。
我以前想:孔子生活的年代,物质条件虽然差。但生活一定会比我青少年时代好,起碼不會沒有一點人身自由,也不會集中一起吃大鍋飯,更不可能禁止私人種莊稼,當然不會大批量地餓死人。所以孔子能夠輕鬆地說出“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他生活在我的青少年時代,他可能會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益遠矣。”其實孔子說的不是這樣簡單。
仁远乎哉
——仁:仁德,这里指得到仁;远:遥远;乎哉,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我欲仁
——我要找到得到仁的方法,即找到仁的门道;
斯仁至矣
——斯:这样的;斯仁:这样的仁;
——“我欲仁……斯仁”这是这一章的重点。“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想要”,因为孔子在这里提出“我欲仁”是“我要找到得到仁的门道”的意思,那么首先要弄清楚“仁”是什么的问题。
孔子在以前的篇章里已经论述过:仁是关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在人类社會代表人类最高利益;其次是搞清楚“仁”是如何产生的,它来自何方,以及如何得到“仁”的问题。
宜:适宜的事,符合人类最高利益的事。宜由智慧而来,无智慧者不知宜之所在。通过研究事物的变化而掌握自然运行的规律,然后实践,遵循规律办事造福于人类即为宜。
智者能做适宜的事,谓之守礼。守礼,就是遵循规律。宜之至大至善便为义。义符合人类最高利益,取之必为仁。
懂得这个原理:践行——智慧和利益——合宜——守礼——义理——仁德,这就是仁的门道。找到了“仁”的门道,“斯仁”就来了。可见“斯仁”不是像朱熹说的那样想来就来的,朱熹目的是将孔学低俗化,将孔子弱智化。
“欲仁”者必先探究自然事物然后懂得其运行规律,获得智慧,以规律为道,循道而行,办事合宜,遵循规律为守礼,礼即理;懂得道、理然后才能运用自如,言行合乎义理而取得成功,那么“斯仁”才可以到来。
斯仁至矣
——斯:这。至矣:就来了。
本章与2.19《利命仁网【9.1】》与2.42利义至仁【4.16】构成三角形的网状结构,互相发明。
在本章孔子指出仁的难点,在于找到仁的门道——通过实践而有智慧,并且得到利益,然后按礼的规范循道而行,这就是合宜,合宜即为义,取义为仁——找到仁的门道,这仁就来了:“欲仁仁至”,这是本章仁的要点。
译文:
孔子说:“仁遥远吗?我找到仁的门道——利-义-仁,这仁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