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名人读书方法的论述不胜枚举,我从中学习并摘录一些感受颇深的,列于此处,以供后思与实践之需。
一、多读、精读
多读:阅读量是读书后进的基础,首先从阅读量着手,拓展知识视野。
精读:对于自己喜欢、富有价值或必须阅读的书籍,要用心研读,做到读透、完全消化。
二、博采众长、专精、活读书
博采众长:即使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作品思想与精神世界,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必有疏漏与偏狭,这是人类本身的局限。除了阅读自己喜欢或专业领域的书籍,也该更多涉足其他领域的大家作品,借以通过更多的视角去解读这个世界与人生。
专精:在横向阅读上有了丰富的积累后,应该选择一个或两三个自己最为热衷的领域去深入学习、研究。这样,才能避免泛而不精,终有所成。
活读书:读书虽然有多种目的与意义,但要切忌死读书,而应该将读书获得的道理与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将其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畏友”读书法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众多读者的品味与爱好虽然大相庭径,但书籍作为快乐、智慧与真理的源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们的价值。遗憾的是,现在图书市场汗牛充栋、鱼龙混杂。大量毫无营养与价值的次品充斥其间,使我们置身其中,难辨优劣,不知从谁而游。所以,为了能够接触到最为优秀的思想家与作者,与他们“促膝而谈”,应该多多尝试选择品味、精神层次与语言等略微超越自己鉴赏水平的书籍,进行学习。这样看似强迫自己做些不是十分容易的事,但这样做的结果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四、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
一部作品,开始阅读时,往往结构宏大、内容庞杂,思想深邃。不过,通过我们的学习与理解,其中的精华部分就会沉淀下来,浓缩而成的精华就会显得清晰可见。继而,读书过程中与后续的思考、联想、触发,和我们添加的注解,又为清晰单薄的精华内容输入了新的血液,打造了新的骨架。从而形成一副新的丰满形象。
五、总→分→总的阅读法
阅读时,为了提升阅读速度与阅读效果。首先,通读序言、后记与目录等重要的介绍部分,了解书籍整体的结构与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逐页而非逐字阅读,遇到自己熟悉的内容可以略过,这样可以做到整体与细节部分的统一。最后,经过前面的总、分两个步骤后,尝试梳理书籍的主旨与整体内容,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六、“推想法”读书
面对一本书,在阅读之前。针对书名,可以先尝试借助联想法,填充书籍的框架、内容与思想。也就是说,如果作者是自己的话,会怎样写。
七、“混读”读书法
书的种类不同,人的阅读目的多种多样。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本书保持稳定的热情与兴趣。如果干扰因素过多,读书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对此,可以同时阅读几本不同类型的书。比如,早晨读哲学、财经书籍;午间读心理学、社会学,夜晚读诗词、散文等。这样交叉的阅读方式会缓冲单一书籍的枯燥乏味,增加乐趣,培养长久、稳定的阅读习惯。
八、读书笔记、重读
读书笔记:读书能够益智、增长知识与技能。不过,只是单纯的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倘若能在阅读时注重记录笔记或写读书总结,就能增强对书籍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消化。读书笔记可分为两种:其一,阅读的时候,遇到好句子或思想深刻的内容,可以用符号在书中标记。如:文采好的地方可以用红线(红色圆珠笔即可)标记;富有思想的地方可用蓝色或黑色横线标记。如果整段或整篇文字都很好的话,便可以在段首或篇首用圆圈标记。其二,一边阅读,一边用笔记本把重要与出彩的内容记录下来。
重读:对于最优秀的作品,如经典名著、大家作品,或着自己尚未理解透彻的书籍,需要一读再读。
ps:此文是我对名家读书方法及自己思考的一些总结,写出来一为启发自己,二为抛砖引玉。如果有朋友也有不错的观点,希望不吝分享。