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爱喝可乐的承宇先森
记得两年前在北京与某君闲聊,聊至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时,平日嘻嘻哈哈的某君忽然沉思一下,然后若有所思地对我说“我感觉人这一生最有意义的莫过于音乐和爱情...”记得我当时忍俊不禁之余却又十分震惊(尽管到目前为止我没经历过第二件事),虽然他平时很少听音乐,说是几乎不听也不为过,但是他对于音乐似乎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而且是如此一本正经地来描述自己对于音乐的情感,这种感觉就好像孩子在和大人描述自己宏伟的理想一般,真挚且单纯。不过这种震惊很快被我认为这是他碰巧最近听了几首好歌,亦或是一时兴起去现场看了演唱会而得出的结论,但是后来和其他许多朋友在音乐方面进行交流时发现这似乎是一个共性现象:每个人尽管阅历、经验不同,但是他们对于自己喜欢的音乐似乎都持有一种超乎其他喜爱的事物的情感。
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在当下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里,人们对于精神食量的追求似乎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但人们对于“意义”的理解似乎逐渐趋于一致,那就是,“意义”要用特定的载体去表现出来,这可能描述的相对抽象,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可以举例:人们尤其是90后购买商品除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之外往往更加注重于商品本身所承载的意义,譬如那个他(她)送的某件礼物、某品牌限量纪念版、某次旅行的纪念品...在很多同龄人的书房、卧室里放的大多是这类物品,尽管这些东西可能既不贵重也不实用,但是它承载了太多的意义。音乐就是如此,它包含了太多细腻的情感在里面,不仅糅合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甄别,更多的是第一次听时或者想听时所处的空间与时间因素。诚如看过的一部电影所言:当打开一个人的播放列表时,可以了解很多他(她)的很多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喜好,更多的往往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得不说音乐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总是可以让一些平凡无奇的东西变得极具意义。
或许是正是因为音乐表现方式太过于独特抽象,才使得它表达能力如此具有无限性,毕竟仅凭声音总会让人引起无线遐想。尽管人们完全可以在自己脑海里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自己熟悉的旋律,甚至是哼出曲调来,却仍旧比不上在合适的地点听到合适的音乐时的那种惬意的表情来的更自然,更令人神往,因为只有自己对于音乐的最真挚的理解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欣赏态度,进而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用某君的话说这种感觉就好比在冬天的雪地里小解一样(请原谅用这么粗俗的说法形容),尽管有时你可能做的很特别,但是你真的很难说出来。
个人感觉相对于外放来说,耳机倾听是不错的方式,除了外放会影响到别人之外(当然必要的气氛渲染比如商家搞活动不能算),或许这样可以更好地与自己和世界交流,尤其是坐在火车上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望着窗外不断变化的远方,感觉似乎在看一辑关于远方的MV,尽管变化中的远方显得很陌生,但是有了熟悉的音乐,远方似乎不再那么充满未知性。很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戴上耳机时,似乎世界只有自己一人,忽然发现原来每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来歌唱,可以用如此完美的旋律来表达;或许也只有当戴上耳机时,自己才能真正地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安静下来,静静地欣赏自己的选择,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思考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尽管现实给了我们一记又一记的重拳,来显示现实的难以逾越与残酷,但是音乐依旧会在你需要时来安慰你鼓励你,届时,你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你自己一人为伍,另一个自己依旧会和你并肩作战。
之前感觉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现在看来它还是心灵的载体,而耳机就是连接心灵与远方的最佳媒介。因为有了音乐,一切都是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