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作者:罗云路
2017年7月9日起,四川农业大学青信荥经砂器非遗调研团队前往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朱氏砂器开展社会实践。据悉,此次社会实践旨在了解雅安荥经砂器非遗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宣传荥经砂器,扩大其影响范围,为非遗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了解荥经砂器特点,感受非遗独特魅力
7月9日,团队一行12人几经辗转,最后终于来到了位于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区的朱氏砂器实践基地。四川省民间艺术(砂器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传习所”所长朱庆平先生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伍,并带领队员们到砂器烧制工厂参观。
一路上,朱庆平先生向队伍详细地讲解了荥经砂器的制作流程与特点。荥经砂器采用严道古城所独有的白善泥,拌煤渣,手工制坯,雕饰图案,烧制而成,在土陶器皿中独树一帜。荥经砂器采用原始的“馒头窑”烧制、地坑还原。这是现如今全球唯一的烧制技艺,且器皿仍保持秦汉时期的特征。参观时,朱庆平先生还介绍到,荥经砂器具有耐腐性、不氧化、不变色,炖煮食物不与食物中的酸、碱、盐发生化学反应,且具有保质、保温、保鲜的特殊功能,是理想的纯天然饮、炊具。同时,荥经砂器含有大量活性炭,透气性好,有较强的吸附性,具有净化水质、软化水质的功能。让荥经砂器作为茶具比其他器皿更有优势。
亲自动手学习制作,体验砂器拉胚过程
7月9日下午,实践队伍队员在砂器手工师傅的指导下,开始亲自动手学习拉胚。在亲身实践中,队员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了荥经砂器的独特魅力。
闷热狭小的制作车间里,队员们双手环握泥胚,转动转盘,泥胚随着手的固定而初步定型。随后,为了制成较美观的模样,通过双手力道不停调整。手指掏口,制成一个杯形砂器。然后利用“毛刷”、“弓”、“铁片”等工具进行调整打磨。体验过程中,队员们微不注意,泥胚就会歪曲、使用工具时也会因为操作的不熟练而破坏胚形。实践队员张雨菲利用休息时间向手工师傅讨教拉胚经验。工人们热情地为队员们讲解到:为了保持双手的稳定,手肘要放在膝盖上、在制作砂器不同成分的时候可以借助转盘的旋转速度达到更好的效果。
实践之后队员们体会到了制作砂器的精细与不易,并由衷地佩服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艺人。他们对荥经砂器的坚守,让中国这一独特的艺术有了今天的发展。制器人把自己的情感愿望、人生境界和万事万物万种情愫揉和在泥料之中,让小小器皿承载奇美的灵性,见证中国文化的大雅大美。
采访当地工艺大师,了解砂器发展情况
7月10日,实践队伍对荥经砂器工艺大师朱庆平先生展开了一个简单的采访。朱庆平先生在谈及荥经砂器的现状时,说到:“荥经砂器发展到如今,手工价值高,但是附加值低。”朱氏砂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需要的手工成本是最高的,相较于其他大机器生产的器皿,砂器没有在数量上的竞争优势。但是在国家和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荥经砂器的文化价值在渐渐提升,特别是在年轻人范围内,荥经砂器的需求量在逐年提升,这就促使整个砂器行业的转型升级。
而如何让荥经砂器更好的发展,是现在荥经砂器面临的首要难题。朱庆平先生表示,除了政府的帮助,整个行业还需要自己主动出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材料的创新、样式的创新、销售的创新以及合作的创新,不断引入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手工艺人,开发荥经砂器的新作用。
朱庆平先生在采访中特意强调他准备将荥经砂器和雅安另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茶结合起来,试图找到一种“捆绑发展”的方式来促进荥经砂器的发展。
10号之后,实践团队利用四川农业大学校团委官方微博“四川农大团委”进行媒体宣传。荥经砂器一经宣传立马引起了他人关注,浏览量合计共达11092,许多网友通过微博了解到了荥经砂器,纷纷评论转发,表示喜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