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原来大大小小有六七座水库,应该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吧。可惜有的已经干涸了,有的被人为的夷为平地,种植了庄稼,栽了树。
最大而且常年不干涸的水库就是位于村子东边的土沟水库,因为在村子东边,所以大家也习惯叫它东沟水库。
小时候偶尔去过几次,因为离村子太远,路也崎岖不平,通往水库的路上杂草丛生,经常有蛇虫出没,水太深,太危险所以很少去,大人也不让去。饶是如此我们也会偶尔偷偷去游泳。
如今多年未去,偶然间听邻居说东沟水库下边的几颗树上知了很多,有人一下午功夫就捉了三百多只,闲来无事,我也心动了。
一日下午,正好要去沙崖沟看看花生地里的草有没有泛滥,一看还好,地里没什么杂草,于是我早早的往回返。
回来的路上,看路边有今年新栽的杨树苗,很多都干枯而死,我随手折断了一棵比较高的,从兜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捉知了的“面筋”。
说是面筋其实已经不是原来的面筋了,以前捉知了都是先和面,然后用水来回洗,把淀粉淘尽,直到最后只剩下黏黏的蛋白质,我们俗称面筋。
把面筋粘在长长的杆子上,可以用来捉知。今年流行一种小孩玩具,塑料制品但是很软,任意揉捏,虽然不黏,但是不知道谁发现用它来捉知了也挺好,而且可以反复利用,于是流行起来,我用的就是这种“假面筋”。
小时候东南沟走了多少次了,如今每次去都不是当年的模样,也谈不上好坏。走到三岔路口时,我想起了邻居说的话,对,我为什么不去东沟水库看看,说不定也能捉很多知了,重要的是很多年未去看看了,去欣赏一下景色也不错。天色尚早,说去就去,于是我奔水库方向而去。
东沟水库是依据地势而建,听老人们说,以前这条沟很狭长且很深,小路蜿蜒曲折也很难走,沟里到有一条小溪,都是从沟沟岔岔里渗出来的水,对此有印象的至少也得六十多岁开外了。
虽然建了水库,但是水库下边的沟里却常年有水,我印象中也确实很难走。
我原来也怕电动车靠近不了水库大坝,担心路上太泥泞。出乎意料的是这次路很好走,而且远远就看到水库大坝了,车子居然能直达坝底。
以前大坝外侧整个斜坡上都是绵槐条、蜡条,大坝下边也是树林,如今却是没有树了,放眼望去大坝附近很大一片面积都一目了然,只有大坝坡面杂草覆盖,这样便于防洪救灾,及时发现问题,却已没有当年遮天蔽日的壮观了。
下车后,找到了沟侧东边的几棵大树,可能是我来晚了,根本没有那么多知了。有知了却也位置挺高,我拿的杆子根本够不着。
索性咱也不捉知了了,安心到大坝上看风景吧。
我顺着大坝东边踩出的小道往上爬,一会就到了坝顶。
我记得以前需要很久才能爬上去,还要从树丛中穿过,根本没有路,这次居然这么好攀爬,而且大坝也没有以前高了,我有些失望了。
坝顶更是让我失望,原来的坝顶只有一条小道,道路两边是棉槐树丛,很难走,人进去根本看不到,而今的大坝顶很宽阔,而且修了路沿石,中间铺的路面铺着青石子,到处是人工的痕迹,全无当年树木成荫的乐趣。
真的是很多年没来了,我居然不知道大坝什么时候被重新修新了一番。
水库里边的坝面也没有了往日的树木丛,取而代之的是石头铺的坝面,虽然整洁却缺少生机和神秘感。
水库里的水位很低,而且里边长满了水草。印象中的水库很大,甚至望不到北边,周围也都是茂密的树木,水很凉,甚至有望不到底的青蓝,里边也不是被水草占据。
想是近几年的干旱让水库没了往日的风采,周围的树木也被砍伐殆尽,面积萎缩,甚至被开垦成土地。
远处有人在钓鱼,其实水库经常有人来钓鱼玩耍的,水库里也一直都是有野生鱼的,虽然面积大,却一直没有人工养殖,可能是怕水库太大,库底情况复杂,不好捞鱼吧。
东沟水库是有大鱼的,因为自打它建成就没干涸过。听说,有一年邻村几个人在水库里捉了几条大鱼,最大的有七十多斤,为了抢这条大鱼他们最后动手打了起来,其中一个把人打伤了,连夜跑到外地躲了几年。
水库里有大鱼却没有捉到过更大的,有人说,夏季水深时,在水库最北侧的上游地方,会看到有几条大鱼,看着跟二三百斤的大猪那么大,我想这话是夸张了。
总有人想捉大鱼,所以会用雷管炸鱼,甚至撒下药来毒鱼。
有年夏天不知哪的人来毒鱼,可惜当天没发挥药效,没见着鱼,然后就走了,第二天毒死的鱼全部漂浮上来了,在水库边干活的村民们看到了,反而捡了不少。
有经验的老人说,水库里的大鱼是捉不到的,即使抽干水,也不会被捉住,因为鲤鱼卧底,会钻进淤泥里,想捉住它很难,而且这座水库本身有泉眼,会泉水,所以一般不会干。
我印象中这条沟里是三座水库相连的,最下边这座水库最大,上边的两座水库也会向下流水,所以很难干涸。
水库上下的沟岔里原来有很多螃蟹、河虾,可惜现在水少了,农药污染严重,导致它们也几乎绝迹了。
这样的沟岔里自然少不了蛇的出没,以前晚上用手电筒照螃蟹,经常遇到蛇,所以很少有人敢晚上去了。
据说有大蛇,有人曾经在水库下的沟岔照螃蟹时,就眼看着一条大蛇从小路上横穿过去,估计有扁担那么长,几个人当时都吓得不敢跑了,所以眼睁睁的看着蛇过去了,回过神来后飞快的跑回家了,以后再也不敢去了。
大蛇是有的,但是有没有那么大就不知道了,估计是种错觉吧。
在大坝的西端立了一块石碑,看了水库的简介,我不知道怎么得出来的这个结论,说水库距离村子二百米,我感觉至少得两三里地吧。
水库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农业建设的需要,当初建水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蓄水灌溉。
据统计,中国有8.4万座水库,其中1976年以前就修建了8.3万座,时至今日我们都在享受着那个时代留下的劳动成果。
东沟水库始建于1971年,依据地势,将沟底的土以及沟子两边的土挖出,筑做大坝,同时扩大了库容。
当年是大集体时代,人们一刻也不得闲着,春种秋收,冬天就修水库,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全凭一腔热情。
水库修建成功以后,很快蓄水并发挥了作用,灌溉农田。
人们在下游修建了渡槽,将水引到了花子沟水库,通过水库和渠道,继续灌溉南涯头、沙滩和南洼的一片沃土。
我小时候,东沟水库放水时村里都会在喇叭吆喝一下,让附近有地的村民抓紧去浇地。
那时水库里的水还可以过渡槽的,后来水少了,加上渠道维护不利,水再也过不去渡桥了,渡槽那端的水库也干涸了,逐渐夷为平地,成了耕地。
小时候还经常攀爬渡桥,甚至从渡槽一端爬到另一段,现在想想都觉得后怕,更不要说是攀爬了。
如今的水库里水位更低了,连水库下游的土地也滋养不到了,更不要说流过渡槽了。就像很多东西都有保质期,水库的历史使命好像也被终结了。
总之,水库曾经是这片土地丰收的保障。而有如此头脑能够利用地形设计这座水库和渡槽的人,现在看来都不失为一个天才吧。
现在的水库虽然被修缮了,我却总觉得不如以前自然了,希望水库能焕发新的活力,造福于民,而不仅仅是个摆设。
从水库回来,我问了很多人,水库是哪年建成的,很多人居然都不知道,我说那你们去看看大坝上立的水库简介吧。是啊,当年的许多人都去世了,曾经的壮小伙们也都已经年过花甲,没人记得也是正常。
虽然没捉到知了,但还是了却了我多年来再游水库的心愿,可惜它再也不是我记忆里的水库了,我也没能再下水畅游一次。
我想水库再也回不到它风光的时候了,就像我也不知道哪天会再来欣赏它的风光一样,一切都是未知,既然如此,那就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