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放开以后,有二宝的家庭遇到了新的挑战,老二出生以后,老大变得难带了,爸爸妈妈们期待这些新手哥哥姐姐手足情深,对弟弟妹妹能够关爱有加,可是他们不但做不到,还经常无理取闹。
比如:不好好吃饭,总是要妈妈抱,甚至大哭大闹着不去幼儿园,并且总是强调这是我的妈妈,总之各种作,各种不配合。
也有许多家长问我,带着四个孩子你是如何去分配你的爱的?
关于关于如何分配爱这个话题,我想先分享一个小故事。在我们家老三老四出生后,老大老二也因为被忽视而出现以上的一些行为“问题”。很显然,自从两个弟弟出生后,家里所有人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弟弟身上。两个小子感受到自己被忽视了!在用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抗议,似乎就在说:“我也需要爱和关注,你们看得到我吗?”。
作为妈妈的我来说,当然还是能够很敏锐的发现孩子的变化。于是在一天晚上弟弟睡后,我买来六根蜡烛。跟老大老二说妈妈要跟他们说个故事!随后带着孩子们来到桌子旁。
首先点燃两根蜡烛,跟儿子说:“宝贝,这两根蜡烛代表爸爸和妈妈。”儿子好奇地问说:“那我们在哪呢?” 我又拿出两个蜡烛,分别点燃,然后对他们说:“你看,大宝小宝在这!爸爸和妈妈相爱后就有了大宝和小宝, 但是你看,爸爸妈妈的爱有没有因为大宝小宝的到来而变得更少了呢?” 儿子看着蜡烛摇摇头说:“没有”。我又拿出两支蜡烛,分别点燃放在边上。对儿子说:“你看,后来爸爸和妈妈又有了两个小弟弟,那宝贝再看看爸爸妈妈得爱有没有变少? 爸爸妈妈对大宝小宝的爱有没有变少呢?” 儿子回答说:“没有”。我又看着两个宝贝说:“不但没有,还因为有了你们和弟弟,我们这个家变得更温暖了!”
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儿子知道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爱不会因为孩子的多少而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透过老大来尝试解读行为背后的信念。
从出生起,孩子在和周围人环境的互动中作出决定,我是谁?我是好的还是坏的?我是有能力的还是无能的?我周围的世界是怎样的?看我的人是友善的呢还是恶意的?我的环境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基于这些方面的认知,让我该怎么做才能够活下去,还是说能够发挥我最大的潜能,有求发展的模式来应对世界呢?
在成长过程中的这些决定,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生活目标,面对这种模式我们把它叫做私人逻辑,也就仿佛是我们每个人都戴着一个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有色眼镜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对所发生的作出怎样的解读,这就是私人逻辑。
那私人逻辑是如何形成的呢?
可以想象在你面前有一个圆圈,在圆圈的四个方位写着,感知,诠释,信念,行为。
当老二来了的时候。老大的世界里通过这四个:感知,诠释,信念,行为的循环,形成了怎样的一个信念。比如我的大双4岁以前,是家里也是整个家族里唯一的一对双胞胎,万千宠爱于一身,突然有一天爸爸妈妈又带回了两个小婴儿,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跟孩子沟通商量好,或者也没有让孩子参与其中来了,这个时候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想,孩子感知到了什么?
是不是妈妈的时间都被小宝宝给占去了,亲戚们来家里先看小宝宝而不是我,礼物也都是带给小宝宝的不是我的。如果换成是四岁的你,你会对这一切做出什么解释呢?——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小家伙他什么都不会,估计不会玩玩具,而且吃喝拉撒睡,全都要妈妈帮,就这样把妈妈给抢跑了,那么此时此刻孩子的信念又是什么呢?
“嗯,我什么都不会才能得到关注,只有当我得到特别关注的时候,我才有归属和价值感!”至于这样的解释和信念也就是行为背后的信念。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这样的情况
“我不要吃饭”
“我也要妈妈喂”
“我要妈妈抱,我要和妈妈睡”
还有的孩子可能本来已经有能力照顾自己了,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经常性的孩子出现尿裤子的行为。
做父母的,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通常会怎么做呢?也许是责骂,也许是替他做了就去帮助他了,因为确实我们得照顾她。
那此时孩子感知到什么呢?——哈哈,爸爸妈妈回来了,我的这个解释可能是有道理的。
于是就又强化了孩子刚刚的解释和信念,就像这样一次又一次通过刚才我们所说的感知,诠释,信念,决定这样一个循环,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私人逻辑。
在《正面管教》中关注行为背后的信念,也就是看见这副我们带着的眼镜——私人逻辑,而不仅仅是纠结于改变孩子的行为。
回到前面老大的例子,如果妈妈能够理解在孩子背后的这些系列,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我们可以请老大来帮忙,让他参与传递爱的信息,和老大共度特别时光。同时,对于我的两个大儿子,我从吝啬对他们的称赞!经常会把“有你这样的哥哥真幸福!”挂在嘴边。在亲戚朋友面前,每当有人问及带着四个是否辛苦或者难不难带时,我常常当着两个老大的面对大家说:“多亏有我们家两个哥哥帮忙,他们照顾弟弟可细心了,对弟弟疼爱有加,也会帮着一起分担家务,让我带着四个孩子也不觉得累,主要哥哥做了很多,在这个家里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次哥哥听到后都觉得特别有价值感!还有我们之前分享的一个蜡烛演示,这个演示让孩子们深切的感受到,爱是不会被分割的,爱会照亮我们的家庭。
当孩子的行为越是令我们感到挑战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孩子越需要爱的时候,你不要被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所蒙蔽,而是要能够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帮助孩子以有益的方式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样我们就多了爱孩子的智慧,方法自然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