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船夫处论人性美
第一次读老船夫便因他那一声“够了。谁要这个!”惊起。这个善良和顺的中国乡下人,在河上撑了五十年的船,却从未收过一丝的报酬。第一节中写道,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的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言语之间,是七十年岁月孕育出的不计较与和这山水一般的纯净感,使人读之身心舒畅,又不得不大叹当地民风的淳朴。如此坦荡不计得失的胸襟,让我不得不惊叹于那个时代对于它的子民最慷慨的馈赠——边城中的人物,正是在那个时代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与其说是沈先生造就了它们,不如说是时代造就了沈先生。
边城一书中,作者有意无意地穿插了许多类似的情节,总是有客人想要给渡船费,而老船夫一次一次地将钱塞回了客人的手心。他手头很宽裕吗?不,书本在第五节中谈到,祖孙二人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然而,不知为何,我却从未从他身上感受过贫穷。再次回味他的那一句“够了,谁要这个”不由肃然起敬意。贫穷,在我们这个年代,是像虱子一样折磨人的东西;然而落在了他的身上,我觉得,却造就了他身上,像钻石一样宝贵的东西——一颗不计较得失的心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他活得像这山水中的一棵树一样自然,从豆绿色的水中汲取着人生。
于是,读下去,“溪面一片烟”的意境便荡漾开来。我开始注意到翠翠这个风日里长大的姑娘。她是老船夫唯一的亲人,也是唯一与老船夫朝夕相处的人。她的父母因为关系不光彩而先后自杀,只留她一人在世间。然而正是因为双亲的缺失,使得老船夫对翠翠更加地疼爱。他们祖孙二人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在第七节中便这样描写道:
“爷爷,我决定不去,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
“好,翠翠,你不去我去,我还得带了朵红花,装老太婆去见世面!”
两人皆为这句话笑了许久,所争持的事,不求结论了。
有人说,好的细节是“于微声处听惊雷”,是“得窥全豹的一管”。这便是一处令我心喜的对话描写,两人间对话的一字一词,在表达效果上却仿佛带上了对神态的传达。“带朵红花”把老船夫简直年轻了五十岁写,动作可笑,表情谄媚,心理上想赶快甩开外孙女的不快,极力彰显了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疼爱。由“带朵红花”这一“管”窥得了老船夫这一“豹”,不得不说此样手法比细细描写祖孙二人间的关系要高明。汪曾祺曾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薪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此话着实不虚。
第十一节中写道:
来人说了些闲话,言归正传转述到顺顺的意见时,老船夫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很惊惶的搓着两只茧结的大手,且神气中则只像在说:“那好,那好,”其实这老头子却不曾说过一句话。
…….
翠翠悄悄地把头摞过一些,见祖父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翠翠又惊又怕,怯生生地说:“爷爷,你怎么的?”祖父不作声,用大手掌擦着眼睛,小孩子似的咕咕笑着,跳上岸跑回家中去了。
这两个文段分别描写的是见媒人之前与见媒人之后老船夫的表现。祖父曾一度感受到年龄大了之后死亡的逼近感,他本人对于死是很坦然的,却担心自己死后翠翠的着落。而见到了媒人之后顿感心中的石头落下,自己可以安心离去了。前文中的“很惊惶的搓着两只茧结的大手”与后文“用大手掌擦着眼睛”“像小孩子似的咕咕笑道”形成对照,将祖父的欣慰之情一手托出,极言老船夫对这次做媒的满意与欢喜,将一个关心外孙女婚事的慈爱长辈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全力彰显了老船夫对于外孙女的爱。
老船夫是一个令读者喜爱的角色,所以他的死,定是作者花大工夫极力渲染的。作者
对于老船夫的离去进行了多处铺垫。第一次的铺垫,在第四节中。
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这时,翠翠才十三岁。她不断地说服自己,爷爷是因为有事才不来接她的。后来也确实只是翠翠的一场虚惊,但这个想头已经想一颗种子一样种在了翠翠的心中。也是从那时起,翠翠开始逐渐注意到爷爷的老去。翠翠开始害怕失去爷爷,于是,凡是什么时候她都特别盼望爷爷和她在一起。
第二次的铺垫是在第十二节中:
祖父一个下半天来,皆弯着个腰在船上拉来拉去,歇歇时手也酸了,腰也酸了,照规矩,一到家里就会嗅到锅中所焖瓜菜的味道,且可见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今天情形竟不同了一点。
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
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翠翠把手从眼睛边移开,靠近了祖父身边去,"我不哭了。"
翠翠的哭真的令人心软,也进一步地表现了她对祖父的依恋。沈先生的作品里没有什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但是正是从这一点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翠翠对于祖父的爱。翠翠是每天都伴在老船夫身边的人,是亲眼目送老船夫每日不断远去的人。或许,冥冥之中,她早就知道祖父总有一天会离去,但是却怎样都不愿承认。
最后,在第二十节中,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离开了人间。翠翠伤心欲绝,哭到干号。翠翠在杨马兵家中了解到了祖父死前的一切,“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整个故事讲到了这里,也最终揭示了整篇文章除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之外的另一件可以被称为悲剧的事情,就是这个淳朴了一生的中国乡下人最终因郁闷与忧愁而死去。
故事走到最后,回头看来,沈先生没有怜惜任何一个人,或者说,这故事里的人物像是自然生长起来的一样,作者没有做任何干扰,故事中的每一个平凡人都过着属于自己平凡的生活。只是,我们读这个故事的人,最终不得不因为喜爱的人物死去而落下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