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长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特点,他们最喜欢提起的榜样是别人家的孩子没错,再远一点的也有,比如今年的高考状元,比如郎朗,甚至马云。然而,却少有人提出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袁隆平,爱迪生,或者马斯克,对就是那个把跑车送到太空的埃隆·马斯克。
马斯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赢家,24岁创立软件公司为美国顶级媒体服务,30岁时自己创立的著名支付软件PayPal(后被易贝以15亿美元收购)。在普通人认为已经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候,马斯克创建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意在研究如何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并计划在未来实现火星移民,从根本上解决地球危机。再后来,为了给太空探索获取更多的资金投入,马斯克将所有的钱都投入到电动车产业,于是特斯拉开始席卷全球。关于马斯克的故事,有太多传奇,太多可以研究的案例,对于刚刚人生过半的马斯克来说,有人质疑,有人不屑,有人膜拜成神,但至少在目前来看,马斯克是人类历史上值得铭记的厉害角色。不仅在他的智商与成就,更在于他永远超前的思维,以及为整个人类未来而前行的探索精神。
而在21世纪即将跨入第三个十年之际,我们的现状是,即便是没上幼儿园的孩子,想约着周末一起玩都已经成为奢侈。让“80”后父母无法想象的“零社交“童年,实实在在发生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大多数家长都唯恐自己给孩子报的兴趣班太少,却少有人想到是否真的报满了兴趣班辅导班孩子的未来就牢牢抓在他们的里了。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孩子上五年级起就不怎么去学校了每天一对一补奥数,少儿特长班考什么他们就补什么,并且坚信自己的女儿足够聪明努力,第一年没考上就当练手,第二年再来。结果一天发现孩子拿着姥姥刚花了一万多买的苹果手机在玩,当场原地爆炸,指着孩子大骂一个多小时,最终以孩子痛哭不止告终。
每每遇到这种事情,我总想抛出几个问题问问这些家长:古今中外有多智者是从小经受过非同寻常的教育培训而成长起来的呢?我们上一代的父母,更上一代的爷爷奶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兴趣班,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接到清华录取通知书时还在工地上干活儿的90后农村孩子,又是怎么凭一己之力考上重点大学的呢?
毫无疑问,天份是重要的一环,不是说努力不重要,恰恰是努力太重要太可贵,所以千万要找对方向,不要浪费一点啊。有同学跟我说,你知道吗,贝多芬不到四岁就······我即刻打断她,拜托,贝多芬根本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对话里,你想熏陶音乐细胞可以,有志培养新一代郎朗可以,但贝多芬,真的是说远了,贝多芬不是培养出来的。继续说老一辈中的优秀人才,他们的成就依靠的是什么,我以为,第一就是自主学习,包括兴趣和动力。第二,是理想信念,如果没有这一点,即便是博士毕业,也难有作为,而过度的信仰,比如物质,也终会导致畸形的人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焦虑大都来自我们自身。但如何消除焦虑,可以借助的道路却是丰富多彩的。当下中国人的焦虑已经闻名世界了,而其中让广大国人最有共鸣的一点,莫过于对孩子的教育。无论是在朋友圈的十万加文章,还是在每天回家的地铁上,家长们一边哭天抢地地抱怨熊孩子们写个作业就能把人气成心脏病,一边仍会津津乐道地讨论哪家钢琴课机器人交得好又价格实惠。
弥漫着浓浓焦虑气息的教育环境下,中国的家长们恨不得让孩子在小学六年级就学完高中的课程,最好跳级直升少儿班,早早进入大学。至于以后干什么,无需考虑太多,有好的背景还愁找不到好工作么?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家长对孩子在生活方面照顾的太无微不至了,给孩子买一双鞋要比价比较十几家,虽然这些事情母婴公号已经替我们做好,但想想自己小时候随便穿双棉鞋就是一个冬天,脚也没见长歪。怎么到这一代就一定要穿专门的“机能鞋”了?当然,衣食住行之外,学习是最不能落下的,几百元上千元的课程为了孩子从不眨眼,只要跟智力启发挂边的玩具都要买来试试。毕竟扎克伯格从宝宝刚出生就开始给她讲量子力学了,我们也得迎头赶上啊!
家长的焦虑被无限转嫁到孩子身上,我们每天要考虑的事情实在太多,真的没有时间再为地球和宇宙担心。但如果孩子能学好英语数学作文轮滑跆拳道游泳,那他将来就可能像马云一样有机会成为外语老师,或者成为马云公司的一员。对任何人任何事,焦虑都不是一件绝对的坏事,智人没有焦虑,大概很难进化成人类。然而任何事过犹不及,却也容易物极必反。
成为马云式的成功人士所有的压力问题迎刃而解不说,人生赢家光宗耀祖更是一定的。中国人讲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最后一项的志愿抱负的现在恐怕已经绝迹了。但是,周遭压力和焦虑暂不能解决的前提下,就没法思考更深远的事物了么?或者,成为成功人士的,就会有精力挪用到精神层面上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物质的缺乏真的会影响精神的丰富么?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很久以前,大概四十多年吧,在山西阳泉,有一个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小男孩,男孩后来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毕业后又回到山西老家,在一家电厂由普通技术人员做到高级工程师。工作几年后他开始在业余时间创作科幻小说,第一次发表小说的同年,他的作品就获得了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一等奖。后来他有了一些知名的作品,逐渐为人所知。直到2015年,他的小说获得世界科幻艺术届最高奖项雨果奖,一时间,他的名字和这部作品被疯传大江南北,人人都想目睹向来被冠以“缺乏想象力”的中国人到底写了什么被国际认可。甚至奥巴马也是他的超级粉丝,不惜动用白宫力量所求美国尚未出版的内容。这部作品的名字是《三体》,它的作者就是刘慈欣。
一个小城市普通大学的普通工程师,写出了将影响整个世界几代人的经典科幻作品,刘慈欣比他的《三体》本身更值得被好好研究。中国的家长,至少在80前,少有认为科幻是正途的,而想象力也并不是被需要的优秀品质和智力因素之一。虽然没有详细的报道,但我们可想象,刘慈欣的父母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保护了他的探索欲和想象力。这使得他始终抱有对兴趣领域的无限向往,并通过一己之力试图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至今,刘慈欣的梦想仍是有机会去太空中看看。在刘慈欣出生后的第二年,浙江杭州也诞生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大人物,只是那时,还远远没有人能预见到他以后的成就。誉满全球的刘慈欣被粉丝冠以亲切的称呼,大刘,媒体对他的评价是:“心忧柴米油盐,不忘仰望星空”。
尽管没有详尽报道,但我们可以想见,在刘慈欣的成长过程中,兴趣始终是引领他的人生重要元素,而这一兴趣是发自内心的,是他在学习计算机专业时建模探索宇宙奥秘,是他偏居一隅仍仰望心空的动力。或许有人会说,大刘成长的年代是黄金八十年代,那时物质贫瘠,精神丰富,无数当下的大咖彼时都在探索奋进的路上。那时候没有房贷压迫他们,没有奥赛折磨孩子,没有无数的兴趣班和不停骚扰家长的家长群。所以那那时候的压力,试错的机会还多,竞争也真的没那么激烈。
现在不行了,中年危机,少年霸凌,老年空巢,我们不拼命赚钱,不让孩子拼命学习,为了将来赚更多的钱,还能为什么而活着呢?
因此,无论是我们身边的还是更广泛一些的国人,无论学习成绩优异还是跋涉在奋进路上的普通学生,其家长有希望孩子靠上重点院校的,有希望能全奖留学的,但很少有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改变社会甚至历史的人。诚然这个想法也许有点大,但即便是小孩子偶尔迸发出那样的想法,通常情况下也是被立刻嘲笑着报以不信任吧。在焦虑以肉眼可见的形式下从中年人转移到孩子们身上,我们要成为的是改变自己的人,成为别人仰慕的对象,那个高高在上可以为所欲为的成功者,是的,没有什么比个人的成功更重要。也因此,宇宙什么的,大概只存在于启发孩子科学思维的课程和图书中,而与我们本人的未来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这些真能成为我们转嫁焦虑的理由么?能让我们不顾及儿童发现的天性而逼迫其承受畸形教育么?与双商启蒙无缝衔接,接受多重父母教育培训,我们的孩子就能一路畅通无阻,前途无量么?相信答案并不是肯定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为的是体验人间的苦辣酸甜,体验每一天的可能产生的光明与阴霾,体验人生应有的从懵懂无知到看透红尘的种种心路。这是上天赐予的生命礼物,是我们成为人类独一无二一员的最根本因素,它们,不应该被扭曲。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需要有人仰望星空。”我们绝不怀疑马云也是仰望星空的人,而且现在他应该会做的比从前更好,但我们永远并且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马斯克这样的人,他的目标是改善整个人类的状况。
最后,把王思聪盛赞的低调实力派钢琴大师朱晓梅始终谨记的一句话送给所有的家长和所有的孩子:每一个人类都是天才,要看他有没有机会,是不是把精力全部用在他所做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