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向我吐槽,她现在愁死了。
“儿子当初哭死哭活地想要学画画,结果还不到两周就没兴趣了。我一开始没太当回事,心想着送点礼物刺激一下他就能恢复兴趣。”
“没想到,即便我把他最想要的宠物都送他了,他还是不想去学画画。这几天已经发展到一上美术课就跟我要礼物,不给礼物就不出门,还说我老是逼他,气得我都想揍他。”
我想,99%的宝妈都遇到过这类的问题吧。
本以为送点礼物就可以激励孩子学习的兴趣,没想到不但起不到效果,还让孩子学会了跟大人讨价还价。真是得不偿失。
奖励这个东西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
一个假设:overjustification假设
心理学上有一个假设——overjustification假设(过度辩证假说)。这个假设指出:物质奖励会使人的内在动机降低。
内在动机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的目的指向该事的本身,而这件事还能让我们得到情绪上的满足,它可以说是我们维持兴趣,或者说是坚持的动力所在。
心理学家MARK R. LEPPER等人曾以幼儿园儿童为观察对象做过一个实验。在实验中, LEPPER先找出喜欢绘画的儿童。然后他将儿童分为期望奖励组、意外奖励组和控制组。
期望奖励组:儿童在绘画前就得到许诺,一旦完成作 品将会得到奖励;
意外奖励组:儿童在完成作品后不期而遇地得到奖励;
控制组:儿童则未获得任何关于奖励的信息。
1周后,在无奖励也无任务要求的条件下,观察孩子们的作画时间。结果表明,期望奖励组作画的时间要低于其他两组,即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已经明显低于另外两组的小朋友。
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一件事有内在的兴趣的时候,外在的物质奖励会使我们对这个事物的兴趣减少。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奖励过度合理化,认为给了孩子物质的奖励,孩子就会变成我们预想的那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妈妈发现孩子的兴趣在开始下降,于是就提出给孩子礼物。这在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能再次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但是时间一长,他对绘画本身的兴趣也会因为物质奖励而继续下降。
▼
所以,把握好奖励的度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表明,如果在孩子对这件事有兴趣的基础上附加物质奖励,那么在内外两种动机共同作用下,孩子在这件事上会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与持久度。
简单说,奖励也可以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之一。只不过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奖励。
孩子有了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兴趣就很可能会下降,这时我们为了让他继续坚持下去而奖励他。但仅仅只是奖励的话,我们不就正中了“奖励”所带来的侵蚀效应的招了么。所以我们要避免奖励的陷阱。
Deci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提出人类有三种核心需求:归属感——在社会环境中获得支持;胜任感——我能做到这个事情;自主感——这是我自己想做的。
他和他的同伴又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认知评价理论。而依据认知评价理论,奖励包含着两种影响内在动机的因素:信息和控制。
信息,即奖励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是可以胜任这件事。”
比如孩子在学习画画的过程中,很好地完成了一幅画,而且还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肯定,这就会让孩子有归属感和胜任感,从而就能增强孩子对绘画的兴趣,而这兴趣就是他继续坚持的动力。
相反,如果孩子经常无法完成绘画的任务,得不到他人的肯定,有时还会挨骂,那么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控制,即当奖励被认为是具有控制性的时候,孩子就这件事就会产生反感。比如:
妈妈对孩子说:“只要你坚持把绘画班上完,我才会给你想要的东西。”
又或者:“不把今天的任务做完就不许出去玩,不许吃零食。”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把自己的行为归为外因。孩子会对自己说:“我一点都不喜欢画画。我是因为xxx才学习的,它真的很无聊。”
▼
那“奖励”这个东西用在哪些地方才好呢?
很多时候,比如说学习兴趣没有了,总是赖床,玩游戏、不好好吃饭……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用奖励来引导孩子了。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奖励的负面效应,实现奖励效果最大化。
1.我们要明确,奖励的本身不是要孩子一定要达到多好的成就,而是让他们踏出他们不愿尝试,不愿感受的第一步。
2.在孩子为目标努力的时候,要关注并表扬他在这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比如当孩子完成当天的绘画任务以后,你可以说:“宝贝,你真努力,要继续加油哦。”
此外,不论做什么,孩子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导致兴趣受挫,这时候,我们应该试着去理解、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而不要太过于心急并且批评孩子:
“哎,你怎么这个都不会呀,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学,认真做呀。”这样一来,即使有“奖励”这个东西在前方bulingbuling地闪,也起不了任何作用。
就算是孩子,他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也会难过的,而且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他会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做不好。
3.在奖励物的选择上,可以让孩子参与到与他相关的约定与协商中,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提出来,这会他感觉被尊重,有自主感。
我们一般会选择孩子能够感知、能够体验的奖励。比如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或者是去动物园、公园、博物馆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而非一味地给钱。
4.要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奖励。不要在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尝试和孩子讲道理。孩子这时候需要的其实只是情绪的释放。
这时候我们可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孩子平静下来,再与他们交流。
5.当孩子完成了目标,我们一定要兑现承诺。然后可以用庆祝的方式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因为庆祝的好处就是它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不会让孩子以为下次他做到了,还有奖励。
奖励只是一块敲门砖,它真正的目的是体验。
让孩子去体验被他所忽视的乐趣,并真切地感受到他所做的、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源于他自己,而非为他人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