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一首高晓松作词曲、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歌词的大致意思是:
妈妈坐在门前,哼着花儿与少年
虽已时隔多年,记得她泪水涟涟
那些幽暗的时光,那些坚持与慌张
在临别的门前,妈妈望着我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她坐在我对面,低头说珍重再见
虽已时隔多年,记得她泪水涟涟
那些欢笑的时光,那些誓言与梦想
在分手的街边,她紧抱住我说 ...
我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大概是五月份,东莞的五月份已经比较热啦,那段时间临近中高考,每个老师每天早上起来就是上课上课上课,和学生打交道看似很轻松其实有时候会心累,而且那时候我一个人处理几份工作,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所以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感觉高晓松真是我亲爹,太理解我啦,于是手机上不停的单曲循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多么想立马逃脱眼前的苟且,去追寻诗和远方的田野。虽然不知道诗和远方到底长什么样子,但是想想都是美好的。
于是每天对现状产生怀疑,总是思考现在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总是对自己说:眼前这些苟且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甚至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经常觉得现在不管怎么努力仍然不能达到经济自由,在一个圈子绕来绕去,没有新的血液进来,没有认识新的朋友。于是每天去马蜂窝上,豆瓣上各种旅游网站上闲逛,对外面的世界无比向往......觉得那一定就是所谓的诗和远方的田野。
可是没过多久,我辞职了,也算是真正过上了所谓诗和远方田野的生活,每天不用工作,不用面对眼前的苟且,每天睡到自然醒,吃到自然饱,可以欣赏不同的风景,看不同的生活,刚开始觉得这样的生活简直太棒了,还鼓励周围的人跟我一样辞职去追求诗和远方的生活。但是2个月过去了心里有点不安了,3个月的时候每天心里空落落的,毫无安全感,因为没有收入,没有工资,每天都是花钱,再也没有进账的感觉了。3个月一分钱都没有赚到,靠一点点积蓄维持着生活,不敢逛大型商场了,不敢买高档化妆品了,不敢下馆子吃饭了,对每一份开支都要算了一遍再一遍。事实证明眼前的苟且都没处理好,谈毛线的诗和远方的田野。所以我觉得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我们再回到这首歌的作词人高晓松(自称矮大紧)身上,他为什么可以跟我轻松的弹唱诗和远方,站在高晓松自己的成长经历与目前的状态来说,他的提醒当然没什么错。在根本不用考虑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不用担心买房、工作等情况,以及屌丝想结婚结不成、人家想结就结、想离就离的客观状态之下,当然不能只考虑目前的苟且了,适当考虑考虑远方也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又酒驾了,媒体天天堵在门口采访也是够烦的;否则,又离婚了,八卦媒体又盯上了然后写各种各样的臆想文章,也是烦的。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得先把眼前的苟且解决完了,再去想诗和远方吧,否则叫不切实际。心灵鸡汤好喝,但不能常喝。
高晓松是什么人,长于名门旺族,他姥爷张维,院士、深圳大学创办者,他姥姥陆士嘉,按现在IT圈的说法是北航联合创始人,好像还是某个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唯一女弟子(高在“晓说”里自述),爹是高立人,好像只是清华大学教授(我觉得爹是他们家最不牛的人),妈是张克群,梁思成的弟子、建筑学家,老舅施今墨,大医学家。这种家庭条件,有几人能比?
高晓松的成长年代,有什么疑问了,爹会给他写个纸条,说你去找咱的邻居某某某教授吧,此人是这方面的权威,让他给你好好讲讲这个问题。然后高就去了,把问题问个明明白白才回家。我猜说不定当时听不懂,在教授家吃顿饭,饭后接着讲,直到讲明白了才允许你回去。这是啥情况,本期学不会下期免费再学的节奏。这种成长经历和受教育的环境,全国能有几个人跟他比?
对于翻了几座山丘、走了几条泥巴路才走到学校的普通子弟来说,对于来到学校才发现老师顶多是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普通学生来说,对于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初中毕业只能考中专为得是毕业了国家给安排个工作早早自立并贴补家庭的普通学生来说,对于高考时才发现北大、清华在本省总计招生50人、80人的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的考生来说,高晓松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让人羡慕得令人发指。
他这样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并不多的坎坷,难免会让他产生“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想法,据《晓说》中提到高晓松很早就拿到了绿卡,虽然他在国内没房,但是在美国有啊,人家很早就实现了经济自由,他根本不用为眼前的苟且发愁,当然想着诗和远方的田野。所以作为普通人,在想着诗和远方的田野时,摸摸口袋,问问自己眼前的苟且解决的怎么样啦?
作者:聂小胖
微信公众号:爱笑的聂小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